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路向南5:蟳埔簪花

飞越朝阳

走在泉州西街上,会看见有不少头戴簪花的女孩。 这些女孩身穿汉服或旗袍,成为西街上一道亮丽的风景。 簪花,其实是中国古代佩戴头饰的一种,俗称“簪花围”,是闽南地区特有的女性头饰文化,源自泉州蟳埔 。 西街上就有一家“泉州蟳埔女簪花体验馆”,店家的口号是:“总要来趟泉州,做一回蟳埔女吧!” 于是,寻迹来到蟳埔民俗文化村。 2005年,蟳埔女服饰被列为福建省首批重点非物质文化遗产;2007年,蟳埔成为闽南生态保护区的一部分;2008年,《蟳埔女生活习俗》进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千年浔埔村,蚵壳当墙、鲜花做帽。蚵壳厝的墙体由层层叠叠的蚝壳紧密排列构成,仿佛鱼鳞一般整齐有序,历经数百年风雨依然坚固耐用‌。<br> 蟳埔人家的生活情调。在福建方言中,“厝”是表示房屋,现在也使用“雅舍”。 浔埔村的房屋构造与闽南建筑一样,沿袭了中原古民居的风格特征,是四合院布局和轴线对称的建筑格局,屋顶斜面呈凹曲线,两端为燕尾脊。 簪花女在浔埔村到处可见。浔埔村的“泉州绿豆糕”作坊,还设置了“簪花女模型人”做广告。 早上,簪花体验馆开门营业。 店铺里高悬簪花女的巨幅照片,供游客选择。 浔埔村靠海,养殖业发达,浔埔村的妇女每天与海蛎打交道,挖出来的生蚝肉可以做蚵仔煎、海蛎饼、蚝干粥,海蚵壳可以建造蚵壳厝。 浔埔村有妈祖宫,也叫顺济宫,是浔埔村的一大看点,这里香火旺盛,是当地居民祈求平安和幸福的重要场所。 妈祖庙同时也是蟳埔文化馆,介绍妈祖信俗,展示蟳埔女养殖海蛎和捕捞海蛎的形象。 介绍蟳埔女的簪花围和蟳埔女生活习俗。蟳埔女,以头上戴着鲜花做的漂亮“簪花围”而著称,和惠安女、湄州女并称“福建三大渔女”。 砖雕:泉州蟳埔民俗文化长廊。 砖雕:泉州蟳埔民俗文化长廊。 四面八方的游客来到浔埔村,簪花体验馆开始忙碌起来。 女孩挑选自己喜欢的服饰。 每家小店都有妆造、拍摄、服装、簪花一条龙服务。 每家小店都有本土的服装设计师、簪花造型师和跟拍摄影师。 妈祖庙门前是一个拍摄点。 浔埔村到处是景点,旅拍是这里的一大亮点。 走进浔埔村农贸市场。 戴簪花的老太太在海鲜摊前招徕顾客。 摆水果蔬菜摊的老太太也是头戴簪花。这是千百年形成的生活习俗,已经深深印在浔埔妇女的骨子里了。 在浔埔村街上,看见男子这一身打扮,着实让我吃了一惊。虽然是青年人的标新立异,但从当地人不以为然的神态来看,也算是习以为常。 走几分钟的路,穿过一条短短的隧道,来到蟳埔码头。 这里也有女孩以渔船为背景在拍照。 走进蟳埔村,远道而来的游客头戴“簪花围”,或游览,或拍照,或购物,让渔村形成一片流动的“花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