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水乡古镇南浔(上)

泰安48

<p class="ql-block">江浙一带有许多水乡古镇,早在二十多年前,于工作之余,曾应邀游览了江苏的周庄。陈逸飞以周庄双桥为蓝本创作的油画《故乡的回忆》,1984年在美国展出时引发轰动,自此,周庄声名远扬,吸引吴冠中、三毛、余秋雨等诸多文化名人慕名而来。后来我又游览过江苏当时几乎与周庄齐名的同里。</p> <p class="ql-block">陈逸飞《故乡的回忆》(来自网络的图片)。</p> <p class="ql-block">二十多年前游周庄,已是游人如织。</p> <p class="ql-block">近年,越来越多的江浙水乡,小桥流水,名人故里,成为旅游热点。最近央视播放了介绍南浔古镇的节目,有人说:“游遍江南九十九,不如南浔走一走”,南浔在江浙交界的湖州,离宁波不远,于是我们也从宁波前往南浔走一走。</p> <p class="ql-block">我们从南浔西门进入,走过小桥,向西不远就是小莲庄。正赶上有幼儿园的小朋友和中学生也来此游园,小镇里很热闹。</p> <p class="ql-block">南浔古镇景区西门。</p> <p class="ql-block">幼儿园小朋友走进小莲庄。</p> <p class="ql-block">小莲庄是晚清南浔俗称“四象”之首的光禄大夫刘镛所筑的私家花园。南浔古镇有“四象八牛七十二家黄金狗”的说法,意思是这里有四个家族拥有千万白银资产,八个家族拥有500万白银资产,还有七十二个家族拥有100万白银资产。</p><p class="ql-block">小莲庄始建于清光绪十一年(1885年),占地27亩,因慕元末湖州籍大书画家赵孟頫所建莲花庄之名,故称小莲庄。</p> <p class="ql-block">小莲庄莲花池。</p> <p class="ql-block">小莲庄老拱门。</p> <p class="ql-block">刘墉第四子刘湖涵教育基金会史料馆。</p> <p class="ql-block">刘胡涵教育基金会是由其子刘承恒创建的。</p> <p class="ql-block">全国八届政协副主席、致公党主席董寅初与刘承桓亲切交谈。</p> <p class="ql-block">小莲庄东南园中园“内园”。</p> <p class="ql-block">孩子们进内园游览拍照。</p> <p class="ql-block">曲径回廊。</p> <p class="ql-block">刘氏家庙。</p> <p class="ql-block">刘氏家庙前,光绪、宣统两代皇帝御赐的“乐善好施”和“钦旌节孝”两座牌坊。</p> <p class="ql-block">设在小莲庄的叔频奖学金展览馆。奖学金是顾乾麟创建的,他的夫人刘世明是南浔刘家的后代。顾乾麟是南浔“四象”之一顾家的成员,而刘家则是“四象”之首。顾家与刘家在南浔历史上均以财富和影响力著称,彼此之间通过联姻和合作形成了深厚的关系。顾乾麟在家族事业中继承了父亲“得诸社会、还诸社会”的家训,创办了“叔苹奖学金”,而这一奖学金的成就展览馆就设在刘家的小莲庄内,进一步体现了两家的紧密关系。据介绍钱其琛就曾获得该奖学金的资助。</p> <p class="ql-block">小莲庄西有嘉业藏书楼,藏书楼创始人刘墉孙刘承幹是个酷爱藏书的世家子弟,辛亥革命前后,刘氏趁大批古籍流散之机大量购书,自称历时二十年,费银三十万,得书六十万卷。嘉业藏书楼始建于1920年,购地二十亩,斥金十二万,1924年落成,其名源自清帝溥仪所赠刘氏“钦若嘉业”九龙金匾。</p><p class="ql-block">藏书楼以收藏古籍闻名,是中国近代著名的私家藏书楼之一。在藏书楼全盛时期的1925年至1932年间,藏有宋元刊本一百五十五种,地方志书一千余种,及不少明刊本、明抄本及稿本,大量的是清人文集和各种史集。藏书楼不仅以收藏古籍闻名,而且以雕版印书蜚声海内。刻印书中,有不少是清政府禁书,刊刻甚精,经清末著名学者缪荃孙等专家校勘。鲁迅先生对刘氏刻书曾给于肯定的评价。</p><p class="ql-block">藏书楼四周清水环绕,庭院林木森森,假山、石笋、亭台、小桥点缀在荷花池周围,园林、书楼浑然一体,结构精巧,寓书楼于幽雅园景之中。</p><p class="ql-block">整座书楼是"口"字形回廊式两层中西合璧建筑,所有木窗都镂空雕刻着篆字“嘉业堂藏书楼”字样,中有一方形天井,光线充足,空气流通,又便于安全保护。书楼上下共有库室五十二间。楼下辟有"诗萃室"、"宋四史斋"、"嘉业厅"。楼上辟有"希古楼"、"求恕斋"、"黎光阁",藏书楼布局合理,便于古籍收藏和阅览。</p><p class="ql-block">1933年以后,刘氏家道中落,部分古籍散失。到1951年浙江图书馆接管时藏书只有十一万册左右。宋元刊本荡然无存,明刊本只剩几种,藏书残缺严重。1949年南浔解放前夕,我党派部队保护藏书楼。1951年11月,楼主刘承幹先生将书楼及庭园全部捐献给浙江图书馆。从此,藏书楼成为浙江图书馆一个组成部分。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浙江省领导对藏书楼十分重视,拨出大量款项整修书楼和庭园,现藏书楼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嘉业藏书楼。</p> <p class="ql-block">嘉业藏书楼内方形天井。</p> <p class="ql-block">“钦若嘉业”九龙金匾。</p> <p class="ql-block">嘉业厅。</p> <p class="ql-block">诗萃室。</p> <p class="ql-block">宋四史斋,宋刻本四史为镇库之宝。</p> <p class="ql-block">书楼边的文创店“嘉业书房”。</p> <p class="ql-block">嘉业藏书楼前的园林。</p> <p class="ql-block">从小莲庄出来,我们到码头乘摇橹船前往景区北的张静江故居。</p> <p class="ql-block">小莲庄码头。</p> <p class="ql-block">上了摇橹船。</p> <p class="ql-block">船随着撸的摇动在水中轻轻晃动前行,坐在船上慢慢观赏着两岸的风景,悠然自得。</p> <p class="ql-block">坐船头。</p> <p class="ql-block">小船通过一座座小桥,回想着在江南水镇游览的往事。</p> <p class="ql-block">过了一桥又一桥。</p> <p class="ql-block">这是南浔第一桥通津桥。</p> <p class="ql-block">这座桥排第二。</p> <p class="ql-block">欣赏两岸风光。</p> <p class="ql-block">南浔难寻,坐在小河边很惬意。</p> <p class="ql-block">结婚用的婚嫁彩船,现在还在使用。</p> <p class="ql-block">南浔水乡古镇两岸民居。</p> <p class="ql-block">窗口的葫芦。</p> <p class="ql-block">绘画写生。</p> <p class="ql-block">过河廊桥。</p> <p class="ql-block">来到张静江故居码头。</p> <p class="ql-block">码头边的央视网红翻饼哥。</p> <p class="ql-block">翻饼哥特意给我们展示一下翻饼手艺。</p> <p class="ql-block">张静江故居,又名尊德堂,为张静江祖父张颂贤所建,故居保持清代传统三进五间式古建筑风格,一进有一厅五室,每进之间各有天井,每进一堂便递高一级。每进连有防火用的直式火巷。</p> <p class="ql-block">张静江家族是南浔巨富"四象"之一,先祖张颂贤以丝盐业起家,至清咸丰初年已拥有雄资,光绪中期更是称雄一方。到其儿孙一代,张家发生了戏剧性的变化,张静江、张弁群等人积极追随孙中山,倾其家产资助反清革命,堪称近代较早接受西方文明的名门望族。</p><p class="ql-block">张静江是民国史上颇有地位和影响的国民党元老,也是一位致力于经济建设的开拓和实践者。虽然在重大的政治抉择上存在着缺陷和局限,但他一生充满传奇色彩。</p><p class="ql-block">孙中山称他为"革命圣人"、"中华第一奇人"。</p><p class="ql-block">蒋介石称他为"导师"和"恩人"。</p><p class="ql-block">毛泽东说他帮助蒋介石搞"清党",但有经济眼光,经济头脑活络。</p> <p class="ql-block">1905年冬,亲赴国外筹集革命经费的孙中山先生与张静江巧遇于赴法海轮上,结下不解之缘。当时,张静江是清廷驻法国公使孙宝琦的商务随员,孙中山存有戒心,有意回避他。张静江在甲板上主动和孙中山搭讪:“你不要瞒我,我知道你是孙文,你不要以为我是反对你的,我却是最赞成你的人!”谈话之后,双方有了了解,最后张静江与孙中山约定,将来如果革命起事需要钱的话,可拍电报给他,并约定暗号,如拍“ A ”字即是一万元;如拍“ B ”字即两万元;“ C ”字则三万元,以此类推即是。孙中山先生将他的地址记在了小本子上,当时并未很在意。</p><p class="ql-block">1907年孙中山先生前往河内,计划再次发动起义时,经费没有保障,他忽然想起了张静江,对胡汉民说:“我上次在船上碰到一个怪人,脚微跷,说要帮助革命,约定三个字,第一字即一万元,第二字为两万元,我怕此人是清廷的侦探。”胡汉民听了则说:“反正横竖不亏本,拍个电报试试又有何妨?”于是按张留下的地址拍一个字的电报,不多时果真一万元汇到了。过了一些时日,又拍出第二字、第三字,钱均如数收到。不仅如此,1911年3月广州黄花岗武装起义,还有革命党人彭家珍炸杀清廷大官僚良弼,以及蓝天蔚在关东起义等行动,均得到了张静江财力上的资助。只要孙中山有电报来,他从不回绝。</p> <p class="ql-block">中华民国成立后,由于严峻的财政经济形势,使中华民国临时政府举步维艰,难以维持,此时张静江等人带头以商人名义捐赠巨款,使孙中山领导的临时政府财政紧张的局面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此举令孙中山大为感动。孙在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后曾经将浙江南浔镇宣布为“南浔市”,可见南浔对孙中山的影响之大。为了反对袁世凯复辟帝制,民国三年(1914年)7月8日,孙中山在日本筹建中华革命党,并任命张静江为财政部长,为此孙中山曾言:“张原属富豪出身,党内财务,唯张所为”。</p><p class="ql-block">1920年2月4日,张静江又遵照孙中山之命到上海创办证券交易所,继续为革命筹措经费,这样使孙中山的革命事业一步步地渡过难关。由于张静江对革命的巨大贡献,1924年1月在国民党“一大”上当选为中央执行委员,之后在大革命时期,张静江在中国政治舞台上非常活跃,成为显赫一时的国民党著名人物。1923年,张静江因病在南浔家中休养,孙中山闻讯,特荐留德名医李其芳为其做电疗。他在推荐李其芳医生的信上,曾劝说张静江休养身体好转之后继续为国尽力,为党做事,并说治好张的病“不止是你一人之幸,实为国民党之大幸”,并亲书“满堂花醉三千客,一剑霜寒四十州”的一副对联让人送到浙江南浔张静江府上,张在孙中山心目中的地位由此可见一斑。</p><p class="ql-block">由于张静江为革命立下了汗马功劳,尤其是从经济上的无偿捐助,孙中山称张静江为“革命圣人”,并手书“丹心侠骨”四字相赠。“革命圣人”的雅号由此而来。</p><p class="ql-block">1924年底,孙中山应冯玉祥邀请,离穗北上会谈南北统一,不期重病住院,张静江抱病赴京到协和医院探望孙中山。看到张静江拄着拐杖吃力的样子,孙中山不禁潸然泪下:“你病成这个样子,为何还专程来看我?”张静江双手握孙中山的手,哽咽着说不出话。</p><p class="ql-block">此后,张静江一直守护在孙中山身边,每日详细地记录病情的变化情况,天天企盼出现奇迹。1925年3月11日,孙中山预感到自己将走到生命的尽头,便在事先准备好的两份遗嘱上签字。按照孙中山的意愿,张静江首先签字,依次是吴稚晖、汪精卫、宋子文、孔祥熙、何香凝等12人签名作证。1925年3月12日9时30分,孙中山与世长辞,张静江悲恸欲绝。1925年4月2日,孙中山灵柩由中央公园移至西山碧云寺安放。石龛内悬挂着一直鲜为人知的由张静江书写的长联:“功高华盛顿,德盖中华间,行易知难,并有名言传海内;骨瘗紫金山,灵栖碧云寺,地维天柱,永留浩气在人间。”(摘自百度百科张静江词条)</p> <p class="ql-block">孙中山为张静江题写“丹心侠骨”。</p> <p class="ql-block">大厅挂着张謇题的匾额“尊德堂”,孙中山赠送的对联“满堂花醉三千客,一剑霜寒四十州”。抱柱对联“世上几百年旧家无非积德,天下第一件好事还是读书”为翁同龢所写。</p> <p class="ql-block">民国时期与张静江交往的人物蒋介石、冯玉祥、唐生智等赠予其的照片。</p> <p class="ql-block">张静江当选国民党一大执委。</p> <p class="ql-block">1922年夏天,当陈炯明炮轰总统府、孙中山处于危难之中时,张静江让蒋介石到广州中山舰上侍奉孙中山40余日,从而取得孙中山的信任。之后蒋介石撰写《孙大总统广州蒙难记》一书,该书由孙中山题名、张静江作序并资助出版,这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蒋介石在国民党内的声望。</p> <p class="ql-block">张静江向孙中山力荐蒋介石担任黄埔军校校长。</p> <p class="ql-block">孙中山在北京逝世后,在张静江的帮助下,蒋介石逐步巩固了自己在国民党中的地位。为使蒋介石将来能够牢牢地控制住军权,张静江以国民党元老的身份提名蒋介石为国民革命军总司令,领导北伐事宜。</p><p class="ql-block">1926年5月,蒋介石为在北伐期间使国民党的大权不至于旁落他人之手,便在国民党二届二中全会上极力推举张静江为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常务委员会主席。两个月后,张静江为树立蒋介石在国民党中的威望,力辞此职,提名由蒋担任。两人你来我往,通过张静江的步步扶持,蒋介石便逐渐登上了国民党的权力顶峰。张静江还促成了蒋介石和宋家的联姻。蒋介石对张静江的帮助十分感激,曾言自遇张静江之后,犹如枯木逢春,对自己的栽培之情,犹如草木仰之泰山一般。由此可以看出,蒋介石在政治上的崛起很大程度得益于张静江的大力支持,他将张静江称为革命“导师”。</p> <p class="ql-block">1927年3月,张静江到上海后,与吴稚晖等人非法召开中央监察委员会会议,提出“对共党弹劾案”。后任浙江省政府主席,“四一二”反革命政变时主持浙政,负责“清党”工作。</p><p class="ql-block">张静江始终遵循孙中山先生“实业救国”的遗训,曾任国民政府建设委员会委员长,以极大的热情和精力投入到国家的建设事业中,与攫取政权后的蒋介石在国家如何发展上存在分歧,且矛盾日深,受到蒋介石的排挤逐渐淡出政坛。</p><p class="ql-block">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后,<span style="font-size:18px;">张静江便由港赴欧,最终赴美,寓居纽约。张静江的后半生,一直在吃斋念佛中打发时日,于1950年9月3日病逝于纽约。</span></p> <p class="ql-block">原来只知道张静江扶持蒋介石上位,帮助蒋介石“清党”,是个帮会老大式的人物,没想到还有这么多故事。故居中展出了张静江生平的家谱、家族发展史和张静江一生的大事记略,以及各种照片、书札、任命状等珍贵文物。让我更多地了解了张静江其人和民国那段历史。</p> <p class="ql-block">南浔将张静江故居几经修缮并开放,构成一道民国旅游文化的风景线,这不啻是对这位先人及其家族的展示或剖白。</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