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四怀想:独秀园的秋雨长歌

shudawen

<p class="ql-block">  今年五四青年节,我的思绪飘回到十年前那个深秋。那时,我与妻子前往安徽安庆旅行,专程探访陈独秀先生墓园——独秀园。踏入这片承载厚重历史的土地,仿佛开启了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在陈独秀纪念馆中,我第一次听到毛主席那句振聋发聩的评价:“陈独秀是五四运动的总司令 。”</p><p class="ql-block"> 深秋的大龙山,被连绵细雨笼罩,透着湿冷的气息。我们沿着蜿蜒曲折的山间小径拾级而上,松涛阵阵,雨水打湿了石板路,上面布满青苔,十分湿滑。推开锈迹斑斑的园门,映入眼帘的是两排苍翠挺拔的柏树,园内游人不多,氛围庄严肃穆。</p> <p class="ql-block">  回想学生时代,课本将陈独秀描述为“右倾投降主义”的典型,老师讲授“党的十一回路线斗争”时,也常把他当作第一反面教材。那时年少懵懂,我对这些定论深信不疑,单纯地觉得他代表着错误与失败。直到后来在军校求学,接触到一些公开的历史文献,我才了解到陈独秀不仅是中国最早倡导“民主”与“科学”的思想启蒙者,更是五四精神的核心代表,他为中国的思想解放与社会转型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p> <p class="ql-block">  独秀园广场中央,陈独秀的铜像巍然耸立,应是以五四时期的形象为蓝本创作的。雕塑高达六米,基座上镌刻着“民主”“科学”四个大字。他身着青衫,手持书卷,目光坚定而深邃,似乎仍怀揣着未竟的理想。山风猎猎,雨雾迷蒙中,他的神情更显坚毅。</p><p class="ql-block"> 1919年,巴黎和会外交失败的消息传来,举国震惊。中国主权遭到严重侵犯,青岛危在旦夕。面对这等国耻,陈独秀义愤填膺。他在北大红楼与青年学子并肩,积极组织并推动了伟大的五四运动。游行的队伍从红楼出发,向天安门奔涌而去,“外争国权,内惩国贼”的口号响彻云霄。他们以青春的热血,唤醒了民族的觉醒与奋起。这场运动迅速席卷全国,成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光辉起点。</p> <p class="ql-block">  园中设有惊雷浮雕墙,生动地描绘了陈独秀一生的重要历程;“民主”“科学”牌坊象征着他所倡导的新文化精神;《新青年》雕塑上镌刻着《敬告青年》的核心语句,传承着他对青年一代的殷切期许与思想遗产。</p><p class="ql-block"> 五四运动之后,陈独秀与李大钊等人共同创建了中国共产党,并连续担任五届中央总书记。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革命陷入低谷。当时党内鼓吹武装暴动者居多,而陈独秀主张重建工农联盟,保存革命力量,以理性推进革命进程。然而他的主张未被采纳,反而遭到批判,被指为“右倾机会主义”,最终被撤职并开除党籍。此后,他归隐乡间,自号“晚年陈某”。1932年,他被国民党逮捕,入狱三年,历经磨难。</p> <p class="ql-block">  铜像背后,是一泓清澈的池塘,水面倒映着阴云与秋色,也映照着两位烈士——陈延年与陈乔年的英魂。他们是陈独秀的儿子,也都担任过中共中央委员。延年宁死不屈,乔年笑对刑场,他们的从容与英勇令人动容。陈独秀虽痛失爱子,却未向命运低头,他以沉默与坚韧回应苦难,展现出钢铁般的意志。</p> <p class="ql-block">  我们缓步来到墓前,黑色墓碑上刻着“陈独秀先生之墓”七字,庄重而简约。最令我动容的,是那座如倒扣碗般朴素的坟茔,仿佛是他对命运的无声抗争。</p><p class="ql-block"> 晚年的陈独秀,身患多种疾病,生活贫困,终因无钱医治,于1942年5月27日病逝于重庆江津,享年63岁。因家境拮据,家属无力将其归葬故乡,幸得地方士绅与友人资助,暂葬于江津城西门外。1947年,其三子陈松年遵照遗愿,将其归葬安庆叶家冲,与原配高晓岚合葬。墓碑上刻着“先考陈公乾生之墓”,用其科举名“乾生”示人,反映出当时政治环境的复杂与无奈。</p><p class="ql-block"> 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历史研究逐渐深入,人们对陈独秀的评价也日趋客观与全面。如今的独秀园,正是在1947年墓地原址上扩建而成。从最初那座无名土坟,到如今的国家级红色教育基地与全国重点文保单位,独秀园的变迁,既是对陈独秀历史地位的重新肯定,也折射出中国社会对待历史人物态度的进步。</p> <p class="ql-block">  走进纪念馆,我看到陈独秀生前佩戴的眼镜,镜框已然破裂;墙上悬着一副对联:“行无愧怍心常坦,身处艰难气若虹” ;还有他去世前的绝笔:“我本江津一布衣”。简短数语,却饱含着时代的沉重与人生的沧桑,令人动容。我不禁向工作人员提问:以陈独秀的学识与能力,即便被开除党籍,去高校任教应非难事,为何却如此潦倒?工作人员一时语塞,无法作答。这个未解之谜,或许仍需要时间慢慢去解读。</p> <p class="ql-block">  离开独秀园、离开安庆已多年,可我对陈独秀的思考从未停止。他的人生是失败的吗?他失去了权力、名誉与家庭,晚年孤苦潦倒,死后还长时间被遗忘。是他“名声臭”了吗?是性格刚烈所致?是时代造成的?还是另有深层原因?</p><p class="ql-block"> 在我看来,他并非失败者。他所倡导的“民主”与“科学”的五四精神,至今仍是中华民族走向复兴必由之路上的旗帜。百年已逝,其思想光芒依旧熠熠生辉,照耀着未来的征途,永载史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