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 最美人间四月天,春风含笑柳如烟。” 在这美好季节,我和老伴开启了愉快的晋中之旅。早年阅读余秋雨先生的文化散文《抱愧山西》,引起了我对晋商历史的好奇,一直想到平遥一游,但却未能成行。这次终于如愿走进了平遥,亲眼目睹到山西历史的厚重,领略了晋商文化的魅力。</p> <p class="ql-block"> (一)</p><p class="ql-block"> 山西平遥,实在是一个神奇的古城,从踏入的那一刻起,我感觉就被一种古老而庄重的氛围所包围,仿佛穿越时空,回到了历史的怀抱。这里精雅的屋宇,森然的高墙,紧密呼应,虽然经过了几百年的风风雨雨处处已显苍老,但苍老而风骨犹在,竟然没有太多的破败感和潦倒感。</p><p class="ql-block"> 平遥的历史可谓源远流长,早在西周时期,这里就有了人类活动的踪迹,到了明清时期,平遥的商业达到了鼎盛,晋商们从这里出发,带着茶叶、丝绸等货物,一路向西,开辟了著名的“万里茶道”。长长的商队,驮着满满的货物,在大漠中艰难前行,骆驼的铃铛声在寂静的沙漠中回荡。而平遥则是这些晋商们的大后方,他们在这里积累财富,建造家园,使平遥成了商业重镇。</p> <p class="ql-block"> 有史料显示,平遥古城始建于周宣王时期,是目前我国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古城之一,已有2800年的历史。城内道路框架纵横,四大街、八小巷、七十二条蚰蜒巷构成八卦图案。这里有着“龟城”之称,而南大街则是龟城的脊梁,故当地老百姓有一句老话,“龟背走一走,活过九十九”。</p><p class="ql-block"> 此行平遥,女儿特意为我们预定入住在距南大街不到百米的“祁公馆”。这是一处具有悠久历史和深厚文化底蕴的老宅院,系官至两广总督、刑部尚书的山西籍官员祁贡的孙辈修盖的府邸,前后三进院落,现对外开放为精品民宿酒店。这里既保留了明清时期山西大院的建筑风格,又有精美考究的内部装饰,被政府列入了“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 平遥与其他著名古城的不同之处在于,它的历史建筑保存得更加完整,生活气息也更加浓厚。这里没有大规模的翻新改造,居民区的木门上能看到岁月的痕迹,似乎每一块青砖上都留下了时光的印记。这里的民居,其独特之处在于每家每户的门头匾额,这些匾额大多只有两到四个字,如“耕读传家”、“鱼鸟留连”、“天知”、“馨舒”、“霞蔚”、“静怡”、“树德”等,这些牌匾既反映了其家庭的家风和家教,体现了主人的价值观和人生观,也反映了当地深厚的文化底蕴。</p> <p class="ql-block"> 这里的南大街又称明清街,是平遥古城对称式格局的中轴线,北起东、西大街衔接处,南到“迎薰门”,整条街道保留着完整的传统格局和独特的历史风貌,高屋连脊,店铺林立。临街商号店铺大都是百年以上、独具明清风格的“前店后寝”式传统老字号,古色古香,独具神韵。这里是平遥古城在明清时期最繁华的商业中心,也是平遥古城历史文化遗产的精华之一。</p> <p class="ql-block"> 走进南大街,一座雄伟楼阁式建筑映入眼帘,这是平遥古城的标志性建筑,名曰“市楼”。这座三重檐木构架楼阁位于南大街中央,高18.5米,黄绿琉璃瓦顶。底层檐上的南北两面各悬一块蓝底金字大横匾,南向书“金井古跡”,北向书“古陶胜境”。市楼顶部南北坡面上嵌饰着南“喜”北“寿”的精美图案。望着这座造型精美的楼阁,不禁让人想起《藤王阁序》“层峦耸翠,上出重霄;飞阁流丹,下临无地”的名句。我和老伴穿越“市楼”漫步在古城南大街,仿佛穿越时空回到了古代。这里没有飞驰的汽车,但却有日常生活的气息,是古风与民俗的完美交融。街道两旁古色古香的店铺,传统的手工艺品、地方特色小吃琳琅满目,让人目不暇接,一种尽情享受慢生活的惬意油然而生。</p> <p class="ql-block"> 夜幕降临,这里又呈现出另一番韵味。满街璀璨的灯光勾勒出明清老街的轮廓,一盏盏红灯笼映照着老字号店铺的木质匾额,整个古城被笼罩在一片温暖而朦胧的红色光晕中,就像一位盛装的女子展现出别样的魅力。温暖的灯光在夜幕下营造出古老而温馨的氛围,踩着古老的青石板漫步其中,望着两侧古老的店铺,感觉就像行走在历史里。这种古今交融的独特气质超越了单纯的"景点"概念,是中华文明连续性最生动的见证。</p> <p class="ql-block"> (二)</p><p class="ql-block"> 昔日平遥,富可敌国,是中国近代最有影响的票号总部所在地。中国历史上有“三大商帮”,即:潮商、徽商和晋商。明清时期,特别是整个清代,晋商实力最为雄厚,尤其以票号最为出名,最繁盛的时候,这里票号多达22家。</p><p class="ql-block"> 平遥票号,最为著名的是位于西大街的“日升昌”,其旧址现已被辟为“中国票号博物馆”。我和老伴被这里的传奇故事所吸引,连日两次走进。这座小小院落,当年“执中国金融之牛耳,开中国民族银行业之先河,一度操纵19世纪整个大清王朝的经济命脉,难怪余秋雨先生称其是今天中国大地上各式银行的“乡下祖父”。</p> <p class="ql-block"> 日升昌票号的前身为“西裕成颜料庄”,总庄设在平遥,并在北京崇文门外设有分庄。清嘉庆末年,商品经济发展导致埠际间货币流通量激增,传统的镖局运银方式成本高且风险很大。于是,西裕成大掌柜雷履泰借鉴唐代“飞钱”原理,便率先在京城与山西间试行汇兑业务,通过“一纸汇票”替代实物白银流通,从而极大提升了商业效率。清道光三年(1823年),平遥富商李大全采纳雷履泰建议,将西裕成颜料庄彻底改组为专营汇兑的票号,并更名为“日升昌”。</p> <p class="ql-block"> 据说“日昇昌”这一名称,其灵感来自一位曾科举落第的厨师,他在厨房案板上反复书写“日升昌”三字,被雷履泰偶然发现,认为寓意吉祥,遂采纳为票号名。因为“升”的异体字为“昇”,“日昇昌”三字可拆解为"日日升日日",通过循环结构强化"持续上升"的意象,表达对企业发展的美好愿景。"日升"体现旭日初升的朝气,"昌"则代表繁荣昌盛,整体寓意企业如朝阳般蓬勃壮大。清代晋商非常注重名称的吉利性,"日升昌"的命名既承载着商业愿景,也折射出中国传统文化的象征意义。</p><p class="ql-block"> 日升昌的诞生是晋商智慧与时代需求结合的产物,标志着中国近代金融业的开端。做为民间金融机构,是他首创"汇通天下"的经营理念,在组织架构上实行"两权分立"模式,东家李大全仅保留所有权,经营权全权委托雷履泰为首的掌柜团队。其独创的"身股制"让优秀员工可获分红权,这种激励机制比西方期权制度早出现半个世纪。</p> <p class="ql-block"> 据导游介绍,真正让日升昌成为业内传奇是有一个故事。有一天,一个在平遥县讨饭多年的老太太拿着一张5000两银子的汇票到日昌升兑换。这张汇票是同治七年由张家口分号开出的,据当时已30多年之久。但日昌升掌柜不敢怠慢,仔细询问这张汇票的来历。老太太说,自己丈夫早年在张家口做皮货生意,不幸染病身亡,家境一落千丈,自己便沦为乞丐。30年后她无意间整理丈夫遗物时,发现了这张汇票,便抱着试一试的心理来兑换。日昌升掌柜便马上派人进行查询,从堆积如山的陈年账簿里找到了原始记录,然后不仅兑换了票面的5000两银子,还支付了多年的利息。</p><p class="ql-block"> 这个故事,为日升昌赚足了信用,此后的日升昌发展迅猛、分号遍布全国35个大中城市。日升昌兴起后,许多山西商人纷纷效仿开办票号,从此,山西票号如雨后春笋一般出现,昔日威风八面的镖局便逐步衰落下来,直至退出了历史舞台。</p> <p class="ql-block"> 日升昌是山西票号的开山鼻祖,在其旁边还有一个名曰“蔚泰厚”的院子,是继日升昌后中国的第二家票号。这里原是介休侯氏在平遥县西街开办的绸缎庒,与日升昌票号中间只隔了一个小烧饼铺。绸缎庄东家侯荫昌见日升昌由颜料庄改为票号后,生意兴隆,财源茂盛,十分眼红,也决心经营票号,但四处寻觅却找不到经营票号的人才。恰巧这时,日升昌票号的二掌柜毛鸿翙,因与大掌柜雷履泰不和而负气辞职了,侯氏便趁机把毛鸿翙拉了过来。在晋商辉煌的历史长卷中,日升昌与蔚泰厚宛如两颗璀璨的星辰,他们的故事跌宕起伏,交织演绎出了的一段影响深远的商业传奇。</p> <p class="ql-block"> 道光十四年(1834年),蔚泰厚正式改组为票号,由毛鸿翙直接出任大掌柜。毛鸿翙感谢侯财东对他的赏识,锐意经营,使票号业务蒸蒸日上,先后在全国35个城市设立分号,并又相继改组了侯家的另外4家绸缎、细布庄,时称“蔚”字五联号。这应该是我国金融史上最早的联号制金融集团。</p> <p class="ql-block"> 蔚泰厚的成立打破了日升昌的垄断地位,与之形成了激烈的竞争。有资料显示,在此后的发展中,雷履泰不惜以赔钱为代价,挤得毛鸿翙没法在苏州开办分号;毛鸿翙却在京津、汉口等地,一再让雷履泰丢城失地。随着商业竞争的日益激烈,两个精明过人的大掌柜明争暗斗愈演愈烈,甚至达到了殃及子孙的程度。雷履泰因为气愤毛鸿翙对自己“恩将仇报”,居然将自己的儿子改名为“雷鸿翙”,其意思是你毛鸿翙只能当我的儿子。毛鸿翙也马上还以颜色,给自己刚出生的孙子起名为“毛履泰”,用意也是不言自明。据说,这场争斗一直延续到雷履泰去世。他们的故事深深地烙印在晋商文化的长河中,从某种意义上说,他们二人的争斗并非简单的市场竞争,而是晋商商业文化和精神的深度碰撞。他们展现出的敢于创新、勇于竞争、诚信经营的精神品质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商业文化遗产。</p> <p class="ql-block"> 走出“蔚泰厚”,我们又来到了位于南大街的“协同庆”旧址。据说晚清时期的平遥南大街,控制着全国50%以上的金融机构,被誉为中国的“华尔街”,而最具代表性的就是这个“协同庆”。这里是平遥规模最大的钱庄。前后有七进院落,其雄伟和豪华建筑风格就能直观地让人感受到昔日卓尔不凡的实力。</p> <p class="ql-block"> 协同庆在经营过程中,很注重结交权贵。有资料显示,此号曾出银十万两帮助时任山西巡抚的曾国荃赈灾,借白銀三万两予張之洞,支持其顺利升任两广总督,随之,协同庆便在广州設立了分号。更为传奇的是,清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八国联军攻占北京,京都一片恐慌,慈禧太后及光绪皇帝被迫逃往西安。农历八月初十日下午,慈禧及光绪皇帝在大军护卫下来到平遥,住进了协同庆票号原大掌柜赵德溥的宅院。时任协同庆票号大掌柜的雷其澍闻讯后,立即筹銀20万两报效朝廷。于是,几个月来因为筹款之事愁眉不展的慈禧太后臉上露出了笑容,当即传旨“知道了!”并说“一个协同庆票号,等筹支差,比得上山西藩司,也快比得上我大清户部了,余后应予奖叙。”当时,慈禧及光绪皇帝一行在平遥只停留了一天,次日便又上路了,但协同庆票号在迎接圣驾中出尽了风头,从此名声大振。</p> <p class="ql-block"> 协同庆票号旧址现已开辟为“中国钱庄博物馆”供游人参观。这里前后共有五进院落,每个院落功能有别,不仅展示有曾经发行流通过的上千种钱币,还有当年票号的账本、银票等文物,这些无一不承载着岁月的辉煌与沧桑。展厅里有一对“红木双塔”,塔高五层,寓有“福、禄、寿、喜、财”之意,做工精细,堪称珍品。据说,这两座通体红木雕刻而成的双塔,是广西给朝廷的贡品,慈禧太后念协同庆票号助饷有功,便将双塔赏赐给了财东米秉义。据说,后来米家后人败落,双塔辗转多年后,于1999年才入藏馆中。</p> <p class="ql-block"> 协同庆旧址是平遥规模最大的钱庄,其最大的看点是存放银子的“地下金库”,4间洞室满都是白花花的银锭。这个200多平方米地下金库,中央还立有一根樟木雕刻的神龙宝柱。据说,这根龙宝柱是明朝初年刘伯温重建平遥古城时安放的,其位置位于古城的中心,被叫做“定海神针”,类似风水柱的作用。导游介绍说,这可是平遥古城的镇城之宝,摸摸就能沾到财气。</p> <p class="ql-block"> (三)</p><p class="ql-block"> 千年平遥,古韵悠长。除了票号旧址,古城墙、迎熏门、县衙、文庙、城隍庙、马家大院等,这些景点都很有特点,处处体现这座“活着的古城”历久弥新的灵魂。但让我颇感兴趣的还是这里的文庙。</p><p class="ql-block"> 文庙是我国封建时期尊孔、祭孔、以及办学的庙堂,全国各地皆有,但平遥文庙是中国文庙中仅存的金代建筑,是全国现存最早的文庙,也是华北地区保存最完整、规模最大、最具特色的一座文庙。</p> <p class="ql-block"> 平遥文庙位于古城东南角,前后六进院落,由中央庙区和东西两侧学宫三组庞大的建筑群组成,总占地面积近四万平方米(60余亩),中央庙区沿中轴线自南而北有影壁、棂星门、泮池,大成门、大成殿、明伦堂、敬一亭、尊经阁等,其建筑格局和殿堂配置都是儒家礼制思想在建筑上的集中反映。</p> <p class="ql-block"> 文庙的最高殿堂是大成殿,是奉祀孔子的地方。平遥文庙的大成殿面阔五间,进深五间,看上去略成方形,是单檐歇山顶的纯木结构,其悠久的历史为中国之最。有资料显示,这座大殿重修于南宋金大定三年(1163年),距今已有860多年的历史,比山东曲阜的文庙早317年,比北京文庙早248年,比南京夫子庙早了706年。</p> <p class="ql-block"> 大成殿门两侧,有一副对联,不知何人所撰,写得相当好,“道与天地参,功满天地,名满天地;书留春秋在,知我春秋,罪我春秋”。走进殿内,孔子坐像两则对联更是体现出对儒家思想的尊崇,“道若江河随地可成洙泗 ;圣如日月普天皆有春秋”。“洙泗”是指山东境内的洙水和泗水,因当年孔子在此讲学,故后世人们认为是儒家思想的发祥地之一;而“春秋”应该是指孔子的著作《春秋》。意思是孔子的学问像长江黄河一样,浩浩荡荡奔流不息。面对圣人坐像,我轻轻读出这副对联,心中感慨不尽!老伴则跪拜许愿,行三叩首之礼,祈祷圣人保佑孙女学业有成。</p> <p class="ql-block"> 文庙最后一座殿宇名曰“尊经阁”,“尊经阁”三个字乃明朝开国元勋刘伯温回乡访亲时亲手书写,一直沿用到今天(刘伯温祖籍平遥)。此楼三层有一张状元卷,是明万历26年(1598年)山东青州人赵秉忠的殿试试卷,卷面上有明万历皇帝亲笔御批的六个大字,“第一甲第一名”,文章中的很多红色小圈既是断句,也是读卷官认为精彩的地方所做的标志。</p> <p class="ql-block"> 这张“状元卷”是赵秉忠后代赵焕彬于1983年捐献的,为国家一级文物。赵氏家族一直视这张状元卷为传家宝,视卷如命,代代相传。在解放前的兵慌马乱年代里,赵焕彬曾将其缝在棉衣里穿到身上,走到哪里带到哪里。文革十年动乱中,他们将其装在枕头里密藏。历经四百多年的一张状元卷,能够被完整的保留下来,实属不易,极其珍贵。</p> <p class="ql-block"> “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儒家文化提倡“学而优则仕”,按照“士农工商”的顺序排列社会地位,商人即使再有钱,也是排到社会的最末位。而山西商人们却冲破了这一封建观念,崇尚“学而优则商”。在平遥两日,常听到导演介绍说,晋商家族虽有重学的一面,他们十分注重子女教育,甚至不惜花重金聘请名儒执教,提升子弟的知识修养。但其目的往往是“以学保商”,优秀的后辈学子,大多不是让其应试科举,而是去经商,正如这里当年流行的歌谣所唱,“生子有才可做商,不羡七品空堂皇”。</p> <p class="ql-block"> 离开平遥后,“学而优则商”这句话一直萦绕在我的脑际,也引起了我的遐思。人才乃行业之首,晋商家族既深谙儒家修身之道,却又彻底颠覆了“学而优则仕”的传统观念,以“学而优则商”满足“可持续发展”的人才需求,这大概就是他们崛起兴盛的商业密码吧!我觉得此行平遥,虽然看到的是曾经辉煌的旧时光,但感受到的却是古人无与伦比的智慧。离开平遥,带回的不是旅游纪念品,而是对文明延续性的深切感悟。平遥既有历史,又有故事,处处历久弥新。这里散发出的独特风韵,犹如一本晋商文化的实体书,值得慢慢品读。 (2025年5月2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