豪情满怀忆峥嵘,笔端尽显赤子心——梁子明老首长诗词赏析(二)

锦绣山河(李成曙)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梁子明老首长的诗词,是一部用文字书写的岁月长歌,每一首都承载着他对祖国山河、历史文化、革命岁月以及社会发展的深刻感悟与无限深情。这些诗词不仅是个人情感的抒发,更是时代的记录与见证,让我们得以透过文字,触摸到那个特殊时代的脉搏。</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梁子明简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山东省沂南县孙祖乡人,1928年出生,15岁参加革命工作,1945年3月(17岁)加入中国共产党,并参加了本区抗日救国联合会。1946年7月入伍在山东鲁中军区警备团当通讯员。1947年调入华东野战军第八纵队(后改为26军)后勤卫生部野战一所任文化干事,后调入26军后勤部直属营二连。1950年随志愿军26军赴朝作战,相继参加了1-4次战役,多次受到嘉奖。1952年6月随部队回国,不久被调到该军第七十七师229团先后任连指导员、团作训参谋、工兵主任等职。1953年1月被选调到长沙高级工程学院学习,1956年5月毕业后分配至北京解放军后勤学院任教员,1963年2月调入总后勤部工程建筑第五团(后改为205团),先后任作训股股长、二营营长、团参谋长、团长等职。1972年被调入总后勤部格尔木至拉萨输油管线指挥工程部任部长,后于1978年7月调入兰州军区后勤第二十八分部任参谋长、副部长等职。</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梁子明同志在革命战争期间参加过莱芜、孟良崮、济南、开封、洛阳、雎杞、淮海、渡江、宁沪等重大战役。建国初期又参加了抗美援朝战争,为我国的解放事业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于1983年离休。</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诗词一:黄陵古柏</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世界松柏冠,七楼八作半。</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传为皇帝栽,距今五千年。</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据传说该树圆周是七搂八作半,吃里吃疤还不算,是形容树粗,实际上是该树下部周长为31市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1979年4月18日上午去黄陵参观时所写。</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黄陵古柏》一诗,短短二十字,却将黄陵古柏的雄浑与历史的厚重展现得淋漓尽致。“世界松柏冠,七楼八作半”,诗人以夸张而形象的笔触,极言古柏之粗壮,其雄伟身姿如在眼前,令人震撼。“传为皇帝栽,距今五千年”,则将古柏与中华民族的始祖黄帝相连,瞬间赋予了古柏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这棵古柏,不再仅仅是一棵植物,而是成为了中华民族五千年悠久历史的象征,承载着民族的记忆与精神传承。诗人通过对黄陵古柏的描绘,表达了对中华民族源远流长历史文化的敬仰与自豪之情 ,让读者深切感受到民族根基的坚实与深沉。</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1983年5月初,工建205团团史编写组在北京合影。左起:辛立和、梁子明、张新民、刘荒兴。</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诗词二:参观枣园</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枣园风雨十三秋,主席精心育铁流。军民结成铜墙壁,打败日寇蒋光头。烈士陵园肃目望,若飞思德居中央。赤胆忠心为革命,永为后辈做榜样。</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注:王若飞和张思德墓居陵园中央处。1979年4月19日上午参观枣园和延安烈士陵园时写于延安。</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参观革命圣地,往往能唤起人们对革命先辈的崇敬和对革命历史的深刻思考。《参观枣园》便是这样一首充满革命情怀与缅怀之情的诗作。“枣园风雨十三秋,主席精心育铁流”,开篇即点明枣园在革命历史中的重要地位,十三年的风雨岁月,毛泽东主席在这里精心培育着革命力量,如同一盏明灯,引领着革命的洪流滚滚向前。“军民结成铜墙壁,打败日寇蒋光头”,生动地描绘了军民团结一心、众志成城的强大力量,正是这种坚不可摧的团结,让我们取得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伟大胜利,推翻了压在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建立了新中国。诗的后半部分,“烈士陵园肃目望,若飞思德居中央。赤胆忠心为革命,永为后辈做榜样”,诗人来到延安烈士陵园,面对王若飞和张思德的陵墓,心中充满了敬仰与缅怀。王若飞和张思德,他们是无数革命先烈的杰出代表,以赤胆忠心和无私奉献,为革命事业献出了宝贵的生命。他们的精神,如同璀璨的星辰,照亮了后人前行的道路,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不懈奋斗。整首诗语言质朴,情感真挚,将诗人对革命历史的铭记、对革命先烈的敬仰以及对革命精神传承的坚定信念,展现得淋漓尽致。</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中年时期的梁子明(左一)</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诗词三:空中观景</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天空云海奇迹般,山河湖泊应俱全。气流催得滚滚浪,好似仙女又下凡。道路河流如银带,村舍土丘撒银盘。祖国山河多美好,愿把余年全贡献。</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1979年5月30日从西安驾机去沈阳军区后勤部学习时,写于从西安至北京的飞机上。</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空中观景》则为我们呈现了一幅壮丽的空中画卷,展现了诗人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与赞美。“天空云海奇迹般,山河湖泊应俱全。气流催得滚滚浪,好似仙女又下凡”,诗人从飞机上俯瞰大地,天空中云海翻腾,如奇迹般变幻莫测,山河湖泊尽收眼底,仿佛一幅巨大的山水画卷在眼前徐徐展开。气流涌动,云海如滚滚波浪,又似仙女下凡,如梦如幻,美不胜收。“道路河流如银带,村舍土丘撒银盘。祖国山河多美好,愿把余年全贡献”,诗人进一步描绘了地面上的景象,道路和河流如同银色的丝带蜿蜒曲折,村舍和土丘像散落的银盘点缀其间。面对如此美丽的祖国山河,诗人不禁发出由衷的赞叹,并表达了愿将自己的余年全部奉献给祖国的决心。这种对祖国山河的热爱和无私奉献的精神,令人动容。诗中运用了丰富的比喻和想象,将空中所见之景描绘得生动形象,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了祖国山河的壮美与神奇,同时也深刻体会到了诗人那颗炽热的爱国之心。</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中年时期的梁子明(左)</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诗词四:国庆三十年有感</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建国三十年,成就亦斐然。工农大飞跃,国防如钢坚。林彪集团败,举国大庆欢!三十年,不平凡,反右反左几经番。人心莫测,经济迟缓。十年文革,人心散乱。是四人帮的破坏。更有指导上的缺陷。三中全会总结经验,拨乱反正引导人们向前。粉碎四人帮,党风国气复原。人民精神面貌大改观,政策合民意,干劲百倍添。全国上下大团结,政通人和喜开颜。为实现共同目标,大步向前、向前。</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1979年10月3日写于三桥。</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国庆三十年有感》是一首具有深刻历史意义和时代内涵的诗词,它回顾了新中国成立三十年的风雨历程,展现了国家的发展与变迁,以及在这一过程中所经历的曲折与挑战。“建国三十年,成就亦斐然。工农大飞跃,国防如钢坚”,开篇首先肯定了建国三十年来取得的巨大成就,工业和农业实现了飞跃式发展,国防力量日益强大,如钢铁般坚固,这是全国人民共同努力的结果,也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体现。“林彪集团败,举国大庆欢!” 诗人提到林彪集团的覆灭,这一事件在当时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它消除了党和国家内部的一大隐患,使国家得以稳定发展,全国人民为此欢欣鼓舞。然而,诗中也客观地指出了三十年发展过程中所经历的困难与挫折,“三十年,不平凡,反右反左几经番。人心莫测,经济迟缓。十年文革,人心散乱。是四人帮的破坏。更有指导上的缺陷。” 反右斗争扩大化、“左”倾错误的影响以及十年 “文革” 的浩劫,给国家和人民带来了沉重的灾难,经济发展迟缓,人心受到极大的伤害。这些历史事件是国家发展道路上的曲折,也是我们必须铭记的教训。“三中全会总结经验,拨乱反正引导人们向前。粉碎四人帮,党风国气复原。人民精神面貌大改观,政策合民意,干劲百倍添。全国上下大团结,政通人和喜开颜。为实现共同目标,大步向前、向前。”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它总结了过去的经验教训,进行了拨乱反正,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将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粉碎 “四人帮” 后,党风和社会风气逐渐恢复,人民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各项政策符合民意,激发了全国人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大家团结一心,为实现共同的目标而努力奋斗,国家呈现出政通人和、蓬勃发展的良好局面。整首诗以时间为线索,全面而深刻地反映了新中国成立三十年的历史进程,既有对成就的自豪,也有对挫折的反思,更有对未来的信心与展望。诗人以政治家的敏锐眼光和诗人的激情笔触,为我们展现了一幅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让我们在回顾历史的同时,更加坚定了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的信念。</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中年时期的梁子明</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诗词五:白银行</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自然着意画江山,黄岭土丘映眼帘。河干无水山无木,村稀人少缺耕田。举目处处无绿意,莫非为此称老干(甘)?</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1980年元月12日去兰州开工程会议之际,驱车白银看望205团二营。写于兰州军区第一招待所。</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在《白银行》中,诗人描绘了一幅西北大地略显荒凉的景象,“自然着意画江山,黄岭土丘映眼帘。河干无水山无木,村稀人少缺耕田。举目处处无绿意,莫非为此称老干(甘)?” 诗人驱车前往白银,看到的是黄色的山岭和土丘,河流干涸,山上树木稀少,村庄稀疏,人口较少,耕田也十分缺乏,放眼望去,处处缺乏生机与绿意。面对这样的景象,诗人不禁发出疑问,莫非是因为如此荒凉的景象才被称为 “老干(甘)” ?诗中通过对自然环境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对当地生态环境和人民生活状况的关注与忧虑。这种对现实问题的敏锐观察和深刻思考,体现了诗人的社会责任感和人文关怀精神 。虽然诗中没有直接给出解决问题的办法,但通过这种真实的描绘,引发了读者对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等问题的思考,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中年时期的梁子明</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诗词六:大意失盗</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小偷手真长,偷到我身上。</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察之愤急追, 索回返车厢。</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接受此教训,钱物贴身装。</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1980年元月17下午5时左右,探家返回西安时,在12路公共汽车上被掏腰包时有感写于三桥。</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生活中的点滴小事,也能成为诗人创作的灵感源泉。《大意失盗》便是这样一首记录生活小插曲的诗作,“小偷手真长,偷到我身上。察之愤急追,索回返车厢。接受此教训,钱物贴身装。” 诗人用简洁明了的语言,讲述了自己在12路公共汽车上被小偷掏腰包的经历。发现被盗后,诗人愤怒而急切地追赶小偷,最终成功索回财物,回到车厢。这次经历让诗人吸取了教训,明白了要将钱物贴身装,以防被盗。这首诗虽然内容简单,但却充满了生活气息,让我们看到了诗人作为普通人的一面,也让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产生共鸣,回忆起自己生活中类似的经历,同时也提醒人们在日常生活中要提高警惕,注意防范盗窃等安全问题。</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中年时期的梁子明</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诗词七:血压增高</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彻夜未眠因何故?如翻烧饼万般苦,清早即去量血压,高压升至一七五。</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1980年元月22日写于兰州军区第一招待所南楼。</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身体的不适同样能触动诗人的心灵,引发他的创作灵感。《血压增高》一诗,生动地描绘了诗人因身体不适而彻夜未眠的痛苦感受,“彻夜未眠因何故?如翻烧饼万般苦,清早即去量血压,高压升至一七五。” 诗人以 “翻烧饼” 这一形象的比喻,将自己在床上辗转反侧、难以入眠的痛苦状态刻画得淋漓尽致。清晨去量血压,发现高压已经升至175,进一步说明了身体的不适程度。这首诗虽然只是记录了诗人个人的一次身体状况,但却让我们感受到了他对生活的真实体验和细腻感知。通过对自身痛苦的描写,也能让读者体会到健康的重要性,引发对生命和健康的思考。</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中年时期的梁子明</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诗词八:酒泉好</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走廊尽端古酒泉,实为绿洲小平原。北有戈壁千里目,南依屏障名祁连。气候适宜土地肥,水源充足交通便。谁说此处不甚好?赛过祖国小江南。苏修胆敢来侵犯,设防阵地与周旋。边寨人民团结紧①使之有来决无还。</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注:①酒泉地区当时有300万人民。1980年7月7日在酒泉集训。现地勘察时有感写于酒泉。</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诗词九:古酒泉</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将军出征凯旋归①乡亲捧酒敬英雄。酒少士多如何饮?酒注泉中众军分。由此酒泉得了名,历史传说到如今。今去现地赏古景,井粗水洁涌而深。游客纷纷投硬币,浮之水面久不沉。</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注:①将军指的是霍去病。</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1980年7月12日去酒泉公园参观时所写于酒泉。</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酒泉好》与《古酒泉》两首诗,都围绕酒泉展开,从不同角度展现了酒泉的独特魅力与历史文化。《酒泉好》中,“走廊尽端古酒泉,实为绿洲小平原。北有戈壁千里目,南依屏障名祁连。气候适宜土地肥,水源充足交通便。谁说此处不甚好?赛过祖国小江南。” 诗人开篇点明酒泉的地理位置,它位于走廊尽端,是一片绿洲小平原。北面是广袤无垠的戈壁,南面依靠着雄伟的祁连山,地理位置十分独特。这里气候适宜,土地肥沃,水源充足,交通便利,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诗人不禁发出感慨,谁说这里不好?在他看来,酒泉的美景和富饶赛过祖国的小江南。诗的后半部分,“苏修胆敢来侵犯,设防阵地与周旋。边寨人民团结紧,使之有来决无还。” 表达了诗人对祖国边疆安全的关注和保卫祖国的坚定决心。如果苏联修正主义胆敢侵犯我国,酒泉地区的人民将凭借着坚固的设防阵地与敌人周旋到底,边疆人民紧密团结,一定会让侵略者有来无回。这首诗将对酒泉的赞美与爱国情怀紧密结合,展现了诗人对祖国山河的热爱和对国家安全的高度责任感。《古酒泉》则是一首充满历史文化韵味的诗作,“将军出征凯旋归,乡亲捧酒敬英雄。酒少士多如何饮?酒注泉中众军分。由此酒泉得了名,历史传说到如今。今去现地赏古景,井粗水洁涌而深。游客纷纷投硬币,浮之水面久不沉。” 诗人以霍去病将军出征凯旋而归,乡亲们捧酒相迎的历史传说为切入点,讲述了酒泉名字的由来。当年,由于酒少士多,为了让所有将士都能喝到庆功酒,人们将酒倒入泉中,与众将士分享,从此这个地方便被称为酒泉。这个传说体现了古代军民之间的深厚情谊和团结精神。如今,诗人来到酒泉,欣赏到了古酒泉的美景,井水粗壮,水质清澈,泉水涌动而深。游客们纷纷向泉中投入硬币,硬币浮在水面久久不沉,增添了一份神秘而有趣的氛围。整首诗将历史传说与现实景观相结合,让读者在感受酒泉历史文化底蕴的同时,也领略到了它独特的自然风光,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中年时期的梁子明</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诗词十:嘉峪关</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击石燕鸣嘉峪关①距今已有七百年。左右环山地险要,内外千里戈壁滩。高大雄伟建筑固,屹立长城尽西端。登楼借镜四周望,无限风光收眼帘。</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①击石燕鸣一建筑坚固,用石头敲击城楼一角似有鸟鸣之声。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1980年7月12日现地勘察登上嘉峪关城楼时写于酒泉。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嘉峪关》一诗则将目光聚焦在雄伟的嘉峪关,展现了它的险峻地势和悠久历史。“击石燕鸣嘉峪关,距今已有七百年。左右环山地险要,内外千里戈壁滩。高大雄伟建筑固,屹立长城尽西端。登楼借镜四周望,无限风光收眼帘。” 诗人开篇提到 “击石燕鸣” 这一独特的现象,为嘉峪关增添了一份神秘的色彩。嘉峪关距今已有七百年的历史,它左右环山,地势险要,内外是千里戈壁滩,地理位置十分重要,是古代军事防御的重要关卡。嘉峪关高大雄伟,建筑坚固,屹立在长城的最西端,它不仅是一座建筑,更是历史的见证者,见证了无数的战争与和平,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坚韧与顽强。诗人登上嘉峪关城楼,借助镜子向四周眺望,无限风光尽收眼底,心中感慨万千。诗中通过对嘉峪关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对古代劳动人民智慧和创造力的赞叹,以及对祖国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热爱之情。</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中年时期的梁子明</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梁子明老首长的这些诗词,题材广泛,内容丰富,涵盖了历史、地理、革命、生活等多个方面。他以诗人的敏锐视角和真挚情感,将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思融入到诗词创作中,为我们呈现了一个丰富多彩的世界。这些诗词不仅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更具有深刻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它们让我们了解到那个时代的风云变幻,感受到革命先辈们的坚定信念和无私奉献,也让我们更加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同时,这些诗词也激励着我们在新时代的征程中,继承和发扬先辈们的优良传统,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