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一假期收官之作:《借眼》(微型小说)

独化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借眼(微型小说)</b></p><p class="ql-block"><b>独化</b></p><p class="ql-block">我在日常生活中有两种朋友,一种我称之为“诗歌兄弟”,一种我呼其为“泉友”。</p><p class="ql-block">小师弟,大师兄都属于我的泉友。</p><p class="ql-block">大师兄说他第一次收货买货在八十年代。一天,傍晚时分,当时正上高二的他在放学回家路上,被坐在硷畔的一个中年妇女喊住了,“小伙子,要这两张钱吗?”大师兄接过一看,两张三块钱的人民币。大师兄找遍全身,找到了五块四角三分钱,于是,成交!当时,大师兄家开了一家餐馆,身上有零花钱。大师兄说他收那两张三元钱,主要是从来没有见过面额三元的人民币。后来,有人听说了,上门来收走了其中一张,出价一千五百元人民币。大师兄留下了另一张。“1953年三元纸币,简称苏三元、井冈山绿三元,属于我国第二套人民币。1964年5月15日停止收兑和流通,并进行回收,目前存世量极少。目前回收价格为5000—15000元上下。”大师兄解释道。</p><p class="ql-block">大师兄收到的第二枚货币是一枚三孔布。来人开门见山,“听说你家有人收麻钱纸币,我这有一个老币子,要不?”大师兄接过一看,心怦怦乱跳,三孔布!战国时期赵国或中山国的货币。钱币界公认的名珍之一。九百元人民币拿下,几乎花费家里饭馆一个多月的营销额。数日后,大师兄风尘仆仆赶往省会城市,寻人去看自己的三孔布。终于,在一个大学里找到了一个教历史的老教授,一个老乡。当大师兄小心翼翼打开里三层外三层包裹的三孔布时,老教授一眼辨真假:假的!大师兄心有不甘,“何以见得?”“三孔布没有黄铜的。”</p><p class="ql-block">大师兄怏怏不乐回来了。二三十年之后,大师兄才明白老教授的话是正确的。根据权威资料,‌战国三孔布真品为青铜材质,不含黄铜‌。黄铜在明代中后期才出现于钱币铸造中,若发现黄铜质地的三孔布,可判定为仿品。</p><p class="ql-block">大师兄终生不忘铭记于心的是临走前老教授的几句临别赠言:“小同乡,偶然打眼正常,用不着垂头丧气。回去了,多读两种书,一种是关于人的;一种是关于钱的。钱币不通晓不行,人情不练达更不行。要借眼!”</p><p class="ql-block">工作之余,大师兄开始夜以继日废寝忘食蚕食这两种书籍。钱币方面:方媛编著黄山书社出版的《古钱币:铜绿银辉话沧桑》、阎福善著中华书局出版社出版的《北宋铜钱》、龚士元刘国梁主编武汉出版社出版的《清钱版别图鉴》‌,以及日本人今井贞吉的《古泉大全》‌和署名平尾赞平的《昭和泉谱》‌,……另一方面大师兄开始广泛阅读先秦时期的“孔孟老庄墨荀韩商”以及五四时期“郭鲁茅巴老曹”等人著作。</p><p class="ql-block">闭观数年之后的大师兄一天偶然在一个熟人处见到两张连号红一元的盒子币,1980年版的“天蓝冠”1元纸币两张,大师兄询价之后,觉得可以接受,于是付款。付款之后,大师兄猛然发现该盒子有问题,动过手脚!再细看,币子也有问题!遂要求退款。但是,卖家却提出只退70%。前后不到十分钟,损失3000多。大师兄淡然一笑,转身离去。这就是一个局,不知已经骗了多少人!</p><p class="ql-block">大师兄将自己三十年的收藏办了一个民俗博物馆。“这就是大山深处借给当地收藏爱好者的一只眼睛”,大师兄解释说。</p><p class="ql-block">大师兄在抖音平台直播间的名字就叫“大师兄”,也带贷,也卖货,也收货,也鉴宝。“这就是借给天下所有收藏小白们的另一只眼。”大师兄又解释。</p><p class="ql-block">借此文感谢天下所有借我眼的人和事,谢谢你们替那个叫独化的人掌了一次又一次的眼。也衷心祝愿天下所有收藏爱好者们都懂得知道并且明白借眼的道理。</p><p class="ql-block">2025.5.5深夜</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