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活动——科学区观察记录

馫語

<p class="ql-block">  科学探索“彩虹🌈桥”</p><p class="ql-block">观察日期:4.17——18</p><p class="ql-block"> 观察地点:小一班科学区</p><p class="ql-block"> 观察对象:幼儿A、幼儿B</p><p class="ql-block"> 实验材料:透明塑料杯、纸巾、水彩笔、水</p><p class="ql-block"> 观察实录:</p><p class="ql-block"> 1. 准备阶段:幼儿自主挑选水彩笔,幼儿A选了红、橙、黄三种颜色,认真地在纸巾一端涂画,涂得比较均匀;幼儿B则选了绿、紫,涂画时速度较快,颜色分布不太均匀。</p><p class="ql-block"> 2. 实验操作:两位幼儿将涂好颜色的纸巾两端分别放入装有水的塑料杯中。放好后,他们都紧紧盯着纸巾,幼儿A小声说:“水会不会把颜色冲掉呀?” 幼儿B眼睛一眨不眨,满脸期待。</p><p class="ql-block"> 3. 现象观察:过了一会儿,幼儿B兴奋地叫起来:“看,颜色动啦!” 幼儿A也激动地说:“像彩虹一样,在往上爬!”他们继续专注观察,随着水的爬升,纸巾上的颜色晕染开来,形成类似彩虹的色彩带。幼儿A说:“好像彩虹桥啊!” 幼儿B接着说:“对,像弯弯的桥!”期间,他们还不时对比彼此纸巾上颜色变化的不同。</p><p class="ql-block"> 评价与分析:</p><p class="ql-block"> 1. 兴趣与专注:两名幼儿对“彩虹桥”实验兴趣浓厚,从准备到观察现象全程保持较高专注度,积极投入实验过程。</p><p class="ql-block"> 2. 语言表达:能用简单、直观的语言描述看到的现象,反映出他们对实验现象有自己的理解和感受,但语言表达还比较简单、稚嫩。</p><p class="ql-block"> 3. 认知发展:在观察中,能初步将现象与已有认知(彩虹、桥)联系起来,体现出小班幼儿直观形象思维的特点,对科学现象有初步的感知和认知。</p><p class="ql-block"> 支持策略:</p><p class="ql-block"> 1. 丰富表达:提供更多关于颜色、形状等描述性词汇,引导幼儿更准确地表达观察到的现象,如“色彩蔓延”“色彩融合”等。</p><p class="ql-block"> 2. 拓展认知:后续可开展相关科学活动,如介绍更多毛细现象的例子,像毛巾吸水、植物吸水等,丰富幼儿对这一科学原理的认知。</p><p class="ql-block"> 3. 鼓励探索:在科学区投放更多相关材料,鼓励幼儿继续探索不同材质、不同颜色组合下的实验效果,培养幼儿的探索精神和动手能力。</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