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昨晚我们入住在大同市区的酒店,今天我们在酒店用完早餐后,带着行李去游玩悬空寺。因为山西省的景点比较分散,所以我们每天都带着行李晚上入住不同的酒店。</p><p class="ql-block">悬空寺,位于山西省大同市浑源县城东南4千米恒山磁窑峡(亦称金龙峡) 翠屏峰西侧,是儒释道三教合一的寺庙建筑群。</p><p class="ql-block">悬空寺,原叫“玄空阁”,“玄”取自于中国道教教理,“空”则来源于佛教的教理,后改名为“悬空寺”,因整座寺院就像悬挂在悬崖上,“悬”与“玄”同音,因此得名。</p><p class="ql-block">悬空寺始建于北魏后期(公元491年),经金、明、清三代重修,至今已有1534年。据说,恒山主峰与翠屏山之间的峡谷,水患频发,为了平息水患,公元491年,在孝文帝拓跋宏的支持下,北魏天师道长寇谦之的徒弟按照他的遗命,在翠屏山峭壁上修了一个庙,目的是“上达天听,下平水患”。据当地人说,其实峭壁对面还有一个与之对称的庙,但是那个庙既没能完成使命,连自己也因风化和水患彻底消失了。</p> <p class="ql-block">从大同市区到悬空寺也就六七十公里,巴士一个多小时就到了游客服务中心,然后再乘景交车进入景区。</p><p class="ql-block">从通往悬空寺景区的路上向前远眺,在山顶上一座高大的黑色大理石锥形碑映入眼帘,上书“悬空寺胜景”。碑顶上的“马踏飞燕”铜雕在蓝天下熠熠生辉。</p> <p class="ql-block">“马踏飞燕”原出土于1969年的甘肃省,是东汉末年时期一件国宝级的青铜器文物。原定为“铜奔马”或“马超龙雀”,但郭沫若在陪同外宾访问时提出的“马踏飞燕”因更具浪漫意境而被广泛接受。</p> <p class="ql-block"><i style="color:rgb(176, 79, 187);">收藏在甘肃博物馆内东汉末年的“马踏飞燕”青铜器文物</i></p> <p class="ql-block">1983年,“马踏飞燕”被正式确定为中国旅游标志,并成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评选的核心标识。“马”代表旅游交通的便捷,“燕”象征愉悦旅程,整体寓意游客可在中国畅享丰富体验。雕塑以骏马三足腾空、右后足踏飞燕的姿态呈现,展现动态美感与力量感,象征中国旅游业的高速发展与昂扬精神。</p> <p class="ql-block">在“悬空寺胜景”的“悬”字上方与碑顶“马踏飞燕”之间还有一个图形,形状很特别。这个符号称之为《五岳真形图》中北岳恒山的LOGO(徽标)。</p> <p class="ql-block">《五岳真形图》据传是道家创始人老子所创,系根据中华五岳的山脉纵横、高低盘曲、云林流水之像绘制而成,是道观中必备的经典图案。五岳是指东岳泰山、南岳衡山、中岳嵩山、西岳华山和北岳恒山,这五岳都是道教名山。</p> <p class="ql-block"><i style="color:rgb(176, 79, 187);">恒山景区中的《五岳真形图》石碑正面,左上角的图符代表北岳恒山,右上角的图符代表东岳泰山,右下部图符代表南岳衡山,左下部图符代表西岳华山,中间图符代表中岳嵩山。</i></p> <p class="ql-block">悬空寺景区就在标示碑的下方。继续前行在我的右前方,隐隐约约地看到悬空寺像一条游龙高昂着头,静卧在翠屏峰西侧的半山腰间。</p> <p class="ql-block">进入检票大门后,我直行向前,看见不远处有一座飞檐翘角的亭子,名为“霞客亭”。亭中树立一碑,上述“霞客遗迹”。徐霞客于明崇祯六年游历恒山时,曾写下了《游恒山日记》:“西崖之半,层楼高悬,曲榭斜倚,望之如蜃吐重台者,悬空寺也……仰之神飞,鼓勇独登。入则楼阁高下,槛路屈曲。崖既矗削,为天下巨观,而寺之点缀,兼能尽胜。”</p> <p class="ql-block">在距碑亭三五十米处,有一观景平台,在这里可以远观悬空寺之壮观。李白15岁时就喜欢离家四处游历,31岁写了《蜀道难》。唐开元二十三年(公元735年),34岁那年的他,来到恒山游览悬空寺后,望着峭壁上的悬空寺,他想,对比蜀道,恒山并未难于上青天,只是峭壁建庙,几乎非人力能及。于是他挥笔题下“壮观”二字。世间事物能入李白法眼的不多,但悬空寺却让他惊讶了,李白在写完“壮观”二字后,还在壮字上加了“一点”,表示他的赞美。</p> <p class="ql-block">为了保障游客的游览体验和文物保护,登上悬空寺参观实行了预约参观制度。悬空寺每天限客3260人,上下午各为1630人。根据导游介绍,如果在旺季登上悬空寺参观需排队4、5个小时,即使在淡季也要排队1、2个小时。所以有经验的游客一般选择在冬天去悬空寺,那时游客最少,登临悬空寺参观比较方便。根据行程的安排,我们这次跟绝大多数的游客一样,无法登临悬空寺,只能远观它。</p> <p class="ql-block"><i style="color:rgb(176, 79, 187);">著名文人和书法家范曾题写的“悬空寺”石刻</i></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i style="color:rgb(176, 79, 187);">我与《黑神话悟空》同框</i></p> <p class="ql-block"><i style="color:rgb(176, 79, 187);">右边山体的泄洪洞子有大股的水流奔涌而出,甚是壮观。</i></p> <p class="ql-block">站在观景台上,远远望去,龙楼凤阁,凌空危挂;朱廊丹户,倚崖飞栖,就像是一尊剔透玲珑的雕塑镶嵌在翠屏山的半山腰里,又仿佛一幅彩绘的画屏悬挂在绝壁之上。悬空寺就是这样任性张扬。古代诗人“飞阁丹崖上,白云几度封”“蜃楼疑海上,鸟道没云中”的名句,就是对悬空寺生动形象的描绘。明代旅行家徐霞客当年来到寺下,曾惊赞为“天下巨观”。</p> <p class="ql-block">悬空寺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总体呈“一院两楼”布局,总长约32米,152平米的面积内建有楼阁殿宇40间,利用力学原理半插飞梁为基,巧借岩石暗托梁柱上下一体,廊栏左右相连,曲折出奇。总体布局有:寺院、禅房、佛堂、千手观音殿、释迦殿、雷音殿、三官殿、纯阳宫、栈道、三教殿等。</p><p class="ql-block">悬空寺的整体格局既不同于平川寺院的中轴突出,左右对称,也不同于山地宫观依山势逐步升高,而是巧依崖壁凹凸,审形度势,凌空而构。四十间殿楼的分布,布局紧凑,错落相依。远望,悬空寺像一幅玲珑剔透的浮雕,镶嵌在万仞峭壁间;通过手机放大看,殿阁撺掇大有凌空欲飞之势,令人叹为观止。</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i style="color:rgb(176, 79, 187);">悬空寺布局图</i></p> <p class="ql-block">让我们从左到右(即从南到北)来依次欣赏这座神奇的建筑。悬空寺的总体布局从南到北依次是寺院、南楼、长线栈桥和北楼,顺着山体的结构依次升高。用现代建筑工程技术的眼光来看,悬空寺的修筑充分利用了当地的地理条件。悬空寺所在的崖壁断层面的岩层南低北高,坡度10°至20°,在修建时为了保证方形石洞的牢固可靠,石洞沿着致密的石灰岩底层开凿,因此,悬空寺建筑群不是水平分布,而是南低北高,和地层走向一致;据此也证明北魏时期,已经熟练地掌握了在悬崖绝壁之上修筑栈道的技术。</p> <p class="ql-block">首先是“一院两楼”的“院”。院子建在凹进的悬崖之下,以石块垒成高高的台阶状地基,以便与南面的楼阁衔接。院子中间是大雄宝殿,左边是鼓楼,右边是钟楼。</p> <p class="ql-block">院子南接悬空寺的南楼,南楼内高三层,长约8米,宽约4米,最下层的是纯阳宫,中层的三官殿是悬空寺整个建筑中面积最大的一个殿,最上层的雷音殿位于南楼最高处。</p> <p class="ql-block">长线桥位于南楼和北楼之间,长约10米,桥上建楼,楼内建殿,殿内供佛。长线桥将佛庙、楼宇等景观结合在一起,形成了奇幻、奇险、奇巧的景观。</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i style="color:rgb(176, 79, 187);">长线桥</i></p> <p class="ql-block">悬空寺北楼楼高三层,长约为7米,宽约为4米,最低层为五佛殿,中层是观音殿,最上层是三教殿。据说三教殿内供奉着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儒家创始人孔子,道家鼻祖老子,三教供于一殿,在全国各地寺庙建筑中极为罕见。</p> <p class="ql-block">说实话,我估计不少人行走在这空中楼阁上都不免心惊胆战。其实,当初修建悬空寺的时候,并没有现在看到的这些支撑木头,悬空寺属于木质框架式结构,就如同吊脚楼一样。但在悬空的地方行走总不如脚踏实地让人安心。于是建造者才在楼阁下安装上了看似起支撑作用的木头,让人们可以放心地在寺中走动。只是那些木头没有起到真正的支撑作用,只是一种“摆设”,真正的支撑作用点在插入石洞的木梁上。</p><p class="ql-block">遥想当年,几根木材,几条绳索,几把凿子,没有使用一个铁钉居然能如此巧妙地利用翠屏山的地形山势,建造出如此宏伟的建筑,我不得不为古人的智慧和才能所折服。</p> <p class="ql-block">悬空寺的选址可谓“天造地设”,它所在的翠屏峰从侧面看是一个凹进去的弧形,从正面看也是一个凹进去的弧形。悬空寺恰好处于这两个弧形线的交点处。崖顶像一条天然“雨棚”,挡住雨水,挡住滚石,崖壁和崖顶的弧又使阳光直射平均每日仅2小时。风蚀、雨侵、日晒都难对其构成损害。</p> <p class="ql-block">欣赏完悬空寺,我心里在想:千百年来,不管佛也好,道也罢,总是在追求空幻的天堂;但事实证明,神并不能给人以天堂,倒是人们靠自己勤劳智慧的双手创造了神话般的伟大文明。</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