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树森《故乡》:工笔画中传统与当代的交融变奏

书画艺品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在当代工笔画领域,常树森2021年创作的《故乡》无疑是一部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作品。它巧妙地融合传统技法与现代审美,从艺术语言到文化内涵,都展现出独特的魅力与深度,为中国画的现代转型提供了典型范例。</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一、构图:时空交织的叙事诗篇</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故乡》的构图犹如一首精巧的叙事诗,构建起独特的时空维度。画面采用垂直分层,从近景地面静立的群马,到中景流动的河流与飞翔的天鹅,再到远景以书法呈现的远山,不仅营造出强烈的空间纵深感,更暗合中国传统山水画“三远法”的变体。这种布局,绝非简单的空间罗列,而是一种精心设计的时空叙事。</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书法长款化作远山的创意,堪称神来之笔。它将文字与图像、人文与自然完美融合,打破了传统绘画中物象与文字的界限。文字的加入,为画面增添了文化底蕴,使观者在欣赏图像之美的同时,能品味到文字背后的诗意,仿佛穿越时空,与古人对话。</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群马静立与天鹅南飞的动静对比,蕴含着深刻的寓意,或许隐喻着季节的轮回,象征着时间的流转。而河流蜿蜒的走向,如同一根无形的线,引导着观者的视线左右往复,形成视觉闭环。这一闭环不仅是画面形式上的巧妙设计,更暗示着游子对故乡永恒不变的眷恋,无论时间如何流逝,故乡始终是心灵的归宿。</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二、线条:哲学思想的灵动笔触</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线条,在《故乡》中不仅仅是描绘物象的工具,更是哲学思想的载体。常树森对“骨法用笔”进行了当代转化,通过细腻多变的线条传递“万物有灵”的自然观。马鬃以枯笔飞白表现其飘逸,仿佛能感受到风的吹拂;水纹用绵密的游丝描,展现水的轻柔灵动;鹅羽以高古游丝描,凸显其轻盈之态。每一种笔法都精准地捕捉到物象的神韵,赋予它们生命的气息。</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留白,这一传统工笔画的重要元素,在《故乡》中也有了现代性的运用。画面中天空与田野的大面积留白,并非空洞无物,而是通过淡彩渲染形成空气质感。这种处理方式既保留了传统工笔“计白当黑”的韵味,又巧妙融入西画的光影意识。留白之处,看似无形,实则有意,它为观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让人在虚实之间感受画面的意境之美。</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三、色彩:象征与情感的微妙融合</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色彩在《故乡》中构建了一个丰富的象征系统。浅黄褐色的群马,与土地的颜色呼应,淡绿的田野与之构成“土生木”的五行关系,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人与自然相互依存的观念。鸿白天鹅的羽色,源于传统水墨“墨分五色”的理念,在蓝天的映衬下,形成一种色彩的呼吸感,使画面更加生动和谐。</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整体采用降低饱和度的莫兰迪色调,是《故乡》色彩运用的一大特色。这种色调消解了传统工笔的艳丽倾向,赋予乡愁以含蓄的现代诗意。它不再是直白的情感宣泄,而是以一种柔和、内敛的方式触动观者的心弦,与当代人的集体乡愁心理产生强烈共鸣。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这种含蓄的色彩表达,更能引发人们对内心深处那份宁静与温暖的渴望。</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四、细节:文化密码的精巧呈现</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画中的群马与白天鹅,作为重要的细节元素,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马在中国文化中象征着“龙马精神”,寓意着积极向上、勇往直前,同时也是“马到成功”的美好祝福。而画中群马不套鞍辔、自由伫立,暗示着未被现代文明异化的原生态故乡,代表着一种自然、纯粹的生活状态。</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白天鹅的意象在《故乡》中也有独特的演绎。常树森借鉴宋代院体花鸟的写实技法,将传统“雁阵惊寒”的悲秋意象转化为有序飞翔的和谐图景。这种创造性转化,使白天鹅不再仅仅是悲伤的象征,而是成为一种积极、和谐的符号,体现了画家对传统符号的创新解读,赋予作品新的时代意义。</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五、工具材料:传统与现代的创新碰撞</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在工具材料的运用上,《故乡》同样展现出创新精神。若作品采用熟绢绘制,通过局部揉纸、洗染等技法,在严谨的工笔画面中制造出田野的粗糙质感,形成视觉与触感的有趣对比。这种对绢本的创新处理,打破了传统工笔细腻、平滑的固有印象,为画面增添了一份真实与质朴。</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矿物色的当代运用也是一大亮点。石青、石绿等传统矿物颜料与植物色透明叠染,既保持了工笔的厚重感,又通过薄涂呈现出空气透视效果。这种结合,使画面既有传统工笔画的色彩韵味,又具备现代绘画的空间感与层次感,展现了传统材料在当代语境下的无限可能。</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六、精神内核:当代性的深刻探寻</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故乡》超越了一般乡土题材的怀旧表达,深入挖掘精神内核的当代性。它以自然万物(马、白天鹅、田、河)平等共生的画面,构建起现代生态美学,提醒人们关注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通过超现实视角,将书法、山水、花鸟等传统画科解构重组,形成个人化的故乡记忆图谱,实现对记忆的重构,让观者在熟悉与陌生之间,重新审视故乡的意义。</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此外,作品低对比度的色彩与有序构图,为身处都市喧嚣的观众提供了一个心理疗愈空间。在这个充满压力与焦虑的时代,《故乡》以其宁静、和谐的画面,抚慰着人们疲惫的心灵,成为一种治愈美学的表达。</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常树森通过《故乡》实现了工笔画从“技”到“道”的升华。他将个人乡愁转化为对人类共同精神原乡的追寻,这种既有传统根脉又具当代意识的创作路径,为中国画的现代转型指明了方向。《故乡》不仅是一幅画,更是一部关于传统与现代、人与自然、心灵与归宿的深刻哲学思考。</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郝 乐 2025.5</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常树森#艺术#中国画#新乡土主义工笔画#艺术分享#画家#文化#书画收藏</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