骑游探访上洞全佛寺

黑牡丹

<p class="ql-block">上洞全佛寺‌</p><p class="ql-block">‌宗教性质‌:佛教寺院,始建于唐代开元年间。</p><p class="ql-block">‌建筑与历史‌:依山势而建,现存唐代窑洞遗址,1993年后重建了大雄宝殿、千手观音殿等,寺内供奉香樟木雕佛像及千手观音像(高两层)。</p><p class="ql-block">‌名称由来‌:传说与唐玄宗妹妹玉真公主在此布道有关,后演变为佛教寺院。下洞圣仙观‌。</p><p class="ql-block">宗教性质‌:道教场所(圣仙观),与上洞全佛寺相邻,位于北邙山同一区域。</p><p class="ql-block">‌关联性‌:两者地理位置相近(杜楼村北邙山),但分属不同宗教体系,形成“一寺一庙”的格局。</p><p class="ql-block">‌总结‌:上洞为佛教寺院(全佛寺),下洞为道教观宇(圣仙观),两者虽邻近但宗教属性不同,反映了偃师地区宗教文化的多样性。</p><p class="ql-block">上洞全佛寺始建于唐代开元年间(公元713年~公元741年),历史上曾称之为“上洞”、“佛洞”、“龙泉洞”,北宋政和年间改称“龙泉寺”,1991年经有关部门批准定名为“上洞全佛寺”。</p><p class="ql-block">历史据记载,唐代开元年间玉真公主前往中岳朝拜其师,出济源,经河阳、孟津至偃师,夜住马鞍山一山神庙内。第二天早晨,她看到周围山峦叠嶂,松柏青翠,山坡上牡丹花盛开,山涧内泉水淙淙,山涧间雾霭缭绕,实属人间福地,遂在此布坛传道,恭听讲经者云集如海。之后,乡人信士在其休息设坛处挖洞修殿,叫做上洞,取道家洞天福地之意。</p><p class="ql-block">寺院院落不大,但错落有序,两廊坊双层对峙,均可拾阶而上。东为菩萨殿,西为千手千眼观音殿,现存观音塑像巍峨耸立,占据两层建筑,在一楼和二楼均可观瞻。其每只手心中有一只眼睛,言其法力无边,神威无穷。</p><p class="ql-block">据寺内展示栏说明,该寺重建于1985年,后经多次修复为目前现状,我们骑游探访此寺,仅从观感与听说而言很不全面,看目前的香火状态,一定是还有信徒朝拜于此,在当地民众中必然有其信众。本组照片仅反映的是我们的观察与纪念所需,同时也记录了今日的行程经历。部分乡愁博物馆的照片与视频,是我们归途路过此处,我们所拍的照片仅展示了我们喜欢的内容。但该馆为一位农民所建,真的是应该为他点赞。因为他所做的不仅仅是贡献。那份为民族风范留下宝贵的实物展示,是传承,是教肓,是文化,是文脉,是大爱。</p> <p class="ql-block">博物馆内参观</p> <p class="ql-block">渡槽下的麦田前留影</p> <p class="ql-block">渡槽背景是历史的留痕</p> <p class="ql-block">老水车的体验。</p> <p class="ql-block">回程午歺全景。</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