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利时+荷兰+德法瑞意14日欧洲游记(第十 威尼斯篇)

慎独安祥

2025.3.26(欧洲当地时间)早晨,我们还陶醉在奥地利小镇鸟语花香的享受中恋恋不舍。用罢丰盛的早餐,欧洲当地时间8:30我们就又踏上了旅途。经过500公里的高速路,我们进入了意大利国境。途中经过了位于意大利北部威尼托大区,罗密欧与朱丽叶的故事发生地<b>维罗纳(Verona)</b>,并且在一个叫“美食林”的中餐馆(招牌上英文和意大利语 “RISTORANTE CINESE - PIZZERIA” 翻译为:中餐馆 - 披萨店)用过午餐。然后去<b>举世闻名的“水城”,被誉为“亚得里亚海的明珠”——威尼斯去游览</b>。(维罗纳位于意大利北部,它与威尼斯的距离直线距离约 105 公里)<div>维罗纳(Verona)位于意大利北部,在米兰和威尼斯之间,维罗纳之所以蜚声于世,归功于莎士比亚的悲情之作《罗密欧与朱丽叶》。<b>这里是朱丽叶的故乡,“维罗纳”源于拉丁语,意为"极高雅的城市", 其历史悠远,是意大利最古老,最秀丽,最典雅,也最具特色的城市之一。</b><br><div><br></div></div> 途中在车上拍摄的视频(公路两边绿草如茵) 途中在车上用手机拍摄的视频(公路两边绿草如茵) <b>威尼斯空中俯瞰图。上图中</b>黄色箭头所指的是位于圣马可广场的圣马可钟楼,红色箭头所指的是圣马可大教堂;蓝色箭头所指的是总督宫,总督宫右侧就是码头(下图看得比较清楚)。白色箭头所指的是圣马可图书馆。两个建筑之间就是圣佩特罗尼奥广场。下图绿色箭头所指的前面的桥是麦杆桥,后面的就是叹息桥。 <b>从海上拍摄的威尼斯圣马可广场周边建筑全景。有尖塔的</b>的是位于圣马可广场的圣马可钟楼,钟楼右侧(其实是对面)是圣马可大教堂;正前方右侧的是总督宫,总督宫前面就是码头。图片左侧是圣马可图书馆。两个建筑之间就是圣佩特罗尼奥广场。<b>图片最右侧前面的桥是麦杆桥,后面略高一点的就是叹息桥。</b> 从南向北拍两个门柱的图片,<b>右边总督宫,左边图书馆。</b> <b>左侧图片:</b>圣马可广场是由总督宫,圣马可大教堂,圣马可钟楼,新(左)、旧(右)行政官邸大楼(总督宫),和连接两大楼的拿破仑翼大楼(中)所围成的长方梯形广场,长约170米,东边宽约80米,西侧宽约55米。<b>右侧图片</b>是总督宫对面的圣马可图书馆 <b>大教堂对面就是圣马可钟楼</b>,钟楼前建有和旁边其他建筑风格统一的拱形回廊 <b>大教堂南面的局部雕刻与装饰立柱</b> 旧行政大楼东侧有座圣马可时钟塔。圣马可时钟塔(Torre dell’Orologio)又称摩尔人之钟,位于圣马可广场北侧。这座时间塔不仅是让航海人知道时间进而推断潮汐,对于威尼斯人而言,更是展示财富和精湛工艺的一座标志。<h3>时钟塔是文艺复兴早期的建筑,塔和时钟的历史可追溯到15世纪末。<b>在塔顶的露台上有两个巨大的青铜“摩尔人”,穿着羊皮,手里拿着槌子,每到整点便会敲钟报时。</b>“摩尔人”一个较老,另一个较年轻,显示时间的推移。<b>钟是原始的,上面的标志说明铸造于1497年</b>。钟的下面有一只飞狮和黄道星座轮盘。黄道星座轮盘上面可以看到有罗马数字的时钟圆盘,24小时刻度,12星座,中间还有地球、太阳与月亮的时间指示。时钟部分的直径为1.5公尺。塔楼最上面的门墙,装饰有圣马可飞狮,左爪扶着打开的书,上面刻着一行拉丁文:“<u><font color="#ed2308">我只计算快乐的时光</font></u>”。<b>威尼斯狮子下面有两个矩形数字框,是可翻页跳字的数字时钟,左边框内是罗马数字的小时数,右边框内是阿拉伯数字的分钟数。</b>不能不令人惊叹,<b><font color="#ed2308">15世纪的欧洲就有如此精湛的机械钟表制作技艺。</font></b></h3> <b>宽阔的威尼斯大运河。启点启和终点都是圣马可内港码头。</b> <b>到达圣马可内港码头,正式开启了威尼斯黄金大运河游船的游览行程。</b>宽阔的威尼斯大运河。启点启和终点都是圣马可内港码头。 <b>视频拍摄于在威尼斯的“黄金大运河”游船上(从</b>圣马可内港码头,开启威尼斯主岛的游览行程)<div> 亚得里亚海的蓝波荡漾,圣马可教堂的金色穹顶在蓝天中熠熠生辉。乘水上巴士穿过大运河,贡多拉划开粼粼波光,石桥倒影与彩色建筑构成“流动的画框”。在露台洒下斑驳光影。漫步威尼斯巷道,鞋底叩击鹅卵石的声响惊醒了教堂钟声。威尼斯的众多景色迎面扑来,回望来时的远途,蓝天始终如忠诚的画布,定格这场跨越国界的春日邂逅。</div><div> 这程旅行,是雪山与海水的对话,也是古老石屋与现代脚步的共鸣。在蓝天的见证下,每一帧风景都成了欧洲文明的注脚。很游客们簇拥在叹息桥下,看情侣亲吻以求永恒——传说中,潮水会为爱静止……<br> 拜伦在他《摇曳在水上的浪漫》的诗中写道:“在我永不醒来的梦境中,我会回到那些辉煌的年代,看到那些金子一般的人群。先是提香、贝利尼和乔尔乔涅,接着是维瓦尔第和瓦格纳,狄更斯、海明威还有透纳和罗斯金,他们像我一样,只是威尼斯的路人,来了,又去了。一如圣马可广场上空终年飞过的鸽群。”</div><div> 四月的威尼斯是一首被水浸润的十四行诗。当晨雾从里亚托桥的石缝里蒸腾而起,圣马可广场的露水正浸润着新摘的郁金香。威尼斯的过往是用灿烂文化堆砌起来的诗篇,而游人正如圣马可广场那群鸽子飞来,又飞去......</div> <b>图片拍摄于在威尼斯的“黄金大运河”游船上</b><div> 意大利之旅的第一天,我们游览了大名鼎鼎的威尼斯。</div><div>威尼斯频临亚德里亚海,是意大利东北部重要的旅游和工业城市,因此也是一个港口城市。<b>我们到了威尼斯第一个游览项目就是自费60欧元的“黄金大运河”游船。然后再乘坐威尼斯独有的两头翘起的“贡多拉游船”畅游威尼斯古城蜿蜒曲折的小巷......当然,圣马可大教堂,总督府大广场......也是少不了的......</b><div>威尼斯(英语:Venice;意大利语:Venezia )是意大利威尼托大区首府 ,位于意大利东北部,坐落在亚得里亚海的潟湖之中。<b>从5世纪开始,这里聚集了一些为躲避战乱,从罗马逃到这里的难民</b>。他们在干涸的沙地上搭建了简易的住所,而随着人口的激增,就面临了一个难题:如何在无旱地可用的环境中建造更多房屋?他们留意到,许多水闸是用桤木制作的。当这种木材完整地浸泡在水里时,海水隔绝了空气中的细菌,盐分和矿物质可以防止木材腐烂,是十分理想的材料(让我想到制作砧板的铁木)。他们就想起一个巧妙的方法,用大量长木柱插入淤泥中,制作大片地基。<br>这种源自意大利北部的森林木料,通过水路被源源不断运至威尼斯,以至于后来这里的森林被全部砍完,统统做了威尼斯海下基础。他们又发现,在软泥之下,隐藏着一层坚硬的粘土,被称为<b>卡兰托</b>。这层致密的物质恰好在这里仅位于地表下两米深处,而在其他区域则可能深达十米。然后,工人们使用巨大的手持打桩机将木柱打入这片坚硬的粘土层。这些木柱以螺旋状排列,从建筑中心一直延伸至地基边缘,同时,更多的柱子被紧密地布置在外墙下方,以支撑建筑物的巨大重量。柱子的顶部则铺有两层水平木板,随后覆盖上大块石头,这些石头大多来自克罗地亚伊斯特拉地区的密集不透水的石灰岩品种的岩石。威尼斯水面上的建筑主要以砖块建造,以减少建筑的重量。随着建筑物规模的扩大和重量的增加,木柱的间距也相应缩小,以支撑更多的负荷。这些木柱通常长达五六米,但并非总能深入到较软的泥土下方的坚硬粘土层。</div></div> <b>在威尼斯的“黄金大运河”游船上拍的视频</b><div>若卡兰托过于深邃无法触及,工人们便会将两根柱子靠得很近,几乎紧贴在一起。若留有缝隙,则会用石头和砾石进行填充。当这些支撑物承受重量时,下方的泥土会被压实,变得如同卡兰托粘土一样稳固。以圣马可钟楼为例,它在1902年的倒塌为人们提供了一个探究其地基构造的机会。这座钟楼的地基可追溯至10世纪,当时所使用的木柱长度约为四米。这些木柱的顶部铺上木板,随后再覆盖上石头,从而将地基抬高了三米半。尽管历经千年,这些木桩仍大多保存完好,泥土的矿化作用使得木头变得坚硬如石。这种粉质盐水中的低氧和高矿物质含量环境加速了这一矿化过程,为威尼斯提供了坚实而持久的基础。现在终于有些明白了,<b>威尼斯是不折不扣地生根在水中的城市,而且这个根,是木头制成的,已维持了数百甚至千年。古人为了生存,也真是拼了!</b><br><b> 穿过游人如织的道路,进入威尼斯乘所坐的游船早已等候在码头,游客们鱼贯上船,我也在其中,游船开进海域视野宽广开阔且水秀风暖,威尼斯城之旅就此展开。</b></div> <div><b>在威尼斯的“黄金大运河”游船上</b><br></div><div> </div> <b>在威尼斯的“黄金大运河”游船上</b><div>威尼斯被称作“亚得里亚海明珠”,曾经是威尼斯共和国的中心,堪称世界最浪漫的城市之一。威尼斯市区涵盖意大利东北部亚得里亚海沿岸的威尼斯潟湖的118个人工岛和一个人工半岛,更有117条水道纵横交叉。这个咸水潟湖分布在波河与皮亚韦河之间的海岸线。威尼斯就是这片“海中的城”。人们形容:<b>威尼斯有两种巷子,一种是路巷,一种是水巷,路巷是如梭的游人,水巷是载了游客的“贡多拉”。<br></b></div> <b>这是朱代卡岛上的威尼斯莫利诺斯塔基希尔顿酒店(Hilton MolinoStucky Venice),五星级酒店。</b> <b>这是“玫瑰圣母教堂”(SaintMary of The Rosary)</b>。<div>威尼斯的玫瑰圣母堂又称“耶稣会教堂”,是一座18世纪的道明会教堂。1725年开工,1743年祝圣,1755年最后的雕塑装饰到位。这座古典风格的建筑保留了其原有的布局和华丽的洛可可装饰,拥有丁托列托Tintoretto、皮亚泽塔Piazzetta和提埃坡罗Tiepolo等多位艺术大师的画作。</div> <b>安康圣母教堂</b>位于威尼斯大运河和圣马可内港之间风景优美的的尖三角地带。<b>是威尼斯巴洛克建筑的杰作。</b>在1630年黑死病肆虐之际,共和国政府决定兴建此教堂献给圣母玛利亚,由著名设计师巴尔达萨雷·隆格纳Baldassare Longhena设计,正式落成于1687年。教堂里有描绘旧约故事的壁画《大卫和格利亚》、由“西方油画之父”提香创作的天花板壁画以及由威尼斯画派的代表人物丁托列托Tintoretto创作的壁画《迦纳的婚礼》。 <b>圣马可钟楼,其形象已行走世界各处,被世界多座城市模仿。</b>圣马可钟楼(St. Mark’s Campanile)以威尼斯的守护神圣马可命名。<b>圣马可是早期的基督教追随者,他在整个地中海地区传播基督教,还创立了亚历山大教堂,并撰写了《马可福音》。</b> <b>威尼斯,我来了 视频</b> <b>从圣马可内港码头,开启了威尼斯主岛的游览行程。</b><div>圣马可钟楼最初于1514年建成,顶部设有观景平台和文艺复兴风格的坡屋顶。原钟楼在1902年倒塌,随后进行了重建,如今的钟楼于1912年完工。由于是重建的,圣马可钟楼配备了现代化的电梯,游客可乘坐电梯到达顶部,俯瞰整个威尼斯城的美景。</div> <b>这是威尼斯的运河小巷</b>,8平方公里不到的威尼斯,共有117条水道、118个小岛和401座桥梁。<b>世界上唯一一个没有汽车,甚至连自行车都没有的水城。我们脚踩的每一寸土地(其实没有土),下面都靠木柱在支撑。</b> <b>意大利国父维克托·伊曼纽尔二世纪念碑(Monumento a Vittorio Emanuele II)屹立在岸边广场。</b> 从不同角度看意大利国父维克托·伊曼纽尔二世纪念碑 <b>拍摄于意大利国父维克托·伊曼纽尔二世纪念碑前</b> <b>图片背景是在船上拍摄的总督宫。</b> <b>第一张背景是在贡多拉小船上拍摄的总督宫和麦秆桥 ,其他两张是下船后拍摄的 ,</b><div><u>威尼斯总督宫前面的桥叫麦秆桥(Ponte della Paglia),是因为这里曾是为总督和共和国政府官员们的坐骑卸载稻草的地方。</u>它建于 1360 年,是一座拱桥,跨越总督宫旁的宫殿河,连接圣马可广场码头与斯拉夫人堤岸,<b>为圣马可区与城堡区之间分界线的桥梁之一</b><br></div> 威尼斯总督宫前面的古典灯柱 <p class="ql-block">斯拉夫人堤岸上的麦杆桥和后面的叹息桥。只见麦杆桥上人头攒动,<b style="color:rgb(237, 35, 8);">第一幅图是拍摄叹息桥的最佳位置。第二幅图是坐贡多拉游船时拍摄的叹息桥</b></p> <b>叹息桥的正面照</b>。叹息桥是一座全封闭廊桥,建于1600年,<b>当重犯从左边总督府审判室经过此桥被押送至右边监狱的地牢时,</b>当他们过桥时,会透过窗户最后一次眺望威尼斯的美景,<b>会叹息着最后看一眼桥外的世界,</b>然后因即将被囚禁、无法再享受这座城市的美好而叹息,<b>叹息桥因此得名</b>。<br>仔细看这座桥,上面有精致的浮雕。桥下的拱梁上有十一个雕刻的头像,表情各异;左右两侧各有一个躺卧着的男神和女神。<br>因此,当地有传说,如果恋人们在叹息桥下的贡多拉上亲吻对方,就将会得到天长地久的永恒爱情。这个传说使得"叹息桥"成为世界上最具浪漫色彩的小桥之一。可惜今天没有看到接吻者。 <b>在贡多拉小船上拍摄的很漂亮的建筑和桥,在拍婚纱照的好所在</b><br> <b>数百年的老建筑,仍能看出当年豪华的装饰</b> <b>这里可能是某位名人的故居</b>,有游客入内参观 我们在小巷里转来转去,威尼斯水巷四通八达,蜿蜒曲折。<br>如果要找一个世界上最独一无二的城市,那一定是水城威尼斯。威尼斯“因水而生,因水而美,因水而兴”,享有“水城”、“水上都市”、“百岛城”、“亚得里亚海的女王”、“桥城”等美称。1987年,威尼斯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b>贡多拉小船。第一幅图片是我们的船和船夫。我们五个人一组上船。下船后给船夫一块欧元小费。</b><div>威尼斯的历史相传开始于公元453年,当时威尼斯的农民和渔民为逃避游牧民族的袭扰,转而避往亚德里亚海中的这个小岛,由此开始了威尼斯城的建设。威尼斯外形像海豚。城市面积不到7.8平方公里,却由118个小岛组成,177条运河蛛网一样密布其间。<b><br></b></div> 乘坐贡多拉小船穿梭在威尼斯蜿蜒曲折的小巷<div>威尼斯邻水的建筑看上去都是从海上长出来,建筑方法是先将木柱插入下面的泥土之中,然后再铺上一层又大又厚的伊斯特拉石,这种石头产自亚得里亚海伊斯特拉,因而叫伊斯特拉石,防水性能极好,然后在伊斯特拉石上砌上砖,一座座建筑就这样建成。<br></div> 乘坐贡多拉小船穿梭在威尼斯蜿蜒曲折的小巷<div>威尼斯是世界上唯一没有汽车的城市,遍布城区的水道就是“公路”,船就是“汽车”。威尼斯的船分三种,一种是来往于大陆和威尼斯岛上的船,这种船最大,负责接送游客上岛和离岛。<b>第二种是公交船,行走在较大水道和环威尼斯岛,(交了60欧元自费项目的就乘坐公交船)</b>第三种是出租船,俗称“贡多拉”,穿行在各小水道。<br></div> 贡多拉小船穿梭在威尼斯蜿蜒曲折的小巷中 <b>小巷两栋楼之间的快捷连廊,构造简单,也没雕塑。可见这是现代的。这可不是叹息桥啊!别弄错了!</b><div>威尼斯有这么多的河道,必然有大量桥梁,据统计,现有桥梁401座桥。这些桥的造型千姿百态,风格各异。有的如游龙,有的似飞虹,有的庄重,有的小巧。<b>最著名的是叹息桥和里亚托桥</b>。叹息桥是已判决的犯人去往监狱的必经之桥,犯人过桥时常忏悔叹息,因而得名“叹息桥”。利亚德桥造型为单孔拱桥,用大理石砌成,建于1592年前后。桥长48米,宽22米。<b>大文豪莎士比亚的文学巨著《威尼斯商人》记述的就是发生在这里的故事。</b><br></div> <b>水都已淹过红砖墙了。</b>2022年的一次大潮水,淹到了地面上1.7米的高度。由于气候转暖,海平面提升,如今的海平面已比一千年前的威尼斯水面高出两米。很难保证不淹到红砖,直接影响到房屋的坚固性。<b>威尼斯常住人口也从当年的17万多下降到现在的5万多,三分之二的人逃离了不堪重负的威尼斯。</b> <p class="ql-block"><b>现在一层已无人居住,二层以上仍正常生活</b>。运河边被浸泡的很多老屋,早已是风烛残年,墙体剥蚀严重,显得灰黑斑滥。水漫广场既是献给游客的童话,亦是写给未来的悼词——这座建立在水下森林上的城市,正以每年2—5毫米的速度沉向亚得里亚海。这时才发现,自登岛以来,除了商人,我们竟没有遇到一位威尼斯本地居民。导游在叹息中揭开我们的谜团:维护威尼斯的费用极高;清理运河、维修建筑、抬高地基....。国家拨的款根本不够所有支出。而与20公里外的莫利亚诺相比,威尼斯的生活花费也要高出其两倍。只有富人和继承了前辈人房产的老人才有能力在这里生活,年轻人负担不起。富人们高高在上习惯了足不出户,老人们早已厌倦了这里人声的喧闹和河道的腐臭。把一道道门窗紧闭。威尼斯成了供游客瞻仰的活体博物馆。</p> <b>这是从总督宫的东面看总督宫从东到西的南面拱廊。</b> <b>总督宫(Palazzo Ducale),是以前威尼斯最高行政官总督的官邸。</b>宫殿最早建于公元九世纪,宫殿是14-15世纪的哥特式杰出作品。有古罗马式的列柱、哥特式层叠的拱门和巴洛克式的雕刻。由于当时威尼斯与地中海东部的伊斯兰国家密切的文化贸易往来,大量阿拉伯人定居威尼斯,所以总督府立面的席纹图案明显受到了伊斯兰建筑的影响。 <p class="ql-block"><b>潟湖‌岸边的斯拉夫人堤岸,左侧即是总督宫</b></p><p class="ql-block">圣马可广场又称威尼斯中心广场,一直是威尼斯的政治、宗教和传统节日的公共活动中心。圣马可广场是由公爵府(公爵府位于意大利威尼斯圣马可广场的东侧)、圣马可大教堂、圣马可钟楼、新、旧行政官邸大楼、连接两大楼的拿破仑翼大楼、圣马可大教堂的四角形钟楼和圣马可图书馆等建筑和威尼斯大运河所围成的长方形广场,长约170米,东边宽约80米,西侧宽约55米。广场四周的建筑从中世纪到文艺复兴时代都有。1797年拿破仑进占威尼斯后,赞叹圣马可广场是“欧洲最美的客厅”和“世界上最美的广场”,并下令把广场边的行政官邸大楼改成了他自己的行宫,还建造了连接两栋大楼的翼楼作为他的舞厅,命名为“拿破仑翼大楼”。<br></p><p class="ql-block"><br></p> <b>“威尼斯的纸门” 指的是威尼斯总督府的正门,</b>名为 “Porta della Carta”,以下是关于它的详细介绍:<br>与文书工作相关:一种说法是,这里曾有写手帮助不识字的市民写文书、诉状和请愿书;另一种说法是,总督府的行政官员在门内检查、批准和记录所有纸质文件,因此被称为 “纸门”。<br>“<b>纸门”进去,通向总督宫内院。</b> <p class="ql-block"><b>从总督宫西面右转,就是连接着圣马可广场的圣佩特罗尼奥广场,第一眼就看到了圣马可钟楼。</b></p> <b>圣马可图书馆( Biblioteca Marciana),又称圣马可藏书馆</b>,是一座文艺复兴风格的建筑,位于圣马可广场,与总督宫相对。该建筑始建于1537年,从外观上可明显看出对古典设计元素的运用,屋顶装饰着白色大理石雕像,外立面有陶立克柱式和爱奥尼柱式,搭配圆拱。圣马可图书馆曾收藏大量书籍、手稿和历史文献,但如今大部分藏品已转移至其他地方,图书馆主要作为博物馆使用。 <b>“巨人楼梯” (Giants’ Staircase),是总督宫内部与圣马可广场其他建筑之间的便捷通道。</b>巨人阶梯由两尊巨大的战神马尔斯(Mars)和海神尼普顿(Neptune)雕像守护着,它们象征着威尼斯在陆地和海上的力量。 <p class="ql-block">从总督宫西面右转,就是连接着圣马可广场的圣佩特罗尼奥广场,第一眼就看到了<b>圣马可钟楼。这是在圣佩特罗尼奥广场拍摄的。</b></p> <b>拍摄于圣马可大教堂南侧</b> <b>拍摄于圣马可大教堂南侧</b> 拍摄于圣马可大教堂广场,大教堂前 拍摄于圣马可大教堂广场,大教堂前 <b>圣马可广场南侧的圣佩特罗尼奥小广场,南边有两根巨型门柱</b>,一根柱子顶部是威尼斯的早期守护神圣狄奥多,另一根柱子顶部是更伟大的守护神圣马可的飞狮,<b>这两根石柱曾经是威尼斯官方城门,威尼斯的贵宾都从石柱中间进入城市。前面就是威尼斯潟湖‌岸边。</b> <b>图片左侧柱子顶部是威尼斯的早期守护神圣狄奥多,图片右侧柱子顶部是更伟大的守护神圣马可的飞狮</b> <b>这位显赫的圣马可是《新约·马可福音》的作者,耶稣的门徒,于公元67年在埃及殉难</b>。进入9世纪,自身无资源的威尼斯通过周旋于东西方之间的贸易,成为富庶的商业国。为进一步发展,需要寻找更有影响力的圣人做保护神。唯一沾边的<b>传说是曾经圣马可在传教的路上,划船经过当时还是一片荒芜的威尼斯,遇到了狂风暴雨。圣马可向上帝求救,上帝派天使来安抚他:“别慌,你会平安的与威尼斯同在!”</b>于是,公元828年,在得知埃及亚力山大港已被穆斯林统治后,威尼斯人认为时机已到,当地修道院已不安全,有可能同意转移圣人遗体。随之两位威尼斯的富商在当时威尼斯总督的授意下,<b>悄悄来到埃及供奉圣马可的修道院,经过交涉支付转让金,并施以计谋,骗过穆斯林,终于把圣马可的遗体成功运出埃及亚历山大港</b>。在运送回威尼斯的途中又遭遇大风浪,幸得圣马可“显圣”,船只最终平安返回威尼斯。从此圣马可就变成了威尼斯的大牌守护神,<b>带翼的狮子是圣马可的象征,圣狄奥多只能退居二线。</b> <b>圣马可广场上的地标性建筑,高98.6米的圣马可钟楼</b>(Campanile di San Marco),始建于10世纪,1514年完成上部各种装饰造型。但在1902年发生倒塌(正是那次倒塌,让人们看到下面10世纪所建基础的木柱),现在看到的钟楼已经是1912年重建后的模样。<br> 下半部是由砖块构成的红色巨大柱状建筑,每边长12米,高50米,上方为白色拱形钟楼,再上方是红色方形建筑,外墙分别是狮子与正义女神,最上方则是绿色尖塔,<b>尖端上是金色翅膀的天使长加百利的风向标。</b> <b>威尼斯的圣马可钟楼顶端</b>,金色翅膀的<b>天使长加百利的风向标</b>。圣马可钟楼始建于 12 世纪,当时是做为航海灯塔,在 16 世纪重建。其顶端的加百利雕像较为醒目,从远处也能看到,是威尼斯的一个重要地标和特色景观。 <p class="ql-block"><b>总督宫朝西的正门(也称纸门)上塑有圣马可飞狮的雕塑,其内容是:</b><b style="color:rgb(237, 35, 8);"><u>威尼斯总督叩拜圣马可飞狮</u></b><b><u>,</u>与其他单一飞狮不同,表明了总督宫所处的特殊地位。</b></p> <b>走过总督宫图片左侧就是圣马可大教堂</b> 大教堂的南面 <b>圣马尔谷圣殿宗主教座堂Basilica di San Marco,简称圣马可大教堂,座落在威尼斯圣马可广场东北部</b>,始建于公元829年,重建于1043~1071年,它曾是中世纪欧洲最大的教堂,是威尼斯建筑艺术的经典之作,它同时也是一座收藏丰富艺术品的宝库。<br><b><font color="#ed2308">正中间大门的顶上,是6尊天使簇拥着手持《马可福音》的圣马可雕像。</font></b>雕像下,拜占庭式星空图案修饰的尖拱立面上,金色的飞翼狮左前爪扶着一本打开的圣书,上面刻着拉丁文的天主圣谕:“愿你安息,马可,我的福音布道者。”阳台栏杆处有四座青铜马塑像,与真马同大,是复制品,真品收藏在教堂内。这是公元前四世纪的青铜驷马,1204年威尼斯人从君士坦丁堡抢来,又被拿破仑1797年占领后抢到巴黎,拿破仑失败后1815年再回到威尼斯。整个过程凭实力说话,谁抢到手就是谁的。也可见这四匹马是如何珍贵。青铜马两侧阳台栏杆处各有两个半圆形门楣,里面的镶嵌画是从圣经旧约全书中取材,有关耶稣的内容。圣马可教堂正立面最著名的五幅镶嵌画,<b>在正面拱门的五个拱券内,描绘了公元828年两位威尼斯商人把圣马可的遗体放在猪肉箱式筐里,骗过穆斯林教徒的检查,从亚历山大城偷偷运回威尼斯的详细过程。从而证明,圣马可遗体确实在这里。</b> <b>圣马可大教堂正中间拱门</b> 为看清这五幅很具故事情节的镶嵌画,特进行裁切放大:<br><b>右一图:</b>运送圣马可遗体,打开装满猪肉的藤箱,让海关穆斯林人员检查,头缠大长巾的穆斯林检查官避之唯恐不及,遗体就藏在猪肉下。如此这般,顺利出关。图片右部有暗示在运送遗体的内容。 <b>右二图</b>:圣马可神话礼赞。运送途中风大浪急,幸得圣马可显圣保佑。<b>图上方有一叶小舟,暗示圣马可的神灵正在海上,显圣才终使旅途平安。</b> <b>中间图:</b>耶稣“最后的审判”,一切符合天主的旨意,大方向正确。 <b>左二图</b>:遗体运回威尼斯,罩上洁净的圣布,总督、主教大人领一众亲友团前来迎接。有史书记载:商船抵达时,全城人民欣喜若狂,奔走相告。 <b>左一图</b>,圣马可遗体移入圣马可教堂,大功告成。两位商人特里布诺(Tribuno)和鲁斯蒂科(Rustico)从此名垂青史。 圣马可大教堂是多种建筑风格的结合体,其中包含了东方拜占庭艺术,古罗马艺术,中世纪哥德式艺术和文艺复兴艺术。最突出的五座圆顶完全仿自君士坦丁堡的圣索菲亚教堂,典型拜占庭风格的东正教教堂。正面华丽的装饰是巴洛克风格,整座教堂的平面是希腊式的集中十字布局。<b>作为一座西方天主教堂,建筑风格却以东方东正教为主。</b>说明威尼斯人多年来在东西方左右通吃的商人特点。但是<b>大教堂有圣马可镇守,就永远是正宗的拉丁教会的天主教教堂。</b> <b>教堂前三根立柱的基座是精致的青铜雕塑,上面有双翼狮身龙尾的塑像,十分独特。</b> <b>徜徉在威尼斯贡多拉游船上,背后的第一座桥是麦秆桥,后面的桥是叹息桥</b> 乘坐威尼斯水上巴士在黄金大运河上。船上的旗帜上是一只中国狮子。圣马可飞狮是威尼斯守护神圣马可的象征,也是威尼斯共和国身份和权力标志。<div>关于圣马可飞狮的形象来源,近年有研究提出其主体可能来自中国唐宋时期,是由唐朝 “镇墓兽” 改造而成。通过铅同位素检测,飞狮身体中心部位样本与中国长江中下游矿物高度吻合,且风格、造型与唐代镇墓兽相似。<b>但此说法尚未得到学术界一致认可 。</b></div> 乘坐威尼斯水上巴士在黄金大运河上。船上的旗帜上是一只中国狮子。圣马可飞狮是威尼斯守护神圣马可的象征,也是威尼斯共和国身份和权力标志<div>关于圣马可飞狮的形象来源,近年有研究提出其主体可能来自中国唐宋时期,是由唐朝 “镇墓兽” 改造而成。通过铅同位素检测,飞狮身体中心部位样本与中国长江中下游矿物高度吻合,且风格、造型与唐代镇墓兽相似。<b>但此说法尚未得到学术界一致认可 。</b></div> <br><b>里亚托桥(Ponte di Rialto),是威尼斯最著名的桥</b>,又称商业桥、白色巨象,<b>架设在大运河中间</b>。造型为单孔拱桥,共有三个走道,用白色大理石砌成,建于1592年前后。桥长48米,宽22米,离水面高7米。<b>1118年初建时,是一座木桥,1580-1592改建成石桥。</b>桥上建有很多店铺,销售各种纪念品和当地特产。<b>此为大桥的东北面。</b> <b>里亚托桥(Ponte di Rialto)西北面</b><div>从邮轮码头附近坐上公共汽船,一路开到圣马可广场,刚好把大运河走了一遍。游客们在水上巴士上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来慢慢的欣赏这条黄金水道两岸那令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的教堂、宫殿、桥梁和各式建筑。来威尼斯旅游,只在这条黄金水道上走一遭,就已经足够令人震撼了<br></div> 里亚托桥(Ponte di Rialto)视频 从水上巴士拍摄的里亚托桥(Ponte di Rialto) 里亚托桥(Ponte di Rialto) 学院桥(Ponte della Accademia) <b>2路水上巴士的终点是圣马可广场</b>,到了这里,水域已经变得十分开阔。<b>圣马可广场是威尼斯的中心,号称是“欧洲的客厅”,</b>用来形容其规模之大、环境之美,是威尼斯景点、名胜最集中的地方。圣马可教堂、钟楼、总督府、叹息桥、执政官大楼,全部集中在这里。 <b>乘上黑色贡多拉,船夫用意大利语哼起古老的船歌。</b>手腕一转,木桨划开翡翠色的水面,两岸的华丽的建筑如同倒悬的宫殿次第展开:洛可可式的露台缠绕着常春藤,巴洛克阳台的雕塑在阳光下镀上铜绿,偶尔掠过窗前的贵族女子,她的蕾丝长裙与16世纪的油画中的身影悄然重叠。船夫指着远处:“看,<b>那是叹息桥</b>,但千万别在日落前经过——它的阴影会吞掉所有不幸。” 一位穿条纹衫的船夫撑开贡多拉,船桨拨开水面时,文艺复兴时期的壁画在粼光中苏醒——圣母玛利亚的披风掠过水面,与晾衣绳上飘动的亚麻布裙摆重叠成双重镜像。卖面具的老妇人从藤篮里捧出金箔面具,指腹摩挲着威尼斯狂欢节残留的金粉,"这是卡纳雷吉奥区最后的手工面具作坊",她的皱纹里藏着比运河更深的秘密。 <b>贡多拉游船上的装饰物</b> 游船驶入运河,两岸的彩色岛传来玻璃匠人的锤击声,熔炉里流淌的翡翠色玻璃液,恰似大运河被阳光吻过的波纹。一位穿条纹衫的船夫撑开贡多拉,船桨拨开水面时,文艺复兴时期的壁画在粼光中苏醒——圣母玛利亚的披风掠过水面,与晾衣绳上飘动的亚麻布裙摆重叠成双重镜像。卖面具的老妇人从藤篮里捧出金箔面具,指腹摩挲着威尼斯狂欢节残留的金粉,"这是卡纳雷吉奥区最后的手工面具作坊",她的皱纹里藏着比运河更深的秘密。 <b>大运河的入口,海关大楼</b> <b>这是位于威尼斯的哥尔多尼纪念碑</b> 。哥尔多尼(Carlo Goldoni)是意大利著名剧作家 ,被称为 “意大利喜剧之父”。他对传统即兴喜剧进行改革,引入固定剧本,塑造性格鲜明的角色,其作品反映威尼斯社会生活,对后世戏剧发展影响深远 。这座纪念碑是为纪念他而建,位于威尼斯 camposanbartolomeo 。<b>注意看帽子上的海鸥。</b>哥尔多尼纪念碑最初是为纪念剧作家哥尔多尼而建,雕刻本身并无海鸥造型。而威尼斯作为海滨城市,海鸥常见,它们有停歇在高处的习性,所以会出现海鸥落在雕像帽子上的情景。 <b>卖CD的大提琴手</b> <b>这是威尼斯的里亚托桥上的雕塑 。</b>里亚托桥是威尼斯最古老的桥梁,横跨大运河 。雕塑刻画的是宗教题材场景,中间可能是圣母玛利亚抱着圣婴耶稣,两侧是圣徒形象,顶部还有人物雕像 ,展现了文艺复兴时期精湛的雕刻工艺,具有较高的艺术和历史价值。 <b>圣洛克大会堂(Scuola Grande di San Rocco)</b>,意为“圣洛克的伟大学校”,是一座令人印象深刻的文艺复兴建筑,紧邻圣洛克教堂。大多数人前来参观这座建筑,是为了欣赏威尼斯文艺复兴时期大师丁托列托(Tintoretto)的系列画作。 威尼斯圣洛克教堂的钟楼 <b>图中是位于意大利威尼斯圣洛克大会堂庭院内的石制水井</b> 。圣洛克堂是威尼斯著名的宗教建筑,以其精美的巴洛克风格壁画和建筑装饰闻名。这口水井作为庭院内的特色元素,曾是附近居民生活用水的重要来源,其雕刻精美的石质结构体现了文艺复兴时期或巴洛克时期的工艺水平,具有一定的历史和艺术价值。 <b>终点站码头到了,我们的威尼斯一日游也到了终点</b>。一座古往今生都充满传奇的城市,相信威尼斯人会不断创造新的奇迹,让城市永远屹立在先人打下基础的这片海上。 我们乘坐的是二路水上巴士码头 威尼斯水上巴士上的旗帜是狮子是威尼斯的象征 —— 圣马可飞狮 ,代表着威尼斯的历史与文化。关于<b>圣马可飞狮</b>的形象来源,近年有研究提出其主体可能来自中国唐宋时期,是由唐朝 “镇墓兽” 改造而成。通过铅同位素检测,飞狮身体中心部位样本与中国长江中下游矿物高度吻合,且风格、造型与唐代镇墓兽相似。<b>但此说法尚未得到学术界一致认可 。</b> 亚托里亚桥视频 贡多拉游船视频 在贡多拉游船上拍摄到的快艇 <b>圣马可狮子旗是威尼斯的象征旗帜 </b>。圣马可(St. Mark)是威尼斯的守护圣人,据传说,828 年两名威尼斯商人将圣马可的遗体从埃及亚历山大港偷运回威尼斯,此后圣马可便被定为威尼斯的守护神。<br><b>圣马可的标志是一只带翅膀的狮子,通常呈现为抱着福音书的形象,</b>拉丁文 “Pax tibi Marce, evangelista meus”(意为 “愿你平安,我的福音传道者马可” )常与之相伴。在不同时期,这一形象有不同呈现:和平时期,狮子持打开的书;战争时期,狮子持闭合的书与剑。<br>自 13 世纪起,圣马可之狮就代表威尼斯,在威尼斯的建筑、雕塑、节庆装饰等各处都能见到 。比如在威尼斯狂欢节闭幕式上,会在圣马可广场升起圣马可狮旗,向守护神致敬,标志狂欢节结束。此外,<b>威尼斯电影节的最高奖项 “金狮奖”,也是以圣马可飞狮为象征 。</b> 贡多拉游船的船夫 曲径通幽处....... 站在水巷的小桥上留个影 就要离开威尼斯了,在码头前留个纪念吧 <p class="ql-block"><b>意大利第一个晚上,我们住在意大利博洛尼亚省的“韦尔加托”。</b>韦尔加托(Vergato)是意大利艾米利亚 - 罗马涅大区博洛尼亚省的一个市镇 。它有着典型的意大利小镇风情。(博洛尼亚大学号称世界大学之母)</p><p class="ql-block">酒店的条件非常好!图片上的这位女士是这个酒店的创始人,照片挂在服务台最中心位置。可见此人的影响力可观。<b>她创造了这家公司的成功。</b> (上方意大利语“Ha creato il successo di questa azienda.” 与下方英语“She created the success of this company.” 表意相同 )</p> FALCO D'ORO:酒店的名称叫:金雕 <p class="ql-block">这个酒店的房间并不大,但是居然设置了两个卫生间。图片显示,卫生间洗浴室有供老年人和残障人士坐浴的设备。极具人性化关怀。</p> <p class="ql-block"><b>意大利政府强制规定:酒店必须设置妇洗设备。否则不许开业。</b>图片显示,卫生间有供妇女使用的妇洗设备(左侧的)。极具人性化关怀。</p> <p class="ql-block"><b>酒店周边的环境简单优雅。布满了绿色植物。</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