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变不了的习惯

佛在心中

<p class="ql-block">昵称:佛在心中</p><p class="ql-block">美篇号:117425087</p><p class="ql-block">图片:网络(致谢)</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近年来社会上流行的一句话:一切都在变,唯一不变的就是变。事实上,新生事物丛出不穷,许多方面相较于几十年前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甚至某些观念颠覆了传统认知。君不见,你身边有些发小如今已经判若两人啦!</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然而,有些行为一旦形成习惯,想改变却很难。我有几个习惯,都是从小养成的,几十年如一日从未间断过,如今已年近古稀,看来是改变不了,也不想改了,索性与这些习惯相伴到终老。</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18px;">节水的习惯</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这是小时候养成的。当年毛主席教导我们,贪污和浪费是极大的犯罪。当然也包括水资源浪费。除洗碗筷用流水,其余全都重复利用。比如洗菜洗脸水再用来洗抹布,然后冲厕所;洗澡时地上放一个大盆,用来涮拖把拖地,最后冲厕所。</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因为我知道,水是生命的根本,每一滴水都是珍贵的,需要倍加珍惜,因为水是生命的源泉。自然界的韵律,山川河流,包括所有的动物、植物无不赖以水而生存。节约用水就是节约资源,珍爱生命。这习惯不能改。</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18px;">净碗的习惯</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童年背诵唐代诗人李绅的《悯农》:“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道理明摆着,彼时的现实生活碗中也不舍得有残留,因为怕挨饿。关键是到后来衣食无忧,物质丰富了,直到现在,我依然保持碗净无残留。记得八十年代在《参考消息》上,读到记者眼中的世界塑料大王王永庆在街头吃早餐时,用油条擦拭喝粥碗底的文章,至今如在眼前。老祖宗留下来的一句老话——碗净福来。甭管福来与不来,净碗的习惯我是改不了。</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18px;">惜时的习惯</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儿时不懂其中意,老来方知是真理。人有个通病,拥有时不珍惜,失去了才惋惜。好在我因穷悟早,几十年来从未因吃喝玩乐、疲于应酬耗费过些许时间,因此也得罪人不少同事朋友,因为不参与饭局活动。自然也耽误了自己所谓的前程。但我不后悔。我节余了生命的三分之一。</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人的生命是按有效的生存时间计算的(植物人的生命是无效的)。原《人民日报》总编辑邓拓(笔名马南邨)在他的散文集里有一篇《生命的三分之一》,他认为一天24小时,除去法定工作8小时,睡觉休息8小时,还有8小时自由支配。他把这剩余的8小时视为“生命的三分之一”,用来学习写作。我非常认同他的观点,便以他为对标,把每天的业余时间用来读书学习干正事儿。近来这些年,有了双休日,就不止三分之一了。</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忘记是哪位名人说的了:看一个人一生有没有作为,就看他(她)的业余时间如何支配。我赞成,推荐给年轻人作为择偶的标准之一。</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18px;">学习的习惯</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孔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少时大惑不解,明明是“学海无涯苦作舟”,怎么还“不亦乐乎”呢?岁过甲子才明白这其中先苦后甜的逻辑。我的原始学历是小学四年级。特殊时期被迫辍学,务农务工活命的同时见缝插针学习,自学完成了初高中课程考入高校,毕业后依然亦工亦学,学用结合。时至今日已退休多年,我仍然在学习新生事物、诗词散文。有人说我是“活到老,学到老”,可我并非刻意为之,不过是天长日久养成的习惯而已。难改了。</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18px;">写作的习惯</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舞文弄墨是我多年养成的习惯。年轻时因工作需要写公文,中年写专业研究论文(在国家级省级报刊发表近百篇),退休后学写诗词散文。美篇大平台是便我的精神家园。</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有好朋友问:你写那么多诗词散文,发布于网上线下,杂志报刊,你不需要评职称,又没有稿费,费心劳神有何用?朋友说得对,事实的确如此,我无言以对。或有朋友认为我在践行传统文人之“立言”。嘿嘿,这是高看我了,鄙人少年穷困潦倒,无大志;中年情商缺失能力匮乏,无寸功;如今皓首白发有何言可立?</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实话说,写作并没有任何功利目的,甚至谢绝诸如“才库”“请帖”,仅只是手脑闲不住,习惯而已。</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如果非要让我说出个所以然,“没有记录,就没有发生”,便是我保持写作习惯的主因。至于其中的含义,三言两语说不清道不明,也不符合本文主题,且待另文详解。</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