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五一假期的最后一天,我跟随江津文保分队的脚步,在曹老师的带领下,踏上了一场穿越千年的城市探秘之旅。这座依偎长江臂弯的古城,用斑驳的城墙、飞檐的楼阁与静谧的庭院,诉说着"历史无声,岁月有痕"的沧桑故事。</p> <p class="ql-block">序章:江津博物馆.千年古城的记忆匣</p><p class="ql-block"> 旅程的起点,是那座如方鼎般矗立的江津博物馆。晨光中,灰白色外墙的仿古城砖肌理与玻璃幕墙碰撞出时空交错的质感,入口处"几水襟怀"四个大字,已然道尽这座长江之城的魂魄。</p><p class="ql-block">展厅内,展柜中的东汉庑殿顶陶楼、宋代龙泉窑青瓷、明代"九门城砖"等3000余件文物,如同散落的历史密码。在沙盘模型前,江津千年筑城史豁然开朗。从南北朝土墙到明代石城,从"九门护城"的军事要塞到近代工业萌芽,城墙的演变恰似一部立体史书。特别驻足于明万历《江津县图》复制品前,"綦江县城烟多,江津县城门多"的民谚,道尽了这座水陆枢纽昔日的繁华。而1958年城墙改建环城公路的旧照,又让人不禁感慨时代变迁的必然。</p> <p class="ql-block">第一站,江公享堂.触摸明代的呼吸</p><p class="ql-block"> 走近江公享堂的朱漆木门,明代工部尚书江渊的传奇人生在楹联间浮现。"北极勋臣府,西川相国家"——明成化帝朱见深亲题的鎏金楹联下,石阶上的车辙印依稀可辨。明代工部尚书类似国务院副总理兼住建部、水利部、交通运输部等部门的部长。小讲解员指着青砖黛瓦间的榫卯结构感叹:"这座宅邸能历经五百年风雨不倒,正是古人'基建智慧'的见证。江公享堂不仅是历史遗迹,还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现为“江津区诗书画院”</p> <p class="ql-block">第二站,奎星阁.仰望清代的星空</p><p class="ql-block"> 转过街角,奎星阁的琉璃金顶在阳光下熠熠生辉。这座始建于1777年的六角形楼阁,三层飞檐如大鹏展翅。现代商厦与传统民居在奎星广场四周错落铺展,历史与现代的对话在此定格成永恒画卷。奎星阁融合建筑艺术与科举文化,是江津清代遗存的珍贵遗产。</p> <p class="ql-block">第三站,古城墙遗址:踏响千年的跫音</p><p class="ql-block"> 午后,我们循着四牌坊小学的墙绘,找到了深藏市井的明代城墙遗址。黝黑的条石层层相扣,"一横一丁"的明代砌筑法在阳光下棱角分明。指尖掠过石缝间滋生的青苔,母女组合的解说让时光倒流:明成化八年的工匠们喊着号子垒砌石墙,清代士兵在女墙后架起火炮,民国时期的商队穿过九道城门...而今只剩这段150米的残垣,却仍能触摸到江津作为长江军事要塞的磅礴心跳。</p> <p class="ql-block">第四站,江津中学旧址.太子寺旁的书香烽火</p><p class="ql-block"> 穿过香火缭绕的太子寺,一片青砖灰瓦的建筑群蓦然入眼——朱漆雕花的传统垂花门楼内,便是聂荣臻元帅的母校江津中学旧址。始建于1906年的校舍与古刹比邻而立,门楣上"江津县立中学堂"的楷书匾额已褪成沧桑的鸦青色,而两侧砖柱阴刻的"读圣贤书明天下事,立鸿鹄志作栋梁材",却在百年风雨中愈发遒劲。</p><p class="ql-block"> 在栽满百年黄葛树的校园里,聂荣臻元帅读书时的教室令人驻足。教室内仿佛还摆放着的《新青年》杂志泛着毛边,这座校园走出的何止一位元帅?'两弹元勋邓稼先在此埋下科学种子,'中国计算机之母'夏培肃在这儿解开人生第一道微积分。 旧址内高悬的几块牌匾仿佛在说:有些精神坐标,从未被战火或时光磨灭——就像太子寺的晨钟总伴着书声,就像青砖校舍永远面朝长江。</p> <p class="ql-block">第五站,南京内学院旧址.烽火中的佛光</p><p class="ql-block"> 老城区的一个支路口,西式牌楼大门映入眼帘。这里是1937年内迁刀江津东门的南京内学院旧址。欧阳渐大师带着金陵刻经处的经卷跋涉至此,在战火中延续佛学命脉。抚摸着夯土墙上深深浅浅的弹痕,我仿佛看见僧侣们在油灯下校勘经文的剪影。这里不仅是文物保护单位,更是一曲乱世中坚守文化火种的壮歌。</p> <p class="ql-block">尾声:一江两岸的新生</p><p class="ql-block"> 太阳直射大地的午后两点多种,我们来到聂荣臻元帅陈列馆。现代展陈技术重现着"两弹一星"元勋的峥嵘岁月,玻璃幕墙外,几江大桥如长虹卧波。此刻终于读懂江津的深层密码——这座古城始终在守护与革新中寻找平衡,就像那消逝的城墙化作环城路的基石,古老的文脉正滋养着新时代的绽放。</p> <p class="ql-block"> 行走江津,总在历史褶皱处撞见惊人的时空叠影——江渊府邸的明代楹联悬于现代书画展厅,城墙条石化作环城路的基石,课桌上的抗战刻痕映着少年指尖跃动的数码荧光。这座城把消逝与新生都酿成了酒:坍圮的九门城楼在数据云端重生,战火中守护经卷的执念与实验室里追逐星辰的痴狂,原是同一种文明基因的千年流转。 </p><p class="ql-block"> 其实真正的文脉从未死去,它只是不断变换载体——从城墙砖石的物理防御到精神城池的永恒构筑,从奎星阁祈求功名的香烛到陈列馆里遥望苍穹的卫星模型。当长江水裹挟着汉砖宋瓷的碎屑奔向东海,江津的传奇仍在继续:每一块消逝的城墙石,都成了新时代大厦看不见的地基;每一段被拆除的老街巷,都在数字地图上标记成文化DNA的坐标。 </p><p class="ql-block"> 这大概就是重庆人最深层的文化自觉:我们拆城墙、建公路、造新城,却把拆下的旧砖郑重收进博物馆;我们推倒寺庙山墙扩展校园,又让黄桷古树穿透混凝土见证百年书香。这种近乎执拗的传承,让江津的每寸土地都成了活的史书——过去从未真正过去,它只是换了一种方式,与未来共生。</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