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我一直都喜欢阅读,而且还一直保留着睡前阅读的习惯。而第一次阅读的记忆,虽然是60多年前的往事,但仍会不时在我脑海中闪现。</p><p class="ql-block">我开始阅读得益于我的父亲。那是上个世纪的1962年的春季,父亲带我出差,为了打发绿皮火车上的无聊,给我买了一本《小朋友》杂志,这是我有生以来得到的第一本读物,它成为我阅读的始发站,同时也把我第一次乘坐火车的经历刻进了记忆里。父亲发现我能用他教过的字磕磕绊绊读下来,回来后就给我定了一份《小朋友》。不久后我进入小学,在班级里订了一份《少年报》(当时我们班大概也只有两三个同学订),这样我就有了两份读物。父亲还承诺等我读到五年级时就给我改定《少年文艺》杂志,不过这个愿望后来因历史的原因而落空了。但是,从童年开始培养的阅读习惯,却成为我开启心智、成年后树立正确“三观”的不可或缺的助推力。</p> <p class="ql-block">这是1963年的小朋友杂志,我定的应该差不多都长这个样子。</p> <p class="ql-block">1957年的《小朋友》杂志,我肯定还不会看呢。上个世纪40年代50年代60年代的老家伙们可能还知道丰子恺是谁,后面的新生代们就不一定知道他了。</p> <p class="ql-block">《中国少年报》大致就是这个样子,但没找到更早的。因为我订阅的上个世纪60年代上半期那时根本不会套红,只有重大节日才会套红。</p> <p class="ql-block">父亲是1960年毕业的医科大学生,他比较爱好文学,大学期间曾经尝试过写小说,他的手稿一直到我20多岁的时候还见到过,所以他很重视培养我读书写作的能力。我上二年级的时候,他就给我借来一本厚厚的文学读物《民间故事》,这本书中那些人物善良美好的爱恨情仇使我更加爱上了阅读。三年级的时候,我又一次考了个班级第一,我二姨夫提出要给我奖励,问我要什么奖品,我就让他带我去新华书店,挑选了一本长篇小说《小布头奇遇记》。这本小说不仅使我从一个小布偶的角度看到了那时祖国的大好河山,还在我的心中种下了一颗旅行的种子。</p> <p class="ql-block">《民间故事》是我最早接触的大部头书籍。</p> <p class="ql-block">二姨夫奖励我的这部小说,是我拥有的第一部长篇小说。但是在小学同学中传来传去,最后也不知道传到哪里去了。</p> <p class="ql-block">四年级刚刚读完,学校开始停课闹革命,我在一个叫王承美的同学家的床底下,发现了许多她哥哥的高中课本。那些语文书里的小散文、小小说、小故事吸引了我,我就把她哥哥的语文书全部借来阅读,以打发不上课的时间。记得冰心的散文《小桔灯》,就是在这些课本里读到的。那盏小桔灯带给作者的温暖和希望,无形中也影响了我在今后生活中面对困境的一种心态。后来她又偷偷地把她哥哥收藏的《收获》等大型杂志拿来给我看。当同龄人在树丛草地里玩耍时,我却徜徉在书籍的海洋里。</p> <p class="ql-block">上世纪60年代早期的高中课本长得都是朴实无华的。</p> <p class="ql-block">这些老旧的大型杂志,是我接触的最早的文学杂志。停刊十年复刊后</p><p class="ql-block">,我就成了这些杂志的忠实读者。</p> <p class="ql-block">看书是有瘾的,父亲发现我到处借书看,就帮我办了一个他们大学图书馆的借书证,以批判的名义给我借出了好多世界名著。那些名著的书皮上都盖着“毒草”俩字,却在我枕边绽放成普罗米修斯盗取的火种。十几岁的我就那样囫囵吞枣地读了不知多少本,书名至今还能记得几个,内容却没记住多少,但是用阅读来打发空闲时间,却成为我的一种习惯。我六姨夫很欣赏我的阅读,在我16岁那年把他偷偷藏起的四大名著和很多科幻小说送给了我。如果说四大名著打开了我了解古代社会的通道,那么,那本儒勒•凡尔纳的科幻小说《神秘岛》,则向我敞开了一个神秘莫测的世界。我后来想方设法把他的科幻系列作品全部借来阅读,而那本《80天环游地球》,我几乎是趴在世界地图上追逐着菲利亚•福格的脚步读完的。心中那颗旅行的种子在阅读的浇灌下,开始萌发了,也就有了后来全国和全球70多个国家的旅行经历——原来所有地理意义上的远行,都始于某个字符在意识土壤投下的孢芽。</p> <p class="ql-block">老旧的《神秘岛》大概就长这个样子。</p> <p class="ql-block">这个也有点像那个年代的。</p> <p class="ql-block">在我读中学那几年,父亲利用多次去上海出差的机会,给我买齐了十几册的《10万个为什么》,培养了我对科学和探秘的浓厚兴趣。</p> <p class="ql-block">父亲当时从上海一本一本背回来的《10万个为什么》就是长得这个样子!这黄色的封皮,至今在我的脑海里都是那样金灿灿的。</p> <p class="ql-block">从阅读那些《为什么》和科幻小说开始,我的读书方向就开始偏向在探秘、科幻、破案、推理、侦探这一类的书籍方面。那些书中的一个个人物,陪我度过一个个睡前时光;那些天马行空的大胆想象,抽丝剥茧的缜密思索,潜移默化影响着我的处理问题能力;那些行云流水的叙述、栩栩如生的描写,对开拓我的写作思路大有裨益……</p><p class="ql-block">感谢阅读!它推开了我看世界的窗口,它延长了我看世界的眼光,它有助于我树立了正确的三观,它更丰富了我的精神世界!</p> <p class="ql-block">补充:</p><p class="ql-block">一、这篇文章刊登在2025年4月30日的深圳《宝安日报》上。</p><p class="ql-block">二、除了最后这个截图,前面的插图全部都是从百度网上AI搜索的,感谢有那么一个可以淘换旧书旧报纸的网页,所以能找到当年有些杂志的封面照片,但只有《10万个为什么》封面图片,跟我当年得到的那十几本是一模一样的。</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