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元亨利貞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2px;">道德经第十七原文: 太上,不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下,侮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悠兮其贵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b></p> <p class="ql-block"><u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55, 138, 0);">【译文】最好的统治者,人民并不知道他的存在;其次的统治者,人民亲近他并且称赞他;再次的统治者,人民畏惧他;更次的统治者,人民轻蔑他。统治者的诚信不足,人民才不相信他,最好的统治者是多么悠闲。他很少发号施令,事情办成功了,老百姓说“我们本来就是这样的。</u></p> <p class="ql-block">帛书版《道德经》17 章 谓我自然: 《道德经》释义:</p><p class="ql-block">道,德,经,三者融合一体,探讨的便是宇宙中的那个永恒且宏大的真理。人们行走在道之上,便称之为德。此经典阐明了这个基本道理,同时提供了一套如何把握与行进在这个道理上的方法论。</p><p class="ql-block"> 《道德经》 17章</p><p class="ql-block"> 【原文】太上,下知有之,其次亲誉之,其次畏之,其下侮之,信不足,案有不信,猷(yóu)呵,其贵言也。成功遂(suì)事,而百姓谓我自然。</p><p class="ql-block"> 译文:最值得崇尚的遵循道的方式是退却自身的观念完好地听从道。其次是亲近道、赞誉道。其次是敬畏道。最不可取的是执着自身的观念替代道。之所以不能完好地遵循道,就是因为停留在不完全遵循道的行为上。谨慎地遵循道啊,慎重自身的观念,不要影响事物的运行。完好地顺应事物的功能,全面地遵循事物的规则,百姓都认为:这才是按照我们原本的方式运行。</p> <p class="ql-block">《道德经》第十七章中蕴含了深刻的规律和道理,</p><p class="ql-block"> 一、无为而治的领导原则:‌最高境界的领导者‌:这一章首先描述了最高明的统治者,即那些人民只知道其存在,而不知其具体作为的领导者。他们遵循自然法则,行“无为之治”,让人民各顺其性,各安其生。这种领导方式体现了“道”的品质,即允许万物以各自的生命本质去呈现。</p><p class="ql-block"> ‌有为与无为之别‌:文中还提到了其他几种层次的领导者,如被人民尊重称赞的、畏惧的、以及轻视的。这些层次反映了领导者有为的程度,以及人民对此的反应。通过对比,更凸显了无为而治的高明之处。</p><p class="ql-block"> 二、顺应自然的规律:‌自然法则的重要性‌:老子强调顺应自然规律,认为这是处理事务的最高智慧。在第十七章中,他通过描述不同层次的领导者,暗示了违背自然法则的后果,即人民的反抗和轻视。</p><p class="ql-block"> ‌内在治身与外在治世‌:这一章不仅讲外在的治世之道,也讲内在的治身之道。从治身的角度来看,老子教导人们要放下分别取舍和贪嗔好恶,让内在的气息自由流动,回归自然清静。从治世的角度来看,则是要领导者遵循自然法则,行无为之治。</p><p class="ql-block"> 三、诚信与言行的谨慎:‌诚信的力量‌:文中提到“信不足焉,有不信焉”,强调了诚信在领导中的重要性。缺乏诚信的领导者无法得到人民的信服和支持。</p><p class="ql-block"> ‌言行的谨慎‌:老子主张“悠兮其贵言”,即领导者应该悠闲自在,不随意发号施令。这体现了对言行谨慎的态度,避免因为轻率或冲动的言行而破坏和谐与稳定。</p><p class="ql-block"> 综上所述,《道德经》第十七章主要 阐述了无为而治的领导原则、顺应自然的规律以及诚信与言行的谨慎这三个方面的规律。这些规律不仅适用于古代的治国理政,也对于现代社会的个人修养和团队管理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p> <p class="ql-block"><u>《道德经》与马克思主义:曲直之间的智慧。在古老的《道德经》中,智慧如同夜空中的繁星,熠熠生辉。其中有一句话特别引人注目:</u><b style="color:rgb(237, 35, 8);">“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b><u style="color:rgb(237, 35, 8);">”这不仅是一种生活智慧,更与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有着异曲同工之妙</u>。</p><p class="ql-block"> 在生活中,我们常常追求直线,追求直接,但《道德经》却告诉我们“曲则全,枉则直”。这不禁让人想起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辩证法。事物的发展往往不是直线的,而是曲线的,通过矛盾、对立,最终达到统一。这与“曲则全,枉则直”的理念不谋而合。委屈、曲折中,往往蕴含着更大的机会和可能。</p><p class="ql-block"> <u> 马克思主义哲学强调物质决定意识,而《道德经》中的“洼则盈,敝则新</u>”也暗示了物质的循环与更新。物质的充盈与匮乏,决定了其变革与创新的需求。这两者都告诉我们,事物的变革是必然的,新陈代谢是宇宙间的常态。<b style="color:rgb(237, 35, 8);">“少则得,多则惑”</b>,<u style="color:rgb(237, 35, 8);">这是《道德经》告诉我们的生活哲学。而马克思主义哲学中也提到了适度原则。过少或过多的追求,都会导致失去真正的目标。在生活中,只有把握住“适度”,才能得到真正的幸福和满足。</u></p><p class="ql-block">中国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哲学,虽然来源于不同的文化背景和时代,但它们对于生活、对于世界的理解却有着诸多相通之处。让我们汲取这些智慧,为现代生活找到更多的启示和指导。</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0px;"><u>  运用历史和马克思主义解读《道德经》第十七章;</u></b></p><p class="ql-block"> 解读:尧舜禹时期的"无为而治",<b><u>《史记》</u></b>记载"帝尧之治天下,荡荡乎民无能名焉"。</p><p class="ql-block"> 古罗马奥古斯都建立元首制初期,通过法律改革而非强权维持社会秩序,民众只知有元老院而不知其实际集权。</p><p class="ql-block"> <b style="color:rgb(237, 35, 8);"><u> 从马克思主义视角看</u></b>,符合"国家消亡论"的初级阶段,统治者作为社会管理职能的执行者,不凸显阶级压迫性。</p><p class="ql-block"> <b style="color:rgb(237, 35, 8);"><u> 如同恩格斯所言</u></b>:"政治统治到处都是以执行某种社会职能为基础"<u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37, 35, 8);">(《反杜林论》)</u>。</p><p class="ql-block"> 解读:唐太宗"贞观之治"通过纳谏、轻徭薄赋获得歌颂; 美国罗斯福新政时期通过社会保障法案赢得民众爱戴。</p><p class="ql-block"> 用马克思主义角度分析,属于阶级统治的改良形态,通过调整生产关系(如分配制度)缓解阶级矛盾,但未改变生产资料所有制本质,如同列宁所说"用改良主义的让步来延缓危机"<u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37, 35, 8);">(《国家与革命》)。</u></p><p class="ql-block"> 解读:秦始皇"偶语诗书者弃市"的酷法统治;斯大林时期通过大清洗运动建立威权。</p><p class="ql-block"> 用马克思主义阶级理论来透视,暴露统治阶级暴力本质,符合马克思"国家是阶级统治的暴力工具"论断<u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37, 35, 8);">(《共产党宣言》),</u>此时国家机器(军队、监狱)的镇压职能凸显。</p><p class="ql-block"> 解读:商纣王"酒池肉林"导致牧野倒戈;法国路易十六被革命群众送上断头台。用马克思主义革命理论来审视,验证了"当生产关系成为生产力桎梏时,社会革命时代就到来了"(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统治合法性彻底丧失。</p><p class="ql-block"> 解读:周幽王烽火戏诸侯失信天下;2008年金融危机暴露华尔街信用体系崩塌引发的社会信任危机。从唯物史观角度来看,反映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统治阶层的虚伪性(如资本主义"自由平等"口号与实质剥削的矛盾)必然引发被统治阶级的认知觉醒。</p><p class="ql-block"> 解读:汉初"萧规曹随"实现文景之治;</p><p class="ql-block"> 二战后西德艾哈德推行社会市场经济,创造经济奇迹却使民众感觉是自发成果。</p><p class="ql-block"> 用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来分析,契合"历史活动是群众的事业"(马克思《神圣家族》),真正的社会治理应激发群众主体性,如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强调"尊重群众首创精神"。</p><p class="ql-block"> 1.治理层次论:揭示政治统治的四重境界,从"不知有之"的无为而治到暴力压迫的递降过程。</p><p class="ql-block"> 2.统治合法性辩证法:论证政治权威的根基在于民众认同,强制统治终将引发反抗(量变到质变规律)。</p><p class="ql-block"> 3.主客体关系倒置:卓越治理应实现"主体客体化与客体主体化的统一"(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使国家意志转化为人民自觉。</p><p class="ql-block"> 4.历史唯物主义雏形:隐含"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思想,比黑格尔"英雄史观"早2000余年提出群众主体性。</p><p class="ql-block"> 5.异化治理批判:警示统治异化为压迫工具时,必然导致"主奴辩证法的反转"(黑格尔-马克思异化理论)。</p><p class="ql-block"> 6.社会治理理想态:描绘共产主义"自由人联合体"的古典表达,统治者回归公共服务本质,实现"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共产党宣言》)。</p> <p class="ql-block">《道德经》是中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老子(李耳)的著作,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经典之作,也是道家学派的开创性经典。它成书于春秋时期,全书分为上下两篇,共81章,约5000字,因此也被称为《老子》或《五千言》。主要内容.</p><p class="ql-block"> 1. 道的哲学《道德经》的核心概念是“道”。老子认为“道”是宇宙万物的本源和终极原理,它无形无象,却又无所不在,无所不包。“道”具有超越性、自然性和无为性,是一切事物存在和变化的根据。</p><p class="ql-block"> 2. 德的实践:“德”是“道”的体现和具体实践。老子强调人们要顺应“道”的自然规律,培养高尚的品德,如谦虚、柔弱、清静、无欲等。通过修“德”,人可以达到与“道”相合的境界。</p><p class="ql-block"> 3. 无为而治:在政治思想上,《道德经》主张“无为而治”。老子认为,统治者应该顺应自然,减少对社会的干预,让万物自然生长和发展。无为并不是什么都不做,而是不做违背自然规律的事,不做强制性的干预,从而达到最好的治理效果。</p><p class="ql-block"> 4. 辩证思维:老子善于运用辩证法来思考问题,提出了许多著名的辩证观点,如“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等。他强调事物的对立统一,认为对立的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转化。</p><p class="ql-block"> 5. 对战争与暴力的批判:老子反对战争和暴力,认为战争是违背“道”的行为,会给社会带来巨大的灾难。他主张以柔克刚,以退为进,通过和平的方式解决问题。</p><p class="ql-block"> 历史地位与影响• ,哲学思想的源头:《道德经》是中国古代哲学的重要源头之一,对后世的哲学、思想、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不仅是中国哲学的瑰宝,也在世界哲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p><p class="ql-block"> 家学派的基石:它是道家学派的核心经典,后世道家思想的发展都以《道德经》为基础。道家学派在中国古代文化中占据重要地位,与儒家学说相互补充,共同塑造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p><p class="ql-block"> 对文学、艺术、宗教等的影响:《道德经》的语言简洁而富有诗意,充满了哲理和智慧,对后世的文学创作、艺术风格以及宗教思想等都产生了深响。</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