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当年在颐和园西堤拍摄的风景照。那时候似乎没有西堤这一叫法,游人很少。有兴趣的最多也就从界河桥往南,到玉带桥就返回了。那时候出入颐和园只有东门,所以游人几乎不会绕湖一圈的。<br><br> <b>我们的图片摄影艺术课学了一年。外拍景观也是从用光开始。一开始完成的作业,也是要求拍摄侧光、顺光、逆光的练习。也学了前景的应用,背景的处理。线条透视和影调透视。我们的相机都是一个标准镜头,所以就是给我们讲了不同焦距镜头的性能,那我们也没有实践机会。那时候的相机根本没有调节色温的功能,拍的基本上都是黑白片,所以在色温方面也就是从理论上去认识了。也学了景深、胶片宽容度、拍摄角度、画面各种景别的特点、滤色镜的应用等等。尽管有些技艺只是在理论上认识或掌握,当然在以后工作采访拍摄中都能用上,并进一步掌握逐渐完善。<br> 本篇我就根据我手头还留有的当年学习时拍摄的作业来做一些介绍。这些图片都是初学时的作品,虽然在取景、用光等方面还很初级,但我看着深有感情。有些画面还能看到六十年前的京城面貌。为了说明各种光的作用,我也用一些工作采访中和退休后拍的图片。</b><div><b><br><br> 侧光,顾名思义,光源在相机及被摄体的侧面。在拍摄建筑、人像、花卉等题材时,我们经常会用到侧光。侧光照明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光照效果,景物的受光面可以展现出色彩、形态等细节特征,背光面可以与受光面产生明暗反差,从而增加画面的空间立体效果,使画面不显平淡。以下都是用测光拍摄的图片:</b><br></div> ↑(2)天安门 ↑(3)北海白塔 ↑(4)1965年我们到亦庄红星人民公社参加三夏劳动,图为收菜的农民。 ↑(5)侧光照明对拍摄石雕、金属、玻璃器皿等景物,不仅能强化其立体感,更能表现出被摄体的质感。图为北海公园九龙壁。 ↑(6)以下四张都是退休后拍摄的测光图片。对于我们摄影者来说把侧光照明在拍摄中用好,定能拍出佳作。图为陶然亭仿扬州瘦西湖“吹台”。 ↑(7)测光照射,山体的立体感特别强烈。 ↑(8)侧光照明对拍摄金属等景物,不仅立体感强,还展示出被摄体的质感。图为故宫琉璃瓦浮雕。 ↑(9)图为故宫镏金水缸。<br><br> <b>顺光:也称平光。光源、相机、被摄体三点基本成一线,光源在相机的后面,被摄体在相机的前面。由于光线的投射方向和拍摄方向一致,被摄主体面向镜头的一面被照亮,受光面不会产生阴影,画面显得平淡。但顺光拍摄被摄主体的色彩以及形态等细节特征都可以得到很好的表现。</b><br> ↑(10)顺光的不足之处,让我选择拍摄景点费了很大劲,最后我在一个中午时分,在纪念碑南侧,采用对称构图拍下此顺光图。从图片可以看出,那时候纪念碑南侧有一条道通往正阳门。 ↑(11)这是退休后拍摄的两张顺光图片,还是采用对称构图。图为首钢大桥。 ↑(12)这一张为颐和园荇桥一侧牌坊。 ↑(13)这一张顺光,我是特意为学生拍摄的图例。就是想说明顺光拍摄,被摄体的色彩还原很好。<br><br> <b>逆光,由于光源从被摄体背面照射,景物都带有一层轮廓光,使逆光下的景物分清楚层次。在逆光下形成的剪影效果恰恰更能将被摄主体的形态轮廓特征在画面中充分体现。<br> 如果光源在被摄体后面稍偏一些照射被摄体,在摄影上称之为侧逆光。侧逆光照明的被摄体大部分处在阴影之中,被摄体被照明的一侧往往有一条亮轮廓,能较好的表现景物的轮廓形式和立体感。</b><br> ↑(14)此图当年是在颐和园昆明湖北岸拍摄。这个角度和构图,几十年后我也曾多次拍摄过。 ↑(15)1964年的西直门公交车总站之晨。现在的总站已建成大厦。 ↑(16)1965年夏,亦庄红星人民公社麦收场院。 ↑(17)1964年石景山钢铁厂,逆光下高炉和其他建筑都成了剪影。 ↑(18)日出和日落景观,均属于逆光照射。图为太平湖晚落。 ↑(19)纪念碑日出。 ↑(20)北海落日。 ↑(21)侧逆光拍摄的人像。 ↑(22)以下几幅为退休后拍摄。图为日出暖光下的颐和园长廊逆光光影。 ↑(23)坝上草原羊群。逆光形成的轮廓,把一只只羊明显地分开。 ↑(24)由于侧逆光照射,这一排树干,一株株均有光条隔开,层次分明。 ↑(25)图为香山秋色。侧逆光的照射,树叶表现出秋韵,树干立体感强。<br><br> <b>顶光,是指从被摄主体的顶部向被摄主体照射的光线。一般在夏日中午拍摄时,光源基本上在被摄体的顶部。这种光线在拍摄中国古建筑题材时,除了屋顶被照亮,其他都处于阴影中。顶光照明下的拍摄,不适合表现被摄体的形态和色彩还原,一般能避开还是要避开。</b><br> ↑(26)这一张就是顶光照射下拍摄的古建筑。由于屋顶大,屋顶下的建筑都处在阴影之下,没有层次。 ↑(27)晨光或黄昏时光照角度较低,适合拍摄大屋顶古建。屋顶下的彩绘,色彩还原真实,丰富。<br><br> <b>室内自然光的光源,主要是靠门、窗射入室内的光亮。室内自然光晴天和阴天有很大的不同。晴天时,阳光有可能直射到室内来,因而使室内的光比较大;而阴天或背阳的室内,光比就相对要小些:不同的则是,室内和室外的光亮度相差很大。再有就是近窗和远窗的的光亮也相差很大。</b><br> ↑(28)当年我们外拍练习室内自然光,主要是北京站和历史博物馆。有时候也能联系到别处。在北京站拍摄时老师要求我们把车站的“高、大、亮”表现出来。在当年入站口的通道口,往里拍摄拱形屋顶,线条透视感很强。等在课堂里评说时,老是因为使用广角镜头拍摄的透视感更突出。可我们的相机都是标准镜头,没法。图为北京站的餐厅,现在早已改为候车室了。 ↑(29)北京展览馆大厅。 ↑(30)北京清河毛纺厂拍摄的室内人物活动照。那时候我们的镜头最大光圈F:3.5,胶卷的感光度又低,室内光照亮度不高,一般都是用1/25秒快门速度拍摄。 ↑(31)我到画报社工作开始是在经济采编室,经常在工厂室内拍摄。图为上海金山石化厂化纤车间。 ↑(32)首钢炼钢车间。 ↑(33)广东南华寺大雄宝殿。 ↑(34)退休后在国家大剧院二楼大厅拍摄。不难看出,以上图片的光照,均为门窗射入的。<br><br> <b>夜景练习。拍夜景需要长时间曝光,相机用三脚架支着。可我们那时候没这些条件。以下几幅均为光圈F:3.5,快门速度1/25秒拍摄。</b><br> ↑(35)1964年拍摄的电报大楼夜景。大楼时为建国十周年而建的北京十大建筑之一。 ↑(36)1964年国庆晚上在天安门广场联欢时拍摄。 ↑(37)同上。那时候,天安门亮灯,只有屋顶上有装饰灯,城楼墙体没有打亮。 ↑(38)以下三张都市退休后用数码相机拍摄的夜景。图为利用华灯初上时分,天空尚未全黑的情况下拍摄的“天津海河夜景”。此时天光下的景物也有一定的亮度,拍出的图片天空、景物的层次丰富。 ↑(39)利用慢门曝光拍摄,可记录下车轨。图为首钢大桥夜景车轨。 ↑(40)当年我们拍摄时,相机快门只能用B门(按住快门即打开,松开手就关闭),或T门(即按第一下即打开,按第二下才关闭)这样长时间的曝光。用帽子来挡住镜头,有车来了移开帽子,车过去了再挡住镜头,这样要移开、挡住多次,才能在马路上划出车轨。 现在车多了,用数码机拍车轨,各位可以根据自己的相机功能,使用快门的A、S、M三个档任何一档,一次感光就可以完成拍摄。图为银河大厦夜景车轨。<br><br> <b>赶上1964年冬天下了雪,有机会练习拍摄雪景。雪后大都遇上阴天。此时,太阳被云层挡住,不能直射,而是通过漫反射产生的光亮。在散射光的环境中,没有明显的主光源,即光线没有方向性,照片中明暗反差较弱,缺乏光影效果。拍摄时构图尽量少取天空,不取天空,有利于景物的色彩还原。</b><br> ↑(41)雪后北海公园。 ↑(42)雪后北海船码头一角。 ↑(43)雪后中山公园一角。 ↑(44)以下四张均为退休后拍摄,都是采取了阴天、雪后拍摄尽量少取天空,不取天空,景物的色彩还原都不错。图为雪后颐和园苏州街。 ↑(45)颐和园六大关之一的寅辉城关。 ↑(46)阴天拍摄紫竹院莲桥秋色。 ↑(47)阴天拍摄地坛双亭之秋。<br><br> <b>利用前景是摄影师常用的手法。前景的应用,能在一个二维平面的图片上,展现出三维空间。恰当地运用前景可以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创造出一种新意境。前景,在画面中具有陪衬、烘托主体,能起到突出主体和平衡构图、装饰环境、美化画面的作用。</b><br> ↑(48)此图是我根据当年我在紫竹院莲岛游船码头拍的图片画的。那时候的紫竹院就是一个京城西郊的小公园。每到能划船的季节,公园就会在莲岛今“八宝茶舍”处,用毛竹苇席搭一个棚子作临时码头。那天落日时分,我利用棚子作前景拍下此图。结果在上课时老师讲此图的前景没有起到美化主题的反面教材来介绍。 ↑(49)当年我们的学校就在新街口外小西天。所以附近的太平湖、护城河、积水潭常常成为我们练习作业点。图为积水潭日出。 ↑(50)利用金水桥作前景,拍摄历史博物馆,以加大图片的三维空间感。 ↑(51)利用西堤上的树枝作前景,起到美化画面的作用。 ↑(52)利用桥亭作前景,进行框式结构的画面构图。 ↑(53)当年,我还有一张图片,被老师作为反面教材。那是我在纪念碑上拍摄人大会堂,当时我用纪念碑的汉白玉栏杆作前景。由于光照比较顺光,栏杆被照得很亮(如图拍摄的北海琼岛)。老师批评说:在画面中明亮的物体是最夺眼球的,用亮的物体作前景,不但起不到突出主体的作用了,反而破坏了画面的统一。<br><br><b> 在摄影创作中,不同的光线照射主体,会影响到被摄主体的造型,并获得不同的画面效果。拍摄时不要片面追求前景的装饰美,切记不可滥用。可有可无时,宁可不用,以求画面的简洁。</b><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