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泽明珠的生态诗行

自由驰骋

<p class="ql-block">  当晨曦的微光漫过白塔河的堤坝,杂交柳的枝叶在风中摇曳,恍若二十年前那个春天的回声。那时的高邮湖滩涂还披着荒芜的黄袍,汊河圩堤的泥土深陷着拓荒者的足迹,而沾满新翻草屑的裤脚,成为林草人刻在时光里的勋章。在这片被水浸润的土地上,每一道泥痕都镌刻着人与自然的对话,每一抹新绿都闪耀着生态哲学的光芒。</p> <p class="ql-block">  万寿镇,皖东大地上镶嵌的水泽明珠,53.63%的国土面积浸润于碧波之中。白塔河如银蛇蜿蜒,高邮湖似玉镜铺展,洋湖则恰似祖母绿镶嵌在大地褶皱间。这三水环抱的滩涂圩坝,曾是荒芜泥沼,却孕育着"绿色密码"——丰饶的水土滋养出天然的宜林空间,淤泥成为生命的温床,滩涂化作生态的织机。林草人在这片土地上书写的,不是简单的造林史,而是关于生命与共生的深刻寓言。</p> <p class="ql-block">  二十年前,当第一株杂交柳的根系如铁爪扎进淤泥,我们便与这片土地缔结了超越时空的盟约。那些在滩涂上深一脚浅一脚扛着树苗前行的日子,那些在暴雨中与洪水赛跑的夜晚,那些泥土、汗水与希望交织的岁月,构成了生态建设最动人的史诗。当2008年的洪水漫过护坡,新栽的杨树苗在浊浪里浮沉,我们看到的不是脆弱,而是生命不屈的见证。那些泡得发白却依然挺立的苗木,恰似这片土地对未来的宣言:无论风雨如何肆虐,绿色的信念永不褪色。</p> <p class="ql-block">  今天的万寿镇,已将生态诗篇书写得淋漓尽致。汊河古村的青石板路串联起非遗文化与自然之美,湖西画廊的油菜花海与防护林相映成趣,南京农业大学的学子在滩涂边测量植被根系,慨叹这片"水上森林"既是生态屏障,亦是碳汇银行。每一次苗木落地,都凝聚着镇党委班子的星夜谋划;每一次暴雨巡堤,都传递着林草人对土地的深情。这片土地的变迁,是人类与自然和解的生动注脚,是生态文明理念在基层的诗意实践。</p> <p class="ql-block">  在2025年的春日规划会上,当卫星地图上的光点勾勒出高邮湖绿色能源带的轮廓,我看到的不仅是未来的蓝图,更是生态智慧的传承。密植的垂柳与樱花,将让春日花影倒映碧波;圩堤上的"林湿复合系统",将为白鹭留一片芦苇荡的家园。年轻技术员的生态监测方案,让每一棵树都成为会说话的生态账本。而那些鬓角斑白的前辈,从当年裤脚带泥的拓荒者,到如今会议室里指点蓝图的引路人,他们用岁月证明:真正的生态文明,是代代相传的坚守,是将青春种进滩涂,收获生态福祉的壮举。</p> <p class="ql-block">  暮色漫过高邮湖时,堤坝上的杂交柳已织成绿帘,风穿过时沙沙作响,似在诉说二十年如一日的坚守。风力发电风车的旋翼在暮色中划出银色弧线,如同天地间缓缓转动的时针,将流动的风篆刻成清洁能源的密码。水鸟掠过芦苇荡,惊起一片细碎的金光,与远处旋转的叶轮共谱光与影的圆舞曲。这片土地上的每粒泥沙,都藏着林草人的指纹;每片叶子,都映着镇党委班子的星夜谋划。在这片被水浸润的土地上,我们种下的不仅是乔木参天、湿地生金,更是一个让乡愁有处可栖的生态梦境。</p> <p class="ql-block">  那些带领我们栽树的人,从当年裤脚带泥的分管领导,到如今会议室里指点蓝图的新一任班子,永远是扛着树苗走在最前面的人。他们让每一棵亲手栽下的树,都成为写给未来的情书。这片"水泽明珠",在绿浪与碧波的交响中,正成长为皖东大地上最温润的生态诗篇。而诗的标题,早已在林草人与大自然共同完成的协奏曲中,熠熠生辉。</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