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信仰如灯,照亮育人之路;初心如磐,凝聚奋进力量。为生动诠释新时代教师“躬耕教坛,强国有我”的使命担当,永和县城关小学开展“寻找身边的师德榜样”主题活动。这些身边的榜样,既是春风化雨的引路人,更是传递师德火种的燃灯者。她们用无私奉献激荡起教育工作者的共鸣,激励更多人在三尺讲台上书写新时代的育人华章。</p> 执灯筑梦,用岁月书写师魂。 <p class="ql-block"> 李小琴,1992年参加工作,大专学历,中小学高级教师,现任永和县城关小学数学名师工作室主持人、数学老师。多年来,她用自己的行动践行着一名教师的职责。三十年如一日的辛勤耕耘,使她先后荣获“山西省教学能手”、“山西省学科带头人”、“临汾市级名师”、“临汾市优秀班主任”、“永和县委联系专家”等荣誉称号,这是对她默默奉献的嘉奖,更是她义无反顾痴情教育的见证。</p> 扎根乡村,用坚守点亮希望。 <p class="ql-block"> 1992年,李小琴老师背着行囊,一头扎进前甘露河村的深山。租来的小屋既是三个年级的教室,也是她栖身的宿舍。复式教学的难题曾让她彻夜难眠,幸得老教师倾囊相授,才慢慢摸索出教学门道。生火做饭时被窜出的蛇吓得尖叫,烟熏火燎中学会生活自理,可她依然在课余组织游戏、故事会,把贫瘠的校园装点成欢乐天地。看着孩子们求知若渴的眼神,望着不断进步的成绩单,她找到了坚持的意义。当班级在统考中取得乡镇第三的好成绩,在村民们的掌声里,她彻底爱上了这份照亮他人的事业。</p> 成长蜕变,在耕耘中绽放。 <p class="ql-block"> 1996年,她调到百年老校——永和县城关小学。发现教学不能只凭一腔热情,她开始如饥似渴地拼命学习:每月工资总要拿出一部分用来买《小学教学设计》《中国教育报》;她不仅研读《小学教学设计》等杂志,同时还远赴北京听课,将“学生为主体”的理念融入课堂。她创新“星级卡”奖励制度,让后进生重拾自信——调皮的王磊为当“小老师”认真写作业,内向的冯强从不敢举手到主动发言。她的班级数学成绩常年领先,学生李若璞获“省三好学生”,李丽媛等学生在奥赛中获奖。她说:“每个孩子都是一颗星,只要点亮,就能发光。”因此,她先后荣获“省教学能手”、“省学科带头人”、“市级名师”等荣誉称号,这些荣誉是对她多年付出的最好肯定。</p> 无悔耕耘,师者仁心胜春晖。 <p class="ql-block"> 三十年的辛勤耕耘让李小琴老师收获了桃李满园,却也积劳成疾。颈椎病缠身,但她仍坚持一线工作;她的父亲患病住院时,正逢毕业班冲刺,两难之中,她还是选择了留在学校坚持上课。后来她的父亲不幸因病去世,给她留下了一生的遗憾。教育最大的遗憾,是亏欠了家人;但最深的幸福,是见证了千万个孩子的成长。“当老师就是这样,看着孩子们越来越好,自己吃多少苦都心甘情愿。”这句朴实的话语,道出了她最朴实的心声。</p> 薪火相传,培育新时代园丁。 <p class="ql-block"> 2024年3月,“李小琴名师工作室”正式挂牌。从独自耕耘到带领团队,她将三十多年来积累的教学智慧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年轻教师。她带着工作室成员深入课堂,从教学设计到板书书写,手把手指导。</p><p class="ql-block"> 为了帮助青年教师快速成长,她积极参与“师徒结对”计划,为学校培养了一个又一个的优秀教师。徒弟刘雪娟老师第一次上公开课时紧张不已,李小琴老师连夜帮她修改教案。后来,刘老师在全县教学比赛中荣获一等奖。</p><p class="ql-block"> “独行快,众行远”是工作室的信念,也是李小琴践行教育使命的新起点。</p> <p class="ql-block"> 三尺讲台,三十年春秋。李小琴老师如苔花般默默绽放,将青春化作烛光,照亮无数孩子的求学之路。看着孩子们从懵懂走向成熟,她平凡的生命也被赋予了璀璨的光芒。这份纯粹的热爱与坚守,正是教育的真谛所在。她的故事,是师德最温暖的注脚,更是照亮教育之路的明灯。愿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能以她为榜样,用爱与责任,在三尺讲台上书写属于自己的育人篇章,为孩子们撑起一片希望的蓝天。</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编辑:宋俪 赵鹏伟</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审核:白晓娟</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