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在当代中国画坛,常树森以新乡土主义工笔画的开拓者姿态,构建起独树一帜的艺术美学体系。这位从东北黑土地走出的艺术家,将工笔技法的千年积淀与现代艺术理念熔铸一炉,在传统与创新的碰撞中,以画笔为犁铧,深耕乡土文化的精神沃土,用线条与色彩编织出对土地、生命的深沉眷恋。</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一、扎根乡土:艺术创作的精神原乡</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1954年生于沈阳的常树森,自幼浸润在河北泊头的血脉传承与东北黑土地的文化滋养中。鲁迅美术学院的系统训练为其奠定扎实的绘画功底,而在沈阳故宫博物院、张氏帅府博物馆的工作经历,则让他得以近距离触摸历史文脉,汲取传统艺术的精髓。这种独特的成长轨迹,使其艺术创作既深植传统根基,又兼具开阔的文化视野。</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对常树森而言,乡土不仅是地理概念,更是情感的寄托与创作的源泉。他笔下的牛、马、牦牛等动物,绝非简单的自然摹写,而是承载着特定地域文化与民族精神的象征符号。在他看来,动物是乡土世界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与土地、与人的命运紧密相连。通过描绘这些动物,常树森试图展现乡土社会的生活图景,唤醒人们对传统农耕文明的记忆与敬意。</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在艺术表现上,常树森致力于打破传统工笔画的程式化藩篱。他摒弃了传统工笔画中过于工整、刻板的表现方式,更加注重对生命本质的刻画与情感的表达。他认为,工笔画不应仅仅追求技法的精湛,更应赋予作品思想内涵与人文关怀。因此,他在创作中融入了对生活的观察与感悟,将乡土世界的质朴与温情转化为艺术语言,使作品具有强烈的感染力。</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二、融合创新:艺术语言的现代转换</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常树森的艺术特色集中体现在线条、设色与技法融合三个方面,这些特色不仅展现了他高超的艺术造诣,更体现了他对工笔画创新发展的深刻思考。</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线条是工笔画的灵魂,常树森对线条的运用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他画牛毛时,线条根根分明,细如发丝却劲挺有力。每一根线条的走向、疏密、轻重都经过精心设计,既符合牛的生理结构,又充满韵律感。这种对线条的精准把控,使他笔下的动物栩栩如生,仿佛具有生命的温度。例如在《北方的牛》中,牛群的线条流畅而富有张力,展现出牛的健壮体魄与坚韧性格,同时也暗含着闯关东先民的精神气质。</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在设色上,常树森追求“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境界。他以淡墨打底,再施以赭石、藤黄等色彩,层层渲染,使画面呈现出自然和谐的色彩效果。他的作品中,动物的毛色富有质感,背景设色淡雅清新,与主体相得益彰。这种设色方式既保留了传统工笔画的典雅韵味,又赋予作品现代审美意趣。如《惊春》一作,明快的色调渲染出春景的生机勃勃,与灵动的线条相结合,将春日的盎然意趣展现得淋漓尽致。</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常树森最具突破性的成就在于他对东西方艺术的融合创新。他将西方动物解剖学研究成果与传统骨法用笔相结合,创造出兼具科学性与艺术性的表现范式。通过对动物骨骼、肌肉结构的深入研究,他能够更加准确地把握动物的形态特征,使作品中的动物造型更加真实可信。同时,他借鉴印象派对光影的处理方式,在工笔画中引入光影变化,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新工笔”语法体系。这种创新使他的作品在保持工笔画细腻精致特点的同时,又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和现代感。例如在《高原的云》中,晨雾中的牦牛队列被提炼成青铜浮雕般的剪影,光影的运用使画面具有立体感和层次感,展现出高原的雄浑与神秘。</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三、经典之作:艺术成就的具象呈现</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常树森的代表作品是其艺术追求与创新实践的集中体现,每一幅作品都凝聚着他对艺术的执着探索与对乡土的深厚情感。</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北方的牛》无疑是常树森的代表作之一。在这幅作品中,牛群宛如黑土地上的象形文字,隆起的肩峰好似长白山的微型雕塑,踏雪的前蹄在宣纸上铭刻着闯关东的宏大史诗。作品通过对牛群形态、动态的细致描绘,展现了北方人民坚韧不拔的精神品质,以及人与土地、与动物之间的紧密联系。该作品荣获第八届全国美展优秀作品,不仅是对其艺术水平的高度认可,也标志着他在中国画坛的重要地位得以确立。</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惊春》以灵动的线条勾勒动物鲜活形态,明快色调渲染春景,光影虚实相生,将春日生机与动物神韵融于一画。作品入选第七届全国美展并编入《百年中国画集》,这一成就充分证明了其艺术价值与历史意义。在这幅作品中,常树森巧妙地运用工笔技法,将春天的气息与动物的灵动表现得淋漓尽致,展现了他对自然与生命的敏锐观察力和表现力。</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高原的云》则展现了常树森对不同地域文化的深刻理解与独特诠释。晨雾中的牦牛队列被提炼成青铜浮雕般的剪影,领队者如威风凛凛的将军横刀立马,幼崽们依偎在一起,仿若流动的摇篮曲,断后者警惕的姿态则凝固成历史的珍贵书签。作品通过对光影、造型的巧妙处理,营造出神秘而庄严的氛围,展现了高原牦牛的独特魅力和藏地文化的深厚底蕴。该作品入选第九届全国美展,进一步巩固了常树森在中国画坛的地位。</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金秋香巴拉》与《爱在黑土地》同样是常树森的精品力作。《金秋香巴拉》中,牦牛的鬃毛由七层墨色堆叠而成,牦牛眼眸中,眼睑下的三角光斑仿若雪域折射的日光,虹膜上的星点反光又似玛尼堆的灵石闪烁,细腻的笔触与丰富的色彩展现出藏地牦牛的独特神韵。《爱在黑土地》则借刚柔线条塑造动物质朴姿态,以深沉主色调呼应土地厚重,借动物互动传递真挚情感,满溢黑土温情,南飞的鸿雁、盛开的向日葵、红彤彤的高粱,体现了他对家乡土地的深厚眷恋。</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四、《故乡》:乡土情怀的诗意表达</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在常树森的众多作品中,《故乡》是新乡土主义工笔画的代表作品,以独特的艺术语言展现了故乡的风貌与情感。画面采用全景式构图,将故乡的群马、白天鹅、田野、河流等元素一一铺陈开来,犹如展开一幅宏大的故乡画卷,观者能感受到故乡的广阔与丰富。同时,通过动态与静态元素的搭配,使画面更具活力。画面前景是一群站立的群马,中景是蜿蜒流淌的河流,上方是一群飞翔的天鹅,最上方从右到左的书法长款似为远山,静立的马群与流淌的河水让画面在宁静中透出动感。</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在线条运用上,常树森以细腻而流畅的笔触,对画面中的各种元素进行精准勾勒。在描绘群马、天鹅的轮廓及形态时,线条的粗细、疏密变化,展现出物体的质感和立体感。而在表现田野的纹理、水流的波纹时,线条的起伏、转折犹如音乐的旋律,富有韵律和节奏感,让画面更具艺术感染力。</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色彩搭配上,《故乡》以清新自然为主调,群马的浅黄褐色、淡绿的田野、浅蓝的河流,给人一种宁静、祥和的视觉感受。在细节处理上,常树森对群马、天鹅的表情、动作等进行了精心刻画,群马神态自然,天鹅姿态灵动,充满生活气息。同时,对景物的描绘也十分到位,如田野上的耕地、蜿蜒的河流等,都描绘得细致入微,让画面更加真实可信,仿佛将观者带入了那个真实的故乡场景之中。</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五、流派定位:新乡土主义工笔画的典范</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常树森的艺术创作在新乡土主义工笔画流派中具有独特而重要的地位。新乡土主义工笔画是在当代社会文化语境下兴起的艺术流派,它既继承了传统工笔画的技法与审美理念,又融入了现代艺术观念和表现手法,旨在通过描绘乡土题材,展现当代社会的文化变迁与人们的精神诉求。</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与其他新乡土主义工笔画家相比,常树森更加注重对动物形象的刻画,通过动物来展现乡土世界的生命活力与精神内涵。他的作品不仅具有艺术价值,还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和历史价值,为新乡土主义工笔画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常树森连续入选文化部、中国美协举办的六届、七届、八届、九届全国美展及其他相关展览十四次,出版的《常树森工笔动物作品精选》《常树森工笔作品精选》《名家绘画手稿》等多种画集,成为艺术爱好者和学习者的重要参考资料。其作品被编入中国各大艺术院校教材,数百幅作品被国内外博物馆、收藏家收购、收藏,进一步扩大了他的艺术影响力,也为新乡土主义工笔画的传播与推广发挥了积极作用。</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六、结语:艺术之路的传承与开拓</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常树森以其独特的艺术追求、创新的艺术语言和丰硕的艺术成果,成为当代中国实力派画家、工笔动物画领军人物和新乡土主义工笔画的典型代表。他的艺术创作不仅展现了工笔画的无限可能,也为中国画的创新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在传统与现代的交汇点上,常树森始终坚守着对艺术的热爱与执着,不断探索,勇于突破。他的艺术实践告诉我们,只有扎根传统、立足现实、勇于创新,才能创作出具有时代精神和艺术价值的作品。</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展望未来,常树森的艺术之路仍在继续。他将带着对乡土的深情与对艺术的追求,在新乡土主义工笔画领域不断深耕,为中国画坛带来更多精彩的作品。他的艺术成就也将激励更多的艺术家投身于中国画的创新与发展,共同推动中国传统绘画艺术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郝 乐 2025.5</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常树森#艺术#中国画#新乡土主义工笔画#艺术分享#画家#文化#书画收藏</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