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大地行⑥ 英雄蒙良崮(2025.4)

和平

<p class="ql-block">在俺年轻时,看过一部小说《红日》和根据此内容改编的电影,从那时起就一直想到山东孟良崮这个地方走访一次,但几十年总没机会,今年四月终于与朋友走到了这里,我们缅怀先烈,学习历史,由此让俺受益不浅,精神上得以胜华。</p><p class="ql-block">孟良崮位于山东省蒙阴县东南与沂南县西部交界之处,属蒙山山系,同名主峰海拔五百余米,系沂蒙山区“七十二崮”之一。传说这里因北宋抗辽名将孟良曾屯兵于此而得名,并于解放战爭时发生的孟良崮战役后闻名中外。</p> <p class="ql-block">这里也是世界地质公园。它是华北平原的生态绿心、山东半岛最大的绿肺、鲁中南地区生态屏障。森林资源较为丰富,并开发有国家级森林公园。</p> <p class="ql-block">孟良崮战役是解放战争时期华东野战军为粉碎国民党军对山东地区的重点进攻而发起的一场重要战役。 1947年5月13日至16日,华东野战军在孟良崮一带将整编第七十四师包围并全歼,击毙了该师师长张灵甫。‌这场战役不仅粉碎了蒋介石对山东的进攻计划,还扭转了整个华东地区的战局。‌</p> <p class="ql-block">孟良崮战役遗址由纪念馆、烈士陵园、战役遗址区、雕塑园四部分组成。纪念馆是2007年改造建设的,据介绍它总建筑面积近四千平方米,馆藏文物近七百件/套。纪念馆高度为19.47米,象征着孟良战役发生在1947年。整个外形是两个红色的三角形战旗,两个战旗形成孟良崮大崮顶山形。红色代表着红色革命、红色旅游。纪念馆前面的大台阶也是47个台阶,寓意也是象征着孟良崮战役发生在1947年。</p> <p class="ql-block">纪念馆前面是陈毅元帅、粟裕将军侍马而立的大型花岗石塑雕,雕像高七米多,红色花岗岩上镌刻着陈毅元帅的《孟良崮战役》长诗,两位将帅雕像栩栩如生,再现了当年作为孟良崮战役主要指挥者的光辉形象。</p> <p class="ql-block">纪念馆先后被命名为全国十大红色旅游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全国百家红色旅游经典景区,被国防大学、军事科学院等30多个单位选作传统教育和国防教育基地。</p> <p class="ql-block">走进纪念馆,仿佛穿越了时空,回到了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在这里,革命先烈的英勇事迹被生动地展现俺的眼前,看到的每一件展品都仿佛在诉说着一个动人的故事。每张图片,每个实物,不仅是对革命精神的传承,更是对英勇抗战精神的铭记。在这里,每位参观者均能深刻感受到那段波澜壮阔的岁月留下的力量与震撼。</p> <p class="ql-block">展馆前厅就可以看到了陈毅元帅和粟裕将军的雕像。他们目光坚定而深邃,仿佛在守望着这片土地上的和平与安宁。</p> <p class="ql-block">对孟良崮战役的评价。</p> <p class="ql-block">可以说,孟良崮战役的决策,是在陈毅同志领导下,粟裕同志谋划下,全体华野首长协商一致的结果。照片是粟裕将军在前线指挥的历史照片。</p> <p class="ql-block">展馆中有一群雕,描述的是当年陈毅司令员与一群战士在坦克上的情景,特别是陈司令员坐在坦克的正中央,显示出我军指战员必胜的决心与信心。</p> <p class="ql-block">参加孟良崮战役的各纵队的指挥员。</p> <p class="ql-block">一件件珍贵的历史文物,一幅幅记录峥嵘岁月的图片,一桩桩感人至深的往事,向参观者生动地表现了老一辈革命家为了新中国诞生而抛头颅、洒热血的政治情怀。照片是粟裕将军生前使用过的物品。</p> <p class="ql-block">在馆中看到这样一幅照片,说的是前国防部长迟浩田当年在仼时,曾到沂蒙山地区寻找当年喂过他乳汁的“红嫂”。由此俺想到了年轻时看过的电影《红嫂》片断,虽然迟部长没能找到当年喂过他乳汁的红嫂,但发现了更多发生过这样事的人。这说明在当年沂蒙地区像红嫂这样的壮举很多,象征着沂蒙精神永远融入了我们民族的血脉。看到这里,俺被沂蒙红嫂们的伟大事迹所感动。她们的壮举不仅激励了一代又一代人,而且成为了我们永远无法忘怀的记忆。血乳溶情,这不仅是一个画面,更是一种精神的传承。</p> <p class="ql-block">从纪念馆中的内容看,孟良崮战役是人民战争的光辉典范,生动诠释了军民水乳交融、生死与共的情怀。战役期间,近三十万解放军战士冲锋陷阵的背后,是九十多万余人的沂蒙支前民工。“最后一碗米送去做军粮,最后一尺布送去做军装,最后一件老棉袄盖在担架上,最后一个亲骨肉送去上战场”,这首民谣真切反映了人民支持是战争胜利之本。由此俺想起大舅写过的回忆录,当年大舅就是华野部队的支前队指导员,而且一直跟着三野打过长江后,落户到上海担仼了领导工作。</p> <p class="ql-block">整编七十四师被歼后,蒋介石在惊呼“这是我军剿匪以来,最可痛心、最可惋惜的一件事”的同时,立即下令暂停对山东解放区的进攻,并召集进攻山东和豫北解放区的主要将领到南京,检讨沂蒙山战事的经验教训,重新决定战略和战术。同时我解放军也由这次战役后改变了解放战争从守到攻的性质。</p> <p class="ql-block">参观完孟良崮战役纪念馆,让俺感到这里不仅是一座纪念过去的建筑,更是一座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桥梁。它告诉我们,和平来之不易,幸福生活需要珍惜。它提醒我们,不要忘记历史,不要忘记那些为新中国诞生付出生命的英雄们。</p> <p class="ql-block">随后我们来到了纪念馆后面是烈士墓地,墓地正中是粟裕将军骨灰安放处,其后是烈士英名塔,塔身镌刻着在孟良崮战役中牺牲的2800多名烈士的姓名,墓区内掩埋着2800多名烈士的遗骨。粟裕将军在晚年时,曾对工作人员说:“我死后,和战死的战友们长眠在一起。”他并对夫人口授了遗嘱,希望把骨灰撒在曾经频繁转战的江西、福建、浙江、安徽等八省市的土地上,与长眠在那里的战友们永远在一起。最后粟裕将军遗愿得以实现,其中一部分就安葬在孟良崮,与战友们长眠于此。这种思想既体现了对战争岁月的追忆,也寄托了对革命战友的深厚情感。</p> <p class="ql-block">照片就是烈士英名塔,塔身镌刻着在孟良崮战役中 牺牲的2800多名烈士的姓名。</p> <p class="ql-block">墓区内掩埋着2800多名烈士的遗骨。粟裕将军陵墓的两侧,是2000多座烈士墓,但这其中,有名有姓的,仅有一百多人……。</p> <p class="ql-block">在这里展示了几种旧式武器装备,其中这辆苏制T-34中型坦克,自重约三十多吨,据介绍此坦克参加过抗美援朝战争,1985年退役,在孟良崮战役胜利50周年时,由中国人民解放军所赠。</p> <p class="ql-block">在我们参观完孟良崮战役纪念馆后出来,看到了成群结队的中学生到这里参观学习,游览传承,因此可以说这里不仅是历史的见证,更是革命精神的传承地。它承载着那段艰苦卓绝的革命岁月,是后人缅怀先烈、传承革命精神的重要场所。每一个参观者都能在这里感受到那份沉甸甸的历史厚重感,以及对革命先烈的深深敬意。</p> <p class="ql-block">历史不会忘记!</p> <p class="ql-block">我们从纪念馆出来,开车去往孟良崮战场遗址,照片是通往崮顶的山门。门后方就是孟良崮的最高点,隐约能看见耸立的战役纪念碑。</p> <p class="ql-block">在山门旁边有一块巨大的石雕,上面讲述着孟良崮战役的过程和伟大的历史意义。</p> <p class="ql-block">在进入战役遗址景区前,首先可以看到的是绿草坪围绕着的圆形花池中的石碑,上面镌刻着毛泽东的题词“和平万岁”,顶端是一只用莱州白玉雕刻的跃跃欲飞的和平鸽。</p><p class="ql-block">孟良崮战役中成千上万的苍生在两军激战的三天三夜中饮弹流血长眠于此,今天我们在追忆和缅怀的同时更需要珍惜生命、珍爱和平。</p> <p class="ql-block">围绕“和平万岁”石碑是一个不大的广场,山壁上写有许多口号,其中“胜利从孟良崮开始”最引人注目。正前方有一个不大的展示旧式武器装备的地方,这些武器都是解放军赠送的。</p> <p class="ql-block">前国防部长,孟良崮战役的参战者迟浩田,曾以深情的诗句描绘孟良崮:“如烟似梦,我眼前又展开八百里沂蒙。八百里沂蒙八百里情,孟良崮啊,今日又见你面容…”这诗句不仅是对历史的缅怀,更是对那段峥嵘岁月的深情追忆。</p> <p class="ql-block">我们坐区间车来到半山腰处,从这里开始要途步登山了,入口处是一组雕塑,上书写着战役中解放军各纵队的名字,并在旁边摆放着被击毁的残破美式装备。</p> <p class="ql-block">离崮顶还有四百米处,可见这块天然巨石上刻有六个鲜红大字“惊天地,泣鬼神”。孟良崮山区易守难攻,这给华东野战军仰面进攻带来巨大困难,每攻克一个山头都要经过数次冲锋、反复争夺,战斗异常惨烈,尸体堆叠了一层又一层。华东野战军先后有2000多名指战员献出了宝贵生命,9000多人光荣负伤。</p> <p class="ql-block">离崮顶一百米处,我们看到了这块牌子,这就是国民党74师师长张灵甫被击毙的地方。由此让俺想到了电影《南征北战》中那句有意思的台词,张军长在被围困时喊出的“请你看在党国的份上,赶快伸出手来拉兄弟一把!”,这句话的角色原型就是张灵甫。这人号称百战不殆的常胜将军,可在孟良崮对上粟裕时却输得底朝天。</p> <p class="ql-block">当年的山洞由于年久风化已塌陷,巳看不出当年战斗的痕迹,但在此地仿佛能感受到当年那激战的氛围。在此俺想起曾看过的一篇文章,有人曾问张灵甫:“你认为当今军界谁能与你相比?”张灵甫斩钉截铁回答:“粟裕。”在孟良崮一战中,张灵甫与粟裕再度成为对手。他更没想到,此处竟然是他的葬身之地。据说在2007年,张灵甫遗孀和儿子来到孟良崮,在他葬身地,深情表示:“未能与将军共患难,感到无限的愧疚。”</p> <p class="ql-block">小视频见证了现实状况。</p> <p class="ql-block">在一种难以表白的沉重心情中来到孟良崮主峰,大崮顶上伫立着孟良崮战役纪念碑。碑高30米,由三块状如刺刀的灰色花岗岩组成,三片刺刀分别代表参战的华野第三野战军、地方部队和民兵武装,每两片刺刀之间构成120度夹角,从上下左右看,碑体皆为“山”字形。“孟良崮战役纪念碑”八个大字,是胡耀邦同志题写的,东面刻的是陈毅元帅写在孟良崮大捷前的一首词:“临沂,蒙阴,新泰,路转峰回石怪,一遍好风景,七十二崮堪爱、堪爱、堪爱,蒋军进攻必败”。西面是粟裕大将军的题词:“英雄孟良崮”。</p> <p class="ql-block">站在孟良崮的山顶,俯瞰着四周的美景,心中不禁涌起一股豪情。远处的山峦连绵起伏,近处的树木郁郁葱葱,构成了一幅美丽的画卷。</p> <p class="ql-block">从崮顶参观完后,我们决定步行下山,因为这样可以看到许多当年战斗的痕迹,但要走1.7公里多的山路,对俺这上年纪的老人是个挑战,但俺有一种冲动驱使要步行下去。</p><p class="ql-block">在途中我们看到了许多当年战斗遗迹,像照片中这些被弹击过的石头,虽经过近八十年的风吹雨打,今仍依稀可见。所以说孟良崮战役打得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般容易,甚至可以用惨烈来形容。据当地人说打完仗后三年,当地百姓都不敢上山。</p> <p class="ql-block">在途中还可以看到许多处群雕,能仿佛时光穿越,回到那个充满激情的时代。看到了解放军的将士们为了信念和自由,不惜牺牲生命,与敌人展开拼死的搏杀。时过多年,勇士的厮杀声、炮弹的轰炸声恍若还没有退去,在山谷中回荡。</p> <p class="ql-block">照片是一处保护完好的战地救护所,洞中一雕塑了展现了当年战斗的情景。</p> <p class="ql-block">这是半山腰中的一个雕塑,称为元帅壶。这把壶原本是陈毅元帅的,他在孟良崮战役时住在附近一个村子里,房东对他照顾有加。战役结束后,他把这把壶送给房东,以表达感谢。房东一直保存着这把壶,解放后房东将这把壶交给了蒙阴县文化馆,后来又转交给北京,由中国历史博物馆收藏‌。孟良崮景区特意制作了这把壶的雕塑,放置在景区内,取名为“元帅壶”。这个景点不仅是对历史的纪念,也是对军民鱼水情的赞美。</p> <p class="ql-block">在孟良崮上还随处可见这样的奇石景观,据资料介绍孟良崮主体由距今25亿年新太古代形成的二长花岗岩构成,可见流动构造及形态多样的揉皱。构造节理上形成了这样的“刀劈石”。</p> <p class="ql-block">这次孟良崮之游让俺收获颇丰。不仅了解了孟良崮战役的历史背景和英勇事迹,还感受到了沂蒙精神的伟大和深远影响。</p> <p class="ql-block">走下孟良崮,俺心情久久不能平静。那些英勇的战士们、那些为胜利而奋斗的人们、那些美丽的风景和故事,都深深地印在了俺的心中。这次旅行不仅让俺更加珍惜和平幸福的生活,也让俺活的更有了信念和追求。</p><p class="ql-block">假如你也想追寻历史的足迹、感受英雄的荣光、领略自然的美丽和人文的魅力,那么不妨来吧!这里是你学习和欣赏的好地方。</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