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帛书老子德道经,又称《德道经》,是1973年在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老子》帛书版本。与传世的《道德经》不同,帛书本的顺序是“德经”在前,“道经”在后,因此被称为《德道经》。尽管其内容与通行本基本相同,但在文字、章节次序、句序等方面存在诸多不一致,为研究老子思想提供了更接近原貌的资料。</p><p class="ql-block">主要内容包括两部分:《德篇》和《道篇》。《德篇》强调了德的层次和道德的演变过程,从“上德”到“下礼”,揭示了社会道德逐渐形式化、虚伪化的过程。老子认为,真正的德是不刻意彰显德性,而是自然无为的真实流露。而越是强调仁义礼法等外在规则,越是说明人背离了纯粹的道。</p><p class="ql-block">帛书老子德道经体现了老子的哲学思想,强调“无为而治”,认为道生万物而不主宰,贵以贱为根,高以下为基。老子主张摒弃虚华,回归本真,守住道与德的根基。这种思想不仅对古代哲学有重要影响,也对现代社会的道德建设和文化传承有着深远的意义。</p><p class="ql-block">今起用简隶书的形式,分期逐一呈现,请美友们赐教!🙏</p> <p class="ql-block">帛书老子《徳道经.徳经》(甲本)第二章:</p><p class="ql-block">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浴得一以盈,侯王得一而以为正。亓至之也,胃天毋已清将恐莲。胃地毋已宁将恐发。胃神毋已灵将恐歇。胃浴毋已盈将恐渴。胃侯王毋已贵以高将恐欮。故必贵而以贱为本,必高矣而以下为基。夫是以侯王自胃孤寡不崇,此亓贱之本与,非也?故致数与无与。是故不欲禄禄若玉,硌硌若石。</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