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r><br> 2008年12月15日下午,我与湖北民院教授雷翔、原恩施市龙凤高中退休教师蔡元亨、恩施市文物管理所刘清华,前往恩施老城南郊温家沟寻访张阆村故居。<br> <br> 张阆村像 <div> 张阆村是辛亥革命志士,本名荣楣,阆村是他的字,因字扬名,名则鲜有人知晓。他是恩施县城关鼓楼街人,生于1882年,6岁入学,由其父自课,19岁中秀才。1903年,张阆村经施南府恩施县知县与学官推荐,赴省就读新学,在省垣与具有反清志气的施南同乡朱和中、吕大森、范腾霄、朱次璋等人相交,并结识湖北反清革命领袖人物吴禄贞,又与李书城、耿堇文、张难先、胡瑛、刘静庵、李廉方等革命志士结为知交,共谋反清大业。在武昌花园山成立秘密机关,张阆村为负责人之一,被推管理机关财务和对外联络诸事。为宣传反清革命,张阆村与朱和中等人以乐群印刷社为掩护,白天佯装印刷一般书品,夜间印刷《猛回头》《警世钟》《扬州十日》等反清宣传书籍,潜送各军营、军校、学校、机关。1904年初夏,张阆村参加刘静庵组织的反清革命团体“革命军”,秋季考入日本东京大学法制科,在东京谒见孙中山,于次年加入反清革命组织“中国同盟会”。<br> <br><br></div> 张阆村在恩施城南的居房处温家沟 张阆村从日本回国后,先后任山西政法大学教习与教务长、蒙绥筹边署秘书、湖南省政务厅长、内务部高等顾问、冯玉祥国民革命军参议与秘书、湖北省公产清理处长等职。1930年应施鹤行政委员潘正道之聘,回到恩施,佐潘治理鄂西政务,亲赴各县考察,写成《施鹤六邑视察记》一书。1933年,张阆村个人出资创办恩施近代第一家报纸《施鹤日报》,并致力于《恩施县志》纂修工作,写成其中《地理志》卷。1936年,张阆村应民国冀察政务委员会委员长宋哲元电邀赴北平任该会高等顾问,个人出资在北平重印清同治版《恩施县志》500部,为《恩施县志》第一次活字铅印本。“七七事变”发生,平津陷敌,张阆村回到恩施,曾劝阻国民党鄂西行政专员袁济安对共产党员张静娴、沈德枢从事革命活动的追究。抗日战争爆发,中国战事不利,加之日机疯狂轰炸恩施,张忧愤成疾,1939年6月病逝,终年59岁。 张阆村重印的清同治版《恩施县志》 <div> 对于张阆村这样的恩施重量级历史人物,寻访他的遗迹遗踪,实为补充恩施历史研究之需要。张阆村的故居有两处,一在恩施城内鼓楼街,早已被改造了无痕迹;另一处在城南郊温家沟,不知在否?寻觅其温家沟故居,是我们此行的目的。蔡元亨老先生充当向导,因他于20世纪50年代曾到过那里。<br> 温家沟并不远,车出喧哗的市区,到巴公溪,沿恩(施)咸(丰)公路前行不远,往右转入乡村公路不久就到了。因乡村公路和正在修建的环城公路改变了环境,蔡老又是数十年后再到这里,他也记不住张阆村故居的具体位置了,询问村民,一位叫张传志的村民说那房子就在沟里边的山洼里,只是早就不在了,他家原来就住在那里,老房子垮掉后,他在原址修房住,后来又拆掉搬迁到沟外边离公路近的地方。我们有些失望,问房子的地基是否还在,他说还在,并主动带路引我们去看。<br> 沿着一条红沙铺底的清清小溪上行,再走上一条红砂石上开凿的梯路,进入青树绿竹掩隐的沟底,三面环山的一处圈椅形地势呈现眼前,张传志说那就是张阆村故居遗址。遗址从下往上有三个台地,现在全成了农田,第一台地后坎的房屋排水沟沿仍可辨析。蔡老经辨认,也确定张阆村故居原就在此地,他说沿沟而<br><br></div> 张阆村论文集封面 <div> 上原有几步石阶,然后是三间门厅,中间较大,作会客用,左间陈放有一些古玩,最显眼的是一件自然根雕雄狮。门厅两旁是厢房,门厅后是花园,有几个花台,花台间是卵石铺筑的小道,花园后是双层楼房,楼房后是杂用房,可惜这一切都不存在了,菜苗与荒草取代了往日的情景。张传志介绍说,抗日战争时期这里曾被湖北省政府及第六战区长官司令部官员占用,一名姓邱的师长就住在左边的厢房内。解放前后,老房子因年久失修,逐渐垮塌直至无存。寻访张阆村故居虽只见遗址,我们也不完全失望,遗址还在,随着恩施古城的旅游开发,在此处重建张阆村故居,应当是一处不错的人文旅游景点。(原载于2009年1月20日《恩施日报》)<div> </div><div> 补记:张阆村在温家沟的故居遗址因修环城大道已毁。</div></div> 张阆村在城区的居住处鼓楼街后改名公园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