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岳嵩山无穷奥

尹捷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首次到嵩山旅游,上午游览了少林寺和塔林,亲身感受了“禅武合一”少林文化的厚重,但意犹未尽,总觉的有点“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味道。在“洛阳牡丹文化节”的拉动下,少林景区的游人川流不息,而大多数游客仅看少林寺,很少去登峻极峰,虽说萝卜白菜,各有所爱,但这种随大流打卡式的旅游,对嵩山历史和自然知识的深度体验,显然是不够的。</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已经来到嵩山脚下,便有了去登太室山的想法。离开少林寺的时候,在一处摊位前打问去太室山的路线,热心的摊主送我一张“嵩山旅游导览图”,“嵩山景区介绍”字数不多,信息量挺大。游览了嵩阳景区后,越发对嵩山的厚重历史和文化底蕴有了感受,具体归纳为以下几个小题目与大家分享。</span></p> “一天一地”说奇妙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嵩山位于河南省登封市西北,西邻古都洛阳,东依郑州,北瞰黄河、洛水,南临颍水、箕山,是古京师洛阳东方的重要屏障。在南北分界线秦岭的发育下,陕西与河南交界处,形成了三条支脉,北为崤山,中为熊耳山,南为伏牛山,而嵩山源自于伏牛山一系。在中国古典哲学中,阴阳五行相辅相成。东方属木,南方属火,西方属金,北方属水,中央属土,五岳方位与之相对应。嵩山,居五岳之中,是为中岳。</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嵩山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源地,也见证了我国古代科技的发展。所谓的“一天”是指中国现存最古老、保存最完好的天文建筑——“周公测景台和元代观星台”。观星台内的周公测景台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天文遗存之一。在元代,科学巨匠郭守敬受命主持修订《授时历》,他组织了规模空前的全国范围内的天文测量工作,亲自督造了嵩山登封修建的观星台,其团队测算出一年的长度是365.2425天,与真实数值相差26秒,和我们现在使用的日历在精确度上基本一致。</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所谓“一地”是指“五世同堂”的嵩山岩群,被誉为天然地质博物馆。嵩山的地质构造,以其岩龄古老,构造复杂,地层发育完整,出露良好,经过多次构造运动的影响,保留着形态各异的构造形迹而闻名中外。</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嵩山的发展与形成是内、外力地质作用在漫长的地质历史运动的产物。在距今35亿年前的太古代时期,嵩山是一片泽国;23亿年前的元古代时期,在“嵩阳运动”中,那块巨大岩体诞生于世间逐渐成长;历经18亿年前古生代的“中岳运动”, 5亿年前中生代的“少林运动”, 逐渐形成了山脉;再经后来新生代“燕山运动”的洗礼,终于造就了这座岩石本体中岳嵩山。</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嵩山之所以被称为地质学百科全书,是因为在嵩山七十二峰陡峭的崖壁上常有上下两部分截然不同的剖面,清晰地反映了多次造山运动形成的不整合面,其遗迹几乎包括了中原地区所有岩石和地层类型,体现这片土地的形成过程,2004年2月,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地质公园。我们庆幸地在登峻极峰时观赏到这一地质奇观,不管是观测天体运行,还是考证地壳运动,都存在于嵩山,真可谓“一天一地证奇妙”。</span></p> “一太一少”成嵩山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在亿万年时光中,这座岩石本体又造化出了一东一西两座山峰,其状如哑铃,东峰叫太室山,西峰叫少室山。嵩山由太室山与少室山组成,共72峰,两山均分,各有36座山峰。 </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穿过古色古香的大门,仿佛进入了一个古老的世界。据传,上古时期,大禹娶涂山氏的两个女儿为妻,大妻子涂山娇居于东峰,生启于此。启建立了夏朝,为纪念自己的母亲,山下建有“启母庙”,他把自己的出生地起名为太室山。涂山娇的妹妹涂山姚后来也嫁给了大禹,在西峰居住,山下建“少姨庙”敬之,而与太室山相对的这座山,被命名为少室山。</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太室山,岩嶂苍翠相间,峰壁环向攒耸,恍如芙蓉之姿,主峰峻极峰,高1491.7米,由于峰顶平缓如卧,有“太室如龙眠” 之称。如今在嵩山南麓的万岁峰下,有一块高约10米、周长约50米的巨石,起名“启母石”。</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少室山,峰壁挺立,形似凤舞,36峰各具典故,主峰连天峰,海拔1512米,耸入云端,险奇雄秀。其顶宽平如寨,分有上下两层,有四天门之险。从山南北望,一组山峰,互相叠压,状如千叶舒莲,当地群众称之为“九顶莲花山”。</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太室山作为夏朝开创者启的出生地,在古代得到帝王推崇。西汉时期,汉武帝游历嵩山时拜谒启母石,并下令在石前修建一座“启母庙”,以表彰涂山娇的功绩。“启母庙”前那块残缺不全的巨阙,名为“启母阙”,为东汉颍川太守朱宠所立。</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启母阙与太室山的“太室阙”、少室山的“少室阙”,三块巨阙统称“汉三阙”,成为中国现存最古老的礼制建筑而流芳千古,目前已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未能亲眼目睹“汉三阙”成为此次旅游的一大遗憾。</span></p> “一佛一道”悟玄奥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一佛”指嵩山的佛学文化。东汉洛阳白马寺落成后,佛教已在嵩山传扬400多年,法王寺、嵩岳寺等寺庙应运而生。少林寺建寺后,佛教从跋陀推广佛教,到达摩东来宣扬“大乘佛教”,九年面壁参悟“东土禅宗”,都在注重寻找“解禅”文化的发展。</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一道”是说中国的道教文化。道教是生长于本土的文化,习惯于将名山大川称为福地洞天。据说老君山是老子的修道之地,道教也自然传入了嵩山,今天的中岳庙就是我国道教的策源地,在道教的三十六小洞天中,中岳嵩山洞为第六小洞天,其规模周回三千里,名曰司马洞天,在东都登封县,仙人邓云山治之。据资料记载,早在汉末,正一道祖师爷张道陵便到嵩山传播道教理念。进入隋唐时期,道教在嵩山蓬勃发展,逐渐鼎盛;及至宋代,道教在嵩山发展至顶峰。</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在少林寺落户嵩山以前,僧道儒慕名纷纷前来占山建庙立坛。传说北魏时孝文帝准备为印度高僧跋陀选址,嵩山已是三教遍布,尘世的因缘际会酿作信仰的碰撞,纷争不断。孝文帝在亲临嵩山考察后,召三教首领调解说:“东部的中岳庙创建最久,且为寇天师之道场,居道教;中部自古乃儒家祭天之圣地,应居儒家;释教乃西来之教,佛在西方,应居释教。” 从此佛、儒、道三教荟萃,齐聚一山,相融共生,千年过往,这里留下了三教鼎立的文化奇观。</span></p> “一文一武”同发展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一文”指儒学。儒学在嵩山传播已久,但以宋代嵩阳书院闻名天下,是中国古代的最高学府,也是程朱理学的策源地和传播中心。它与湖南岳麓山的岳麓书院、江西庐山的白鹿洞书院、河南商丘的睢阳学院,并称宋代四大书院,是宋明理学的教育中心之一。当年,范仲淹、司马光、朱熹等名儒大家在此汇聚桃李,程颢、程颐更是为嵩阳书院打响了金字招牌。</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一武”便说的是“天下武功”。少林武术初衷以强身健体,参悟佛法而生,而后发展为御敌防身,最后在保家卫国、还天下太平的宏愿下,少林僧人还是化身武僧参与到天下一统、驱除倭寇的战争中,由此少林功夫扬名天下。</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由此可见,嵩阳书院教书育人,启迪智慧,研究治世学问;少林功夫防身御敌,还天下太平,一文一武共同发展,厚重了嵩山的文化积淀。</span></p> 结语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下午进入嵩阳景区,登嵩山主峰峻极峰本来有两条路线,西线由嵩岳寺、法王寺登峻极峰,距离稍近。由于缺乏规划,我们选择了从东线登山,从3点多开始爬山,沿途游览了老君洞、观音阁、峻极宫,一路沿着石阶步步登高。</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途中遇到一位85岁的下山老人,叫麻志中,在一子三女的陪同下登峻极峰返回,精神可嘉,我们爬山吃点苦,实在不好意思说出口了。</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到下午5点多到达中岳行宫,距离峻极峰大约还有一半的路程,虽然体力还可支撑到达山顶,但考虑到返回时天色已黑,缺乏照明,我们就沿着原路返回了。所留缺憾有待下次去弥补了。</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