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竺可桢。</p><p class="ql-block"> 1890年,出生于浙江绍兴东关镇(今属上虞县),另名烈祖,字藕舫。</p><p class="ql-block"> 1905年,15岁,秋,赴上海入澄衷学校。</p><p class="ql-block"> 1908年,18岁,临毕业前,因要求撤换不称职教师未成功,</p><p class="ql-block">被迫转学复旦公学学习近一年。</p><p class="ql-block"> 1909年,19岁,春,进唐山路矿学堂,学土木工程。</p><p class="ql-block"> 1910年,20岁,考取第二期留美庚款公费生,进伊利诺大学农学院学习农业。</p><p class="ql-block"> 1913年,23岁,夏,在伊利诺大学毕业,得农学士学位,</p><p class="ql-block">当年进哈佛大学研究院攻读气象学。</p><p class="ql-block"> 1915年,25岁,得硕士学位,</p><p class="ql-block">再攻读博士学位,</p><p class="ql-block">由赵元任介绍加入中国科学社并担任《科学》月刊编委。</p><p class="ql-block"> 1916年,26岁,在《科学》月刊和美国的《天气评论月刊》上发表关于中国雨量和台风等研究论文。参加中国科学社第一次年会,并作学术报告。</p><p class="ql-block"> 1917年,27岁,获哈佛大学埃默森奖学金,被选为美国地理学会会员,获哈佛大学气象学博士学位,论文为《远东台风的新分类》。</p><p class="ql-block">秋,自美返国,就任武昌高等师范学校地理学与气象学教授。</p><p class="ql-block"> 1920年,30岁,年初,与上海神州女校教师张侠魂结婚。</p><p class="ql-block">秋,去南京高等师范学校任地理学科教授。</p><p class="ql-block"> 1921年,31岁,出任东南大学地学系主任,倡议建立我国大学中的第一个地学系,并创刊《史地学报》。</p><p class="ql-block"> 1924年,34岁,中国科学社在南京举行第九次年会及成立十周年纪念会,竺可桢担任会议主席。</p><p class="ql-block">10月,中国气象学会在青岛成立,被选为理事会理事。</p><p class="ql-block"> 1925年,35岁,夏,离开东南大学,</p><p class="ql-block">至上海商务印书馆任编辑。</p><p class="ql-block">8月24日至28日,参加中国科学社在北京召开的第十次年会,选为理事。中国气象学会第一届年会在青岛举行,被选为副会长。</p><p class="ql-block"> 1926年,36岁,夏,离开商务印书馆,至天津南开大学任地理学教授。</p><p class="ql-block">受中国科学社派遣,出席在日本东京召开的第三届泛太平洋会议。</p><p class="ql-block"> 1927年,37岁,夏,离开南开大学回南京,任中央大学地学系主任。</p><p class="ql-block">11月20日,在中央研究院筹备会议及各专门委员会成立大会上被推为观象台常务筹备委员。</p><p class="ql-block"> 1928年,38岁,任气象研究所筹备主任,</p><p class="ql-block">同年辞去中大地理系主任职。</p><p class="ql-block">在南京钦天山创气象研究所及气象台。</p><p class="ql-block"> 1931年,41岁,受中国科学社派遣出席在印度尼西亚万隆召开的第四次泛太平洋学术会议。</p><p class="ql-block">12月22日,主持中国气象学会第五届年会,当选为会长。</p><p class="ql-block"> 1934年,44岁,与翁文灏、张其昀等发起在南京成立中国地理学会,并发刊《地理学报》。</p><p class="ql-block"> 1935年,45岁,在南京主持中国气象学会十周年纪念会。被选为国立中央研究院评议员。</p><p class="ql-block"> 1936年,46岁,任浙江大学校长。</p><p class="ql-block"> 1949年,59岁,4月避居上海,5月在上海迎接解放,</p><p class="ql-block">7月赴北平,参加新中国的组建。</p><p class="ql-block"> 11月,中国科学院成立,竺可桢被任命为副院长、生物学地学部主任。</p><p class="ql-block"> 1950年,60岁,当选为中华全国自然科学专门学会联合会全国委员会委员、中华全国科学技术普及协会副主席。</p><p class="ql-block"> 1953年,63岁,开始冬小麦的物候观测工作,继而又进行了棉花、水稻的物候观测。</p><p class="ql-block"> 1955年,65岁,选聘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兼任生物学、地学部主任。</p><p class="ql-block"> 1974年逝世,终年84岁。</p> <p class="ql-block">浙江绍兴上虞人。</p> <p class="ql-block">竺可桢故居,沙孟海题。</p> <p class="ql-block">1905年,15岁,入上海澄衷学校学习。</p> <p class="ql-block">上海澄衷学校。</p> <p class="ql-block">澄衷学校校徽。</p> <p class="ql-block">澄衷学校由民族资本家叶澄衷创办。</p> <p class="ql-block">民族实业家叶澄衷。</p> <p class="ql-block">叶澄衷,宁波商帮先驱和领袖。</p> <p class="ql-block">叶公澄衷塑像。</p> <p class="ql-block">今为同济大学附属澄衷中学。</p> <p class="ql-block">蔡元培曾任首任校长。</p> <p class="ql-block">胡适曾就读该校。</p> <p class="ql-block">1908年,入复旦公学学习一年。</p> <p class="ql-block">复旦公学为马相伯创办。</p> <p class="ql-block">马相伯。</p> <p class="ql-block">后演变为今复旦大学。</p> <p class="ql-block">1909年,入唐山路矿学堂学习土木工程专业。</p> <p class="ql-block">唐山路矿学堂旧址。</p> <p class="ql-block">唐山路矿学堂后演变为西南交通大学。</p> <p class="ql-block">四川成都,西南交大。</p> <p class="ql-block">1910-1913,就读美国🇺🇸伊利诺大学,获农学学士。</p> <p class="ql-block">美国🇺🇸伊利诺大学。</p> <p class="ql-block">1913-1917,入美国🇺🇸哈佛大学学习气象学,</p><p class="ql-block">1915,获硕士学位。</p><p class="ql-block">1917,获博士学位。</p> <p class="ql-block">美国🇺🇸哈佛大学。</p> <p class="ql-block">1917年回国,任武昌高等师范学校教授。</p> <p class="ql-block">武昌高师为今武汉大学前身。</p> <p class="ql-block">1920年入南京高等师范学校任教授。</p> <p class="ql-block">1921年任东南大学地学系主任。</p> <p class="ql-block">1925年,到上海商务印书馆任编辑。</p> <p class="ql-block">1926年,到天津南开大学任教授。</p> <p class="ql-block">1927年,任南京国立中央大学地学系主任。</p> <p class="ql-block">今为南京大学。</p> <p class="ql-block">今为南京大学。</p> <p class="ql-block">1927-1928,在南京钦天山创办气象研究所和气象台。</p> <p class="ql-block">1931年,任中国气象学会会长。</p> <p class="ql-block">1934年,在南京发起成立中国地理学会。</p> <p class="ql-block">为今中国地学学会前身之一。</p> <p class="ql-block">1936年,任浙江大学校长。</p> <p class="ql-block">1949年,任中国科学院副院长。</p> <p class="ql-block">1950年,任中国科协副主席。</p><p class="ql-block">1953年,任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p> <p class="ql-block">《气象学》,竺可桢著。</p> <p class="ql-block">《物候学》,竺可桢等著。</p> <p class="ql-block">《竺可桢科普创作选集》。</p> <p class="ql-block">《竺可桢文集》。</p> <p class="ql-block">《竺可桢日记》。</p> <p class="ql-block">竺可桢纪念邮票。</p> <p class="ql-block">《竺可桢全集》。</p> <p class="ql-block">竺可桢塑像。</p> <p class="ql-block">《竺可桢传》,聂荣臻元帅题。</p> <p class="ql-block">竺可桢。</p> <p class="ql-block">科研成就。</p><p class="ql-block"> (一)气象学贡献。</p><p class="ql-block">在台风研究方面,提出以风速大小等级判定台风及其强弱程度,还提出新的台风分类法。在季风研究方面,提出季风理论与季风系统概念,完成中国最早有关东亚大气环流的研究《中国气流之运行》。在区域气候与自然区划研究方面,开创了中国区域气候和地方气候的研究,提出划分亚热带指标,确定了中国八大气候区。</p><p class="ql-block"> (二)地理学贡献。</p><p class="ql-block">先后组织了华南热带生物资源、黄河中游水土保持、西北防沙治沙、西南南水北调以及黑龙江等省区的综合考察,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思想策略,为近五十年间中国自然资源的考察工作指明了主要研究方向。</p><p class="ql-block"> (三)教育贡献。</p><p class="ql-block"> 一是倡导“求是”精神:担任浙江大学校长期间,将“求是”定为校训,强调“排万难冒百死以求真理”,要求学生和教师要有严格的科学态度,不盲从、不附和,只问是非,不计利害。</p><p class="ql-block"> 二是培养众多人才:在浙大任职期间,聚集了一批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使浙大发展成为全国著名大学,培养了钱人元、程开甲、李政道等大批骨干人才。</p><p class="ql-block"> (四)物候学研究。</p><p class="ql-block"> 创建物候学:是中国物候学的创始人,从1921年留学回国的第二天起,到1974年逝世,每天都观察、记录物候和天气,为物候学研究积累了丰富资料。1963年,与宛敏渭合著的《物候学》出版,为中国农业发展作出重要贡献。</p><p class="ql-block"> (五)历史气候研究。</p><p class="ql-block"> 研究气候变迁:广泛收集整理中国历史文献、近代气象观测资料和考古发掘资料,对中国近五千年的气候变迁进行了深入研究,得出中国历史上气温变化、寒冷时期和温暖时期分布等重要结论,其论文《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在世界产生了巨大影响。</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