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农民研究红学第一人</p><p class="ql-block"> 画乡奇人胡光学熟练背诵四《红楼梦》</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李伯云</p><p class="ql-block"> “泥巴裹满裤腿,汗水湿透衣背”。你可知他是谁?他是一位地地道道的农夫,他是一位普普通通的庄稼汉,他叫胡光学,被称为画乡奇人。</p><p class="ql-block"> 一个乡下老农有何奇处?当初我曾这样想。但通过一次与他邂逅方了解此人。一转眼我与胡光学先生相识已15年了,那是1994年深秋,我在芦屯北遇到同事王校长,他正和一人在路边说话,王校长迫不及待地向我介绍:“他叫胡光学,别看他是农民,对《红楼梦》很有研究”。我被王校长的介绍所吸引,细细地打量他:但见他身穿褪了色的中山装,洗得发了白的青裤,鞋上还带着泥土,面带慈祥。很普通,很朴实。王校长将我爱谈曹雪芹、喜爱诗词的情况向他介绍。听罢,他紧紧握住我的手,好象遇到了知音。我从兜里取出一首尚未发出去的诗稿,递给他“请教”。这是我最近写的一首《咏菊》诗,诗中有引用《红楼梦》一典。他看后便滔滔不绝地讲起来:“诗写的不错,能引经据典,诗中的‘都因香酒醉狂人’一句指的是陶渊明,出典于《红楼梦》38回贾探春的《簪菊》诗中的‘长安公子因花癖,彭泽先生是酒狂’……讲得是那样的流利,像老师给学生作精彩地演讲。听罢我连连点头,吃惊地望着眼前这位土里土气的农夫,果然名不虚传。后来多次登门求教,与他结下忘年之交。</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翌年春天,我与著名医学教授姜书亭先生一起探讨关于对联创作问题,无意中我提到胡光学痴迷红学之事,他很感兴趣,非让我同他一道拜见此人。记得我们是骑车而行,人坐之后很快话题直人曹雪芹的《红楼梦》。这一下像触动了胡光学先生的兴奋神经,向我们介绍最近对红学的新发现。他说的是那样激动,好大一会儿才打住,不好意思地说:“对不起,在您们面前卖弄了。”一个从未进过学堂而整天和土坷垃打交道的农民,竟对红学研究如此之透之深,真是不可思议。于是我们三人你一言、我一语地聊开了,越聊越随便,越聊越投缘。蓦然,我便向他提个要求,让他背诵《红楼梦》。坐在我旁边的姜书亭先生用手捣捣我,看来是在埋怨我不该给胡光学出难题。胡光学先生却不以为然,也看出姜书亭先生的意思,忙说:“看来伯云是要考我”。随后在桌上拿出一部《红楼梦》递给我,“请随便提,让我试一试”。我又将书递给姜书亭先生,他看了看,随手胡乱翻了几下,“那就背林黛玉的葬花辞吧”,胡光学先生停了一下便背诵起来,简直像个小孩子似的,一口气背下五十一句,背得那样流利,那样熟练,却挑不出半处错误,后来又选了某些章节背诵,仍是如此。这时,不仅我,连姜书亭先生都惊呆了,好大一会儿,从他口里叹道:“太神了,太奇了,若不亲眼所见,怎么也不敢相信是真的。”后来我们才知道,他能将四本《红楼梦》原文背下。</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胡光学,1934年生,萧县杨楼镇胡庄人,自幼失去父母,是伯父将其抚养成人。当时家中十分贫苦,可以说胡光学是在穷困中度过的,更谈不上上学。但他立志自学,发愤识字,由于他记忆超人,过目不忘,加之天资聪慧,他苦用数年时间,识记《康熙字典》。后来他渐渐地能开始阅读诗文,越读越感兴趣,《四书》、《五经》、《论语》、《春秋》,唐诗宋词,名著佳作,各种书籍无不涉猎,真可谓博览万卷书,尽知千秋事。由于日积月累,他逐渐腹满经纶,胸汇翰墨。尤其是他对《红楼梦》情有独钟,他认为《红楼梦》是一部百科大全,不用心读《红楼梦》枉活一生,他用全部精力攻读背诵研究,在这期间,他结识了许多学者教授,相互交流,共同探讨,特别对红学界一直争论未休的“脂砚斋”,他一番阔论,辄惊四座,成了农民研究红学的第一人。</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2007年秋,著名诗人、联家黄新铭先生挥毫为其题联赞曰:“一自红楼赢墨翰;更从白土识朱陈。"胡光学研读红楼,乐趣无穷,感受颇深,收益非浅。他在《述怀》一诗中写道:“莫道农夫未人黉,诗书万卷汇心中。十年破译曹公梦,敢与权威共</p><p class="ql-block">竞鸣。”</p><p class="ql-block">2009年8月15日《萧县报》</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泉乡郑腰庄小学作者李伯云)</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