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 の 老街

微玉阁主人

<p class="ql-block">本来是打算只写《山》和《城》的,但因为篇幅和内容上的安排,决定把《老街》从《城》中分离出来,另启一节。这样虽从布局上看有些不够简明,但咱也算是写过三部曲的人啦。🤣🤣🤣</p> <p class="ql-block">作为一座山城,进行如北京那样的推倒式重建是不大现实的,因此重庆在进行必要的城市现代化进程后,保留了许多各具特色的老街,这次我们还是颇有侧重地玩儿了几处。</p> 磁器口 <p class="ql-block">国航的飞机一下子晚点了3个多小时,没风没雨的,就告诉你飞机坏了,至于赔偿,您就甭想了!WTF!被压缩的不仅仅是我们出来玩的心情,当然还有我们的时间!我们到达磁器口古镇的时候已经是傍晚6点多了,只得先草草逛逛。</p> <p class="ql-block">从山上的酒店顺着小道经过民居走下来就到了磁器口的老街。这时天已擦黑,大多数的店铺都已上了灯,路两侧都是卖特产的小商铺,大致都是当地的辣货,当然还有一种当地的一种糯米做成的糕点,时不时会有店员在推销试吃。感觉在这里走上一路,光试吃就能吃饱。</p> <p class="ql-block">由于天色晚了,于是我们决定先去以前攻略看好的吊脚楼广场。所谓吊脚楼是当地的一种特色建筑,上层建筑突出一块像现在的阳台一样,阳台下四角伸出一点木头,形似用来支撑却悬空的房脚。不过在我看来,现在大约只是用于装饰罢了。</p> <p class="ql-block">显然由于游客稀少,这一侧的商铺此时就已经关门打烊了,不过外面的灯还是亮着,中国人好面子,大环境不好,但气势不能丢!围着广场的一圈楼,至少有一层是一座麻将博物馆🀄️,不过他们没开门,因此是真的博物馆还是麻将馆儿就不得而知了。四川人对麻将很痴迷,讲究血战到底,因此这么煞有介事也不稀奇~</p> <p class="ql-block">转过天来天气灰蒙蒙的,远处的山和水都似乎笼在雾中,当然重庆有雾都之称,自也是名副其实。为了把昨天失去的时间抢回来,我们只是草草地吃点早饭,当然这里的早饭也的确有些草草。倒是餐厅门口酒店喂养的孔雀博人眼球,听工作人员说它叫:孔小雀。聪明的你一定知道它为啥姓孔吧🥹🥹🥹</p> <p class="ql-block">虽然现在还不到八点,但老街上的店铺已经全部开始营业了。今天我们选择的是与昨晚完全相反的方向,因为我们今天的主要目标就是磁器口的老码头~</p> <p class="ql-block">磁器口古镇的历史一直可以追溯到北宋真宗咸平年间。故事据说是从前有座山,山上有座庙,庙的名字叫白岩。于是这一片就叫白岩场。其实看看古镇后来的走向,这所谓的白岩山,说不准就是因为这里有好多适合做瓷器的高岭土吧!</p> <p class="ql-block">后来到了大明朝,建文帝自己作得搞什么削藩,那是真把几个叔叔往死里整呀,没想到整着整着就把自己给整没了!明太宗进南京的时候,皇宫大火,建文帝硬生生就没了,于是各种谣言四起,最远的谣言是他跑到了非洲🥵🥵不过他的形象却口径一致,都是剃了头发出了家。</p> <p class="ql-block">当然有一枝儿就是逃到重庆来了,那显然就是坐船来的,还就来到了嘉陵江边的白岩场,还就藏在了白岩山上的白岩寺。但这风声还就走漏了,于是那白岩寺就叫了龙隐寺,这镇子就叫了龙隐镇。你看就是这个寺,现在叫宝轮寺的,就在镇子里面。你看这庙门平平无奇,一进去见到的却都是台阶,数了数,到那香炉就有44级。</p> <p class="ql-block">这龙隐俩字叫了两百多年,转眼到了满清入关。这时福建德化窑的传人姓江的一大家子来到了这里,他们敏锐地察觉到这是做瓷器买卖的宝藏之地,于是瓷器就成为了龙隐镇的主要创汇产品。最迟到乾隆年间,官方告示中就已对这里称作“瓷器镇”了。古代“瓷”“磁”是相通的,因此此地后来便唤做了磁器口。</p> <p class="ql-block">显然,江家是很有战略眼光的。前面说过磁器口旁边就是盛产瓷土的白岩山,正对着的就是水面宽阔的嘉陵江,既有生产的便利又有交通的舒畅,于是磁器口越做越大,到了民国初年,这里已经有瓷器相关企业70多家。</p> <p class="ql-block">瓷器业的蓬勃发展也带动了当地其他的经济产业,一时间以磁器口码头为枢纽,磁器口镇成为了重庆地区数一数二的商品集散地。现在看看码头前这高大挺拔的牌楼,你能想象到100年前这里摩肩接踵的兴旺景象吧!</p> <p class="ql-block">不过随着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产业升级,磁器口在1958年以后就渐渐衰落了。直到这几十年,旅游业大兴,特别是小布尔乔亚们都喜欢去瞅瞅各种古镇,此时磁器口古镇才得以重新焕发新的生机。这码头右边的断头桥,据说也是当年的网红打卡地呢!</p> <p class="ql-block">现在的嘉陵江显得平静甚或老迈,河心好多地方甚至长出了小树,但是老街码头的台阶铭牌上,分明标着近些年几次嘉陵江水漫“金山”的位置。看看铭牌的位置,意味着旁边的店铺当时都已藏身水底了。哼哼,老虎不发威,你当我是病猫!😹😹</p> 龙门浩 <p class="ql-block">我们老街游的第二站是龙门浩老街。龙门浩在长江的南岸,就在东水门大桥的两侧。浩是当地的方言,大致就是小水湾的意思。据说龙门浩这个名字还是苏东坡苏大学士的手笔。据说当年苏轼行船至此,看到长江里有一道石梁将江面隔开一点,而那道石梁的一边形似龙头~</p> <p class="ql-block">可惜来之前没有认真做功课,以致重要的打卡地没有认真拍。上图中被大树遮住的岸礁就是传说苏东坡所见的石梁,靠近岸边的那里不是的的确确有一凹江水吗?当时在酒店上还影绰绰看到大石上有字,没想到那就是巴渝十二景中“龙门浩月”的所在😓</p> <p class="ql-block">龙门浩老街尽数都在山上,为了能更好地逛(爬)街,我们还是先把肚子填饱吧!南岸这一带也是当年洋人聚集的地方,有许多领馆、洋行的旧址。这里还有一个重庆开埠纪念馆,可惜我们到得晚,人家已经下班了。</p> <p class="ql-block">不过好在九号公馆还开着。九号公馆以前是美国领事馆的酒吧,现在辟为一座火锅城。是呀!来重庆怎么能不吃一顿重庆火锅呢?不过在这么洋气的地方请美女吃麻辣火锅,还真是有些不一样的赶脚呢!</p> <p class="ql-block">在九号公馆这边就能近距离地看到长江索道,在远处你看它慢悠悠的,离得近点你会发现它跑得飞快。另外我觉得这玩意儿进站的样子也不比李子坝的差呀。</p> <p class="ql-block">随着天色渐暗,大桥沿岸还有长江上的观光游轮都亮起了等。</p> <p class="ql-block">而山上的店铺则早已灯火通明。其实现在拍重庆夜景的,基本上都应该配备无人机,像我们这样平拍,终究差点意思,唉,差点就差点吧。老街里的人主要都是小年轻,所以可以想象,这里卖的也不是什么当地的辛辣料,绝大多数都是酒吧咖啡馆☕️</p> <p class="ql-block">从山上迤逦下行,没几下就不知道东南西北了。本来感觉这一片连湖带廊的景应该是在山后的山坳里的,可没想到向前转了两下居然发现已经到了滨江的公路。好在有东水门大桥这个硬地标,我们才不至于完全迷路。我很羡慕住在旁边的居民,又可以陶冶性情,又能锻炼身体~</p> 十八梯 <p class="ql-block">去十八梯已经是从武隆回来后的事了。十八梯在外界的名头很大,因此大家都觉得有必要来看看。不知为什么我总会下意识地把十八梯与泰山的十八盘联系起来,心中多多少少有点畏惧。</p> <p class="ql-block">我们到十八梯脚下的时候已经是过午了,好在这里有一家已经开了三代的面馆,可以补充能量。面馆主营就三种面:豌杂面——就是肉酱面加点炸豌豆,牛肉面和肥肠面。哦,还有一种叫爆款三合一,其实就是把前面三种和一起。我点了本地特色的豌杂面,但同行的妹妹选了肥肠,而且还是要加双份的那种😱😱</p> <p class="ql-block">十八梯的名字据说有两种解释。一个是因为这里有一座号称源自南宋的水井,而一开始附近的居民到这个水井的距离,无论上下都只有十八步,因此取名十八梯。喏,就是照片里这个,现在水量还不小,现在成了许多游客亲身把玩的地方,那个,那个大约可以沾沾,那个,土气?😖😖</p> <p class="ql-block">相较于这个牵强的解释,我倒更愿意相信第二种。即由于地势落差较大,从山脚向上每登几级台阶,就有一个小平台或叫坎,以供人歇脚,毕竟那时大家都是扛着大包小包的。而这种坎据说共有十八个,因此此地称作十八梯。</p> <p class="ql-block">其实走过山城步道后,十八梯就显得比较一般,虽然看路牌有许多历史的遗存,但是我们一个也没有找到。当然我们也没有去费劲吧啦地去数到底有没有十八道坎儿。不过这里除了茶社咖啡馆,多的就是民宿,如果住在这里,傍晚在凉棚里喝喝茶还是很惬意的~</p> 黄桷垭 <p class="ql-block">按后来的统计,今年5.1旅游接待人数最多的城市就是重庆。当然作为有责任心的新时代公民,我们自然有义务为重庆的旅游添砖加瓦🤣🤣于是在5.1的正日子,我们来到了黄桷垭。</p> <p class="ql-block">黄桷树,现在正式可能叫黄葛树,属于桑树啊榕树呀一类,你看看这根就明白。黄桷树据说在重庆随处可见,因此我们也经常视而不见😔😔但好在照片里倒时常见得到。《巴郡图经》有云:“涂山之足,有古黄葛树,其下有黄葛渡。”1986年,黄桷树成了重庆市的市树。</p> <p class="ql-block">而垭字的意思是“两山之间狭窄的通道”。如果你来到黄桷垭老街,看看这个地形,就会觉得这个垭字取得真是形象。据说这里也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喽~有意思的是,重庆人自己似乎不发“黄决亚”这个音,而是发“黄果亚”😅😅</p> <p class="ql-block">与重庆其他的老街类似,这里也都旅游集市化了,但随处又能看到当地普通居民的生活。黄桷垭也有一些民宿,但是这种短小精悍的老街却受制于地理,车子不能开上来,因此也限制了一部分游客住宿的兴致,这其中就有我。</p> <p class="ql-block">到这里后一个意外就是三毛故居,对,就是写《撒哈拉》的那位。我一直以为她是纯正的台湾人呢,没想到是地地道道的重庆本地黄桷垭的妹子。看介绍,她5岁前就是在这里度过的,不知这里有没有对她以后的创作有影响。不过文人才女大多都是会比较忧郁的,所谓“君子有终身之忧”吧!</p> <p class="ql-block">三毛在最后那些日子里,有没有想到过儿时的黄桷垭呢?或许她那时真应该回来休息一下,看看这黄桷垭的绿色。</p><p class="ql-block">呜呼!佳人不永,古今同慨!🥺🥺</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