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几乎每天都在一地铁站转乘,扶手电梯旁喇叭一刻不歇地说“不要给陌生人转账。谨防网络诈骗。”初听,好心;时时听,难领情。杭州地铁的提示是:走路不要看手机,以防跌倒。很人性化。拟反馈,友人劝,别找事。久之,麻木,只好忍心让耳朵难受。</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人家听得,你听不得?你的耳朵名贵?”这是习见的反应。所以,制造噪音乃是社会之常态,而干涉噪音却是个人之变态,仿佛破坏了和谐,不见容于众人。诗人说:吵闹的人总是理直气壮。</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噪音,是听觉的污染,是耳朵吃进去的毒药。叔本华一生为噪音所苦,并举歌德、康德、李克登堡等人的传记为例,指出伟大的作家莫不饱受噪音折磨。其实,不独作家如此,一切需要思索,甚至仅仅需要休息或放松的人,皆应享有宁静的权利。</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世俗家庭不免会出现这样的场景:妻子说:“我跟你讲什么,你总是这耳朵进,那耳朵出,讲跟冇讲一个样。”丈夫道:“我跟你讲什么?你总是两只耳朵进,一张嘴巴出,讲比不讲更糟糕。”</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成语有耳聪目明之说。人是有局限性的,精彩或无奈处处皆有,目力所及的事物远不及耳力,无论从时间上看,还是从空间上看。眼见为实,实乃是近景,一览无余;耳听为虚,虚则是远景,一念关乎天下。</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生活离不开喧嚣。偶尔确实需要喧嚣,但更多时候是需要安静。感受外在的繁华和热闹后,必然回归到本能,这是常识,内心世界需要感受安静的生活。对社会人生有深刻理解的剧作家莎士比亚说:充满了声音和狂热,里面空无一物。</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说话要人听。谁听?耳朵。与五官相比,耳朵是最警觉的,动静稍有异常,及时报告;耳朵是最忠诚的,冷暖急剧变化,首先提示。悠悠岁月,即便立下赫赫功业,却始终谦卑,不夸张,不炫耀,默默陪伴,一年又一年,直到终老。</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耳朵不怕冷,也不怕热,默默地躲在不重要的地方。人们闭上眼睛就进入了一个声音的世界,甚至任凭目中无人的电视广告在那里喋喋不休。但是,如果整个世界完全安静下来,这无声的世界,也是显得十分可怕的。</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人的生命降临,第一声哭叫是被耳朵听到的。人体的构建,耳朵是用来听话的。声音有乐音和噪音。好听的乐音,哪怕声音再大一点,也没有关系。而噪音,像蚊子苍蝇飞,总是让人心烦意乱,有些话甚至相当的刺耳。</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曾经学习写过一个关于五个手指的小小说,赞美一双手。对于耳朵,人们很少去关注关爱。耳朵从来都是被动的承受。好的,差的,它都不好拒绝。女士面部美容,雪花膏抹不到耳朵。使用耳机,对于耳朵并不是什么享受。</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许多人有一种误解,以为沟通就是要表达自己的看法,希望对方改变,改变成你喜欢的样子,这显然是不可能的。一些人只关心自己想说的话,或只听自己想听的话,结果与对方的沟愈挖愈深,愈挖愈不通。许多的冲突或误解由此而生。</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沟通的目的是了解而非改变,是聆听,而不是辩解。重要的其实不是讲什么,而是听什么,倾听是一种美德,是一种智慧,是一种魅力。伏尔泰说:“通往内心深处的路是耳朵。”</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我庆幸自己目前有一双健康的耳朵,许多朋友的情,亲人的爱,通过耳朵灌溉着心田。心田里长满叮咛、惦念、期盼与呼唤。古人说“大音希声”。真正的宁静不是在分贝仪的数字里,而在听见春雪融化时的会心一笑。</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愈是进步的社会,愈是安静。滥用扩音器逼人听噪音的社会,并不是一个健全的和谐与有法治的社会。有学者感叹道,一些特殊时期,一出国门,耳朵便放假。这实在是一句很沉痛的话,值得这个把热闹当作繁荣的社会好好自省,尤其是有大大小小权力的人好好反思。</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不知道梵高为什么在错乱狂躁中割掉自己的耳朵?他曾经对弟弟说:“没有什么是不朽的,包括艺术本身。唯一不朽的,是艺术所传递出来的对人和世界的理解。”一个画家凭借什么理解人和世界?除了眼睛,恐怕就是耳朵了。</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两千多年前希腊哲人说:“上帝给我们两个耳朵、一个嘴巴的意思,就是要我们多听少说。”朱自清先生在《荷塘月色》道,“除了远远的一层灯光,就是自己的呼吸声”。那安静的场景,光是想想,就觉得舒心舒畅。</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周国平先生认为,“谎言重复十遍就成了真理,当然是对那些粗糙的耳朵来说。还有另一种情形:真理重复十遍就成了谎言,对于那些精致的耳朵来说。……一个真理在人云亦云的过程中被丧失了原初的真实性。”</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这位哲学家通过对精细与粗糙的耳朵比较,强调,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要想获取有价值的知识,形成自己的见解,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保持对独特性、真实性的追求,在信息获取、认知过程中,具备独立思考、深度辨析的能力。</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谢谢您的阅读与关注。</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