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在悠悠岁月的长河里,横山桥镇静静诉说着它的前世今生,那一段段故事宛如一幅徐徐展开的历史长卷,令人沉醉,亦让人叹息。</p><p class="ql-block">它最早名为迎龙镇,蕴含着迎接白龙娘娘的美好寓意。小镇宅傍依于三山港,地理位置得天独厚,南接大运河,北通长江,三山港穿镇而过,为它带来了无尽的生机与活力。曾经,河面上有一座木板桥——兴隆桥,而在清道光八年(1828 年),它迎来了华丽的蜕变。</p><p class="ql-block">这一切要归功于包家弄乡贤包学瞻。在地方筹款建桥后,他与名士李兆洛等精心商讨谋划,以苏州寒山寺枫桥为蓝本,聘请专家设计,招募能工巧匠承建。历经一年多的努力,一座可与枫桥媲美的石拱桥横跨在三山港上,从此,这座桥被命名为横山桥,也正是从那时起,横山桥镇名替代了迎龙镇,载入了历史的篇章。</p><p class="ql-block">横山石拱桥宛如稀世珍宝,庄严、大气、坚固且美观。桥身壁立,条石垒砌得整齐均匀,恰似一幅流动的画卷。桥拱两侧石柱上,镌刻着清中期江南名儒李兆洛书写的桥联,北联“北吸江潮万顷桑麻资降雨;南通运渎个艘菽粟转连云”,南联“东望湖村晓日芙蓉开阡陌;西瞻郡廓夕阳烟火霁云霞”,飘逸俊美的书体,赋予了故乡深厚的文化底蕴。</p><p class="ql-block">高高拱桥有三十级台阶,每级石阶高 20 公分,阶面近半米,雕凿规则条绞以防跌滑,妇幼老少皆能拾级上下。桥面正中间的八卦图,承载着祈愿石桥万古长存、保佑行人平安吉祥的美好寓意。桥顶四角方形石柱上,狮首栩栩如生,憨态可掬,石柱间嵌镶刻有图纹的石板护栏,大桥两侧的大型花岗岩条石平稳斜躺,望柱高低适中,整个桥身设计精妙,桥栏狮首引领,凤尾断后,令人称奇。</p><p class="ql-block">因水而兴、因桥得名的横山桥老街,往昔一片繁荣兴盛之景。壁虎街、狗屎弄、包家弄、杨家园等街巷深深,到清末时已然成为“烟火千家,商贾四集”的常州城东名镇。然而,上世纪七十年代初,三山港疏浚,这座存世 145 年的石拱桥被拆毁,成为历史的一大遗憾。</p><p class="ql-block">如今,随着新街区的建设,老街上“门前冷落车马稀”。泛光的青石街面、破旧的老房店面,见证着岁月的沧桑。街上行人稀少,只有一些老人尚在屋前巷后,向人诉说着老街曾经的辉煌,那是他们心中永远的珍藏,也是横山桥前世今生最生动的见证。</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