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求必苦,有盼必伤

剑秋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凡是帮助别人会受伤的,是因为背后是求回报。</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一)关于受伤</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人生在世,有求必苦,所以无欲则刚,对外没有索求了,自己的人生就可以活得顶天立地,潇洒自如。</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人不是生来就是要快乐的吗?如果生来不快乐,那造物主为什么要把人造出来呢?人之所以会受伤,是因为渴望被爱和求而不得。谁在乎谁受伤。</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这个逻辑里,我看见了两个部分,一个部分是我对外有求,渴望被爱,渴望被看见,渴望被认同,渴望被理解,渴望别人能感同身受。</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另一个部分,是我求的对方,恰恰没有,所以也给不了你,或者是她有,但她就是不给你,那么就造成了求而不得的结果,就会导致主体受伤。</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今天,我也深深地被伤到了,我问自己为什么会受伤?因为我还有求,因为我还有小我在,所以才会受伤。</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我内心是有焦虑和恐惧的,害怕别人的不认同和不理解,换句话说,我对人是有求的,有求必苦,谁痛苦谁改变,那改变什么?改变就是莫向外求,但从心觅。改变就是行有不得,反求诸己。</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倘若我不把苦看作是苦,而是看作是滋养心灵的肥料,把痛苦变成一种喜乐,经历所有的苦痛,让我化茧成蝶,待有一天能够看见生命的实相,让自己变得足够强大和定静,时刻能够做到如如不动,那么万花丛中过,片叶不沾身,万箭穿心,穿我而过而不伤我。</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如何让自己不受伤,看见即疗愈。看见我的渴望,看见我内在的恐惧,看见每个生命的有限性,包容,接纳,融合,链接,时间和努力会让自己变得日渐成熟。带着觉察和觉知去看见,问题自然而然化解了,我也自然而然和万事万物万人万景万境融合在一起了。</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二)关于帮人</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谁在乎谁受伤,谁放不下谁受伤。</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人想得到,给别人拿走了,叫做受伤。</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人想给予,给别人拿走了,叫做布施。</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讲来讲去,有一个本质在这里,人与人之间有一个东西,这个东西可以是具象的实物,也可以是抽象的无形的存在。</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彼此都想向外要,双方却不想给出去的,彼此就会受伤。</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彼此都想向外要,但是都会相互给予的,就会造就和帮助。</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彼此都想要但不想向外要,彼此互不相欠但可以自给自足,这叫和平共处。</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彼此都真心不想要,但是彼此还是硬塞于人,这叫强人所难,牵强附会。</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所以,佛学里讲布施,有财布施、法布施还有就是无畏布施。最高层次就是无畏布施,以精神力量消除众生恐惧、给予安全感的布施行为。</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同修问,看见一很敬重的老师看到一个行动不便的老人在推着三轮车走上坡路,不禁按喇叭,老师解读为提醒老人右边有宽敞的路可以过去慢慢上去,给后面的人让路。</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那同修觉得,人家老人家行动不便都很困难了,我们不应该按喇叭或者更应该下车去帮他把车推上去。</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她的卡点,就在于她太想帮人,而老师关于帮人已经走出来自己的赛道但别人不一定get得到,积在心里的困惑让她不舒服,她我问怎么看?</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我理解为,每个人的认知、格局、眼界、胸怀都不一样,一个人见过的世界就是他的眼界,所以每个人对同样的一件发生的事情的解读也都会不一样。</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这个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叶子,同样的也没有任何人能够对你做到感同身受,除非她走过你走过的所有的路,除非她穿过你穿过的所有的鞋,除非他见过你见过所有的人。</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我们要从别人的行为去看到背后的那个动机,是不是动机至善,了无私心。</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这也是从现象看到本质的捷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因果,有时候太想介入他人的因果,就会搭上自己的因果。有时候,太想帮人,也要看给到的是不是对方的需要,天雨虽宽不润无根之草。</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比如我这次小手术之后第三天排了一个夜班,我很忧愁,无意之间问起一个同事能不能帮我先上个夜班,下次我再还她,她欣然同意,我满怀感激,彼此皆大欢喜。</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这个事情让我感受到了人间有真情有真爱,感受到了处处有温暖,只是自己有没有用心去发现而已。</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比如一个人口渴至极,你给他递上一杯水,他会感激不尽,但是一个人不口渴,你给他水,反倒变成多余。</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再比如,一个父亲看见儿子踩空了而没有去拦阻,结果导致儿子骨折受伤,父亲没日没夜耐心照顾,儿子会因感受到了父亲的爱而心怀感恩。</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倘若场景再重新再来过一遍,父亲看着儿子即将要踩空而拼了命地去拦阻,避免了灾祸的发生,但是儿子没有意识到后果的严重,他心中也不会有感激,反而觉得父亲的保护是理所当然,待到年岁渐长,逐渐悟到其中利害之时,才会明白父亲的煞费苦心,反而会加倍感恩。</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关于帮人,我理解这样几点。</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第一,不可否认的是,积极向上的社会价值观还是要提倡的,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这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诸如路边老人摔倒啊,小孩一个人乱穿马路这类的,有可能危及到生命的,那就要主动去帮助,人之初性本善,任谁也做不到眼睁睁看着一个生命在眼前消散吧。</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更高一点层次是施受一体,没有了分别和界限,帮人和帮己是一样的,犹如太阳一样,只管绽放自己,温暖他人是顺便的事情。</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修己安人,修己是最重要的,安人是顺带的事情。倘若我只是做了我认知范围内觉得该做的事情,别人感激那是锦上添花,别人没有感激那也顺其自然,不求回报,就不会有受伤。</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第二,对于那些没有超出生命底线和法律底线的发生,我们可以做到的是“冷眼旁观”,这里的眼是冷的的,但是心是热的。</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站在更大的整体上看,帮人的最高境界是不帮人。教育和修行的最终目的是独立,而有时候太想帮人,就会剥夺了对方独立的机会。</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第三,有时候太想帮人就是害人,被帮的那个人,长此以往就会形成固有思维,会滋生他内在的那个“小我”、“我执”,好像“我”因为各种不便就应该被帮,理所当然,反而变得不知感恩,不懂知足。</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一旦出现这样的心态,遇到困境而不自助自救,等待他人帮扶,对那个人来说,从长期的角度来看,一时的帮就是长久的害。</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这也是跟教育孩子的道理一样的,有时候要做到热血沸腾之后的那个冷眼旁观,其实是挺难的。家长要放手让他们自己去体验、感受和经历,我们只是静静地观望,允许一切的发生,也允许一切的搞砸,把握好那个尺度和分寸,一般不出手,该出手时就出手,一出手就成定局。</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庄子》笔下有很多形残神全的人, 闉跂(yīn qí)王贻、叔山无趾、申徒嘉等,他们都是德有所长而形有所忘,形体并不重要,德才是重要的,其关键在于能真正地忘形,忘死,不为外物所累。</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当自己内在丰盛富足之时,帮人也会变成一种享受。爱满自溢,当人遭遇困境时,允许他自己有一个走出去的过程,有时候真传一句话,假传万卷书,真正能够帮到他人的其实就一个点就够了。</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三)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太阳从来不会因为把阳光给了万物而受伤,所以我们要活出太阳的品质,给予不要求回报的,一生都不会受伤,而一个人会受伤的,往往是因为他的“小我”太大了。</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18px;">因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小我”部分,所以,很多时候我们要学会“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这虽然是一种定命论思想,但是某种意义上确实化解内耗的最好良方,我是一切问题的根源,命是既定的,但是运可以由我自己来转,我自己的人生可以由我自己去创造,去抒写不一样的烟火寻常。</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当我们无所求、无所住、无所待、无所期的时候,只管努力地绽放自己,活好自己,爱好自己,顺便温暖别人,帮到他人,这也就是我们说的“放下期待,爱我所爱,休己安人,彼我并生,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美好愿景。</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当然,我也有内耗的部分,当我在自己有限的认知范围内做了当下我觉得对自己最好的选择,结果外来的声音借由爱的名义告诉我,这是不对的,这是不明智的,这是冲动的,这是无知的。</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这一度让我怀疑,我真的做错了吗?我是在爱好我自己还是在糟蹋我自己呢?当我陷入这种无解的内耗之时,我学会屏蔽外在的声音,然后跳出小我看自己,站到更高的空间去理解每个人的局限时,我突然间明白了很多。谁选择,谁负责,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因果,不要想扭转他人的因果,那是一种狂妄。 </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当我自己内在的力量足够强大时,当我的心足够定静之时,如如不动守住自己的中心,不被外物所累,不被他人左右思想,就能做到心不动则身不伤。</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有时候,我们之所以有受伤还是因为爱得太深沉,由爱故生忧,由爱故生怖,若离于爱者,无忧亦无怖。</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所以,我们我们要修炼的是舍得的能力。</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很喜欢的一句话就是,能舍者天地不弃,既得者无愧于心。能够做到“天地不弃,无愧于心”,那是何等地顶天立地,六亲不认呢?这是灵魂的自由,说精神的独立,天地无亲常与善人,我的六亲不再局限于与我血脉相连的人,而是万事、万物、万人、万景、万境都是我的至亲了,那种潇洒壮阔,那种豪迈不羁才是人生的大自在。</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舍得舍得,有舍才有得,大舍大得,小舍小得,不舍不得。</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我理解,舍有两个层次的理解,既能舍出去好的部分,给予他人帮助、慈悲、善良、美好、温暖(爱好真善美)等等,同时也能舍弃自身不好的部分,舍下焦虑、恐惧、担忧、害怕、在意、挂碍、傲慢和偏见(贪嗔痴慢疑)等等。能够舍去,把自己变空,一个人越空,越能收获天地宇宙之间无边无际的能量,源源不断地吸收、自化、融合,然后变得通达。</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我的卡点是什么?同修说我能干、聪慧、通透,我被深深地滋养到了,但我问自己,这是真的吗?</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我又一次抽离自己,站在上空看自己,我现在恰恰要修的是笨一点,懒一点,愚一点,弱一点,把自己玩消失,只至天涯海角,安美空旷,虚无缥缈。</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当我内心足够宽广,当我格局足够宏大,一切事儿都不是事儿了,一切内耗都将不复存在,我的主见在我心中,时刻做到“君子”那般和而不同,吾心光明,时刻怀抱一颗感恩的心,与所有的“人事物景境”链接融合,让生命自然而然地流淌就好了。</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放下和释怀是生而为人一辈子要修的功课。</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看见自己生命的局限,看见它,它的边界就消失了,最后变成了无边无际的旷野,愿你我都能自在从容每一天。</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