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华寺

木心物语

<p class="ql-block">  法华禅寺,实为名刹“福缘庵”迁址重建而来。据历史记载,该寺得名缘自佛经《妙法莲华经》,以应“佛法精妙,华丽如莲”之意。该寺始建于北宋开宝三年(公元970年),寺址位于“邑治(即上海县城)以西一十八里”的李纵泾北岸(今长宁法华镇路525号)。明代嘉靖间,法华寺已名闻四方。每逢庙会香讯,塔灯高悬,彩旗飘扬。南来北往的文人墨客在法华寺留下了诸多的美文华章。寺内培植的牡丹名品也盛极一时,与洛阳牡丹一道名满天下。寺之周边商贾云集,市井繁华。成为当时上海县的八大重镇之一。 现在的法华禅寺重建于哈密路1333号中新泾公园内。寺庙庭前因此有了开阔的绿地净土,公园也得到了佛光护佑,更增添了历史文化气息。 寺庙是新建的,但延续的文脉从北宋算起已有千年。新建后的法华禅寺规模并不算太大,但是风格十分气派庄严,既古典又不乏现代元素。法华禅寺(福缘禅寺)建筑融入街、庭、院立体的建设概念,充分诠释了佛教文化的祥和、清静、因果等理念。从放生桥到照壁,其中天王殿,三圣殿、观音殿、地藏殿齐聚一堂真可谓佛光普照,最后到大雄宝殿、藏经楼,雄伟穆静,令人流连忘返。 新建的法华禅寺藏在了中新泾公园里,与邬达克设计的息焉堂比邻而居,“寺庙+教堂+公园”的模式在上海应该是独一份了,三种建筑混搭出别具一格的风景。寺庙内部结构很特别,上下两层布局紧凑;从智慧门进去就是二层,两侧是钟鼓楼。虽然禅寺建在平地上,但通过地平的高低营造出随山势而起的感觉,很有独到之处。值得一提的是,迈向大雄宝殿的楼梯雕刻着莲花,寓意“步步生莲”。大雄宝殿后一进便是同样很有气势的藏经阁,与殿宇通过步廊相连。有意思的是,前文提到公园、寺庙、教堂三者连为一体;因此在实地无论从哪个地方,都能从不同的角度遥望到另外两者。比如站在法华禅寺二层的走廊上,就能看到公园徽派建筑的马头墙与息焉堂拜占庭风格的穹顶,完美诠释了什么是“海纳百川”。 </p><p class="ql-block"> 如今的法华寺是在原址附近重建的,虽已不见当年全貌,但仍保留着一些历史遗迹和文化底蕴。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