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印象

alice60s

<p class="ql-block">  4月17日至4月25日,参加老刘同学组织的连江平潭霞浦游,从福州起始,加上之前去过武夷山、厦门,对福建有了粗浅印象。</p><p class="ql-block"> 出行前我以为这趟旅程的饮食是潮汕风味,至少与厦门近似,结果完全不是,每顿只是吃食!</p><p class="ql-block"> 武夷山是山区,这我知道,但我没有想到福州也是“山区”,虽然当地人不认可。乘高铁到福州站之前一段路,5G信号时断时续,后来断网时间越来越长,直到完全没有了信号。我去找乘务员问到站时间时,遇到一个乘客买了一盒饭,边吃边问乘务员“有没有人到站下车了都因为没有信号无法支付呢?”!</p><p class="ql-block"> 福州站网约车上车点在北广场,我们从南广场出站,再步行到北广场。一路沿一条坡路往下走,感觉福州是一座小山城。</p><p class="ql-block"> 晚上住在福州五四路,周围高楼林立,似乎挤在一起,有点像我老家涪陵南门山的景色。比较起来,厦门的地形就十分平坦了,我记得只在鼓浪屿上有些坡坡坎坎。</p><p class="ql-block"> 我们在霞浦住四晚、平潭住两晚,游览了多个村庄。霞浦临近浙江温州,这里的村庄格局像浙江山村,只是富裕程度差了不少。平潭的海景,因为巨石的参与,营造出完全不同于海南的景色,从海南过冬回来的朋友,仍把相机按得咔咔响。</p><p class="ql-block"> 霞浦平潭的美景,名噪媒体,美誉爆棚,明显是政府牵头,媒体跟风打造的网红,听起来比看起来好看。但是我的同行驴友娟姐,每天发朋友圈,每次看她的朋友圈都是享受。景由心生,可能我的阴郁,遮住了我的眼睛吧!同行的其他朋友,把自己当风景,一路拍了好多美照。</p><p class="ql-block"> 我喜欢游览人文景点,感谢朋友安排了平潭壳丘头博物馆参观。</p><p class="ql-block"> 壳丘头是地名,可以用“贝壳堆成的山丘”来记忆博物馆的名字。</p><p class="ql-block"> 壳丘头考古发现了人类7000年前在平潭的活动痕迹,留下平潭祖先与南岛族语人可能关联的考问。</p><p class="ql-block"> 福州与厦门宁波上海同步开埠,时间在1842年,第一次鸦片战争后两年。据说开埠后福州官员给外国人的经商活动设置种种障碍,导致英国对福州商业价值的评估降级。从今天的福州风貌看,“洋气”程度比厦门低,不知道是不是与一百多年前的降级相关。</p><p class="ql-block"> 1866年,左宗棠在福州马尾设立船政局,在船政局领导下建立了造船厂、船舶研究室、航运学校,由此开创了中国的造船产业。这段历史记录在船政博物馆的展品中。</p><p class="ql-block"> 我好奇船政局的运营是要花钱的,钱从哪里来?博物馆告诉我们:当时的经费来源于朝廷拨款和当地的海关关税。博物馆还告诉我们造船技术来源于法国。左宗棠朋友、法国海军军官日意格帮忙引进了法国技术,协助招聘了一批造船专家。</p><p class="ql-block"> 根据博物馆的介绍,日意格主导的中法合作居然得到拿破仑三世和法国海军的支持—这点是我没有想到的!因为 1884年,附近海域马江发生了中法海战—曾经的师生,用开战来检验教学效果,太遗憾了!马江之役,中方战败,日意格心灰意冷,大约两年后在法国去世。</p><p class="ql-block"> 家住三坊七巷的民国大师严复曾求学于船政学校。他的街坊近邻林则徐,因为虎门禁烟名垂千古。福州,这座有“福”之城,在清末民初,名人辈出!<span style="font-size:18px;">朋友的祖辈参与那个时代的救国运动,留下可歌可泣的故事。她的母亲,从福州到南京再到长春,从南到北,参与新中国建设,如今长眠于东北。她的家族史,就是中国近代史的一篇。</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让我们像那些救国先驱致敬!</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