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上——横跨岁月的红色印记

明子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今年春天回老家选择了自驾,第一站福建省龙岩市。4月8日上午9点从深圳出发抵达龙岩时已是下午3点半了,住宿就选择了离景区较近的酒店,安排好一切就急匆匆地奔向目的地“古田会议会址”。踏上这片土地,心情就无比激动,好像被一种无形的力量牵引着,那是对革命历史的敬仰,对先辈们的缅怀,而“古田会议会址”无疑是这片红色土地上最耀眼的明珠。</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走入“古田会议会址”景区,南门的大牌坊是首先映入眼帘的建筑。从风格上看,它具有典型的闽西建筑特色,融合了传统的客家建筑元素,展现出独特的地域文化魅力。其整体色调与“古田会议会址”的历史氛围相得益彰。它就像是一座历史的大门,引领着人们走进那段光辉岁月,去探寻中国革命成功的奥秘。</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牌坊前的雕塑格外引人注目,正面是“成功从古田开始”,背景中一把金色的军号被紧紧的握在手中,仿佛刚刚被吹响,声音穿透时空,让人回想起当年古田会议的激昂场景;背面是“从古田再出发”,与正面相呼应,此时再看那金色军号,它象征着革命的号角从未停歇。时刻提醒着后人,要持续弘扬古田会议精神,为实现伟大的中国梦奋勇拼搏。</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穿过将军桥沿着路标向着“古田会议会址”走去,会址被一片金黄的油菜花海所环绕,仿佛是大自然特意为这座革命圣地披上的一件华丽盛装。从远处眺望,“古田会议会址”的白墙青瓦在阳光的照耀下显得庄重古朴,“古田会议永放光芒”八个红色大字熠熠生辉,与周围金黄灿烂的油菜花相互映衬,构成了一幅美轮美奂的画面。</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古田会议会址”位于古田镇溪背村,这座始建于清道光28年的建筑,原为廖氏宗祠,又称万源祠。坐东朝西,由前后厅和左右厢房组成,是典型的四合院式建筑。庄重而古朴,背后参天古木翠色簇拥,周边山峦含黛层林尽染。走进会址,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前院,空阔的庭院让人的思绪瞬间平静下来。中门之上,“北郭风清”四字牌匾高悬,仿佛在默默见证着这里曾经发生的一切。</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穿过中门,便来到了下厅,这里陈列着一些与古田会议相关的历史资料和文物,虽然简单却让人对那段历史有了更直观的认识。再往前走,便是正厅,也就是当年古田会议的会场。会场的陈设极为简朴,两张八仙桌拼在一起就是主席台,几条长条凳整齐地排列着,便是代表们的坐席。主席台上方,“中国共产党红军第四军第九次代表大会”的横幅格外醒目,两侧的对联“主义遵马列,政权归工农”,鲜明地表达了会议的宗旨和目标。厅前的廊柱上,张贴着红军标语,地面石板上,还残留着当年代表们烧炭取暖留下的痕迹。这些看似平凡的场景,却让人们感受到了先辈们探寻革命道路时的艰辛与坚定。</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在会址的左侧厢房,是毛泽东、陈毅在古田会议期间的办公室。房间不大,仅有一张桌子、一把椅子和一盏煤油灯,但就是在这样简陋的环境下,毛主席批阅文件、找代表谈话,为会议的顺利进行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右侧厢房则是朱德的办公室,同样的简洁朴素,却透露出一种坚毅与执着。</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站在这里心情久久不能平静,对古田会议的历史意义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古田会议决议”作为思想建党、政治建军的第一个纲领性文件,被载入史册,成为中国共产党和人民军队建设史上的重要里程碑。走出古田会议旧址,便是千亩良田,散发着泥土的芳香。如今,这片油菜花海不仅是一道美丽的风景线,更是对革命先辈们的一种缅怀和纪念,让人们在欣赏美景的同时,也能感受到那段历史的厚重与伟大,激励着人们不忘初心,砥砺前行。</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在会址的东北侧,是毛主席纪念园。这里背靠青山,松竹茂盛,视野开阔。沿着台阶拾级而上,一座高大的毛主席雕像矗立在眼前。老人家身着中山装,左手叉腰,右手向前挥动,目光坚定而深邃,指引着中国革命的前进方向。</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按照指示牌的引导来到了“古田会议会址”正门,这里设有习近平主席的题词。习主席对古田有着深厚的感情和高度的重视,他在福建和中央工作期间,先后20次来到这里。2014年,他亲自决策和领导在古田召开全军政治工作会议,并在会议期间瞻仰古田会议会址、参观古田会议纪念馆时,现场当起“讲解员”,动情讲述革命故事。习主席的重要论述,强调了古田在中国革命和军队建设中的重要地位与深远意义。</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古田会议旧址群是宝贵的精神文化遗产,镌刻着永不消逝的历史记忆。走进革命旧址,重温红色记忆,感悟初心使命,汲取精神力量。在会址北边约170米处是“笃厚堂”,即红四军后勒工作旧址。建于1806年,占地面积约为9000平方米,典型的客家围拢屋建筑。</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1929年5月红四军进驻古田时,“笃厚堂”作为红军的住房,12月古田会议期间,红四军的总务科、军械处、卫生所等后勤工作部门均设立于此。2018年9月,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这里是古田会议旧址群的重要组成部分,见证了红四军在古田时期的后勤保障工作,反映了当时红军后勤工作的组织和开展情况,为研究古田会议和红四军历史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也为传承和弘扬古田会议精神、红色文化发挥了积极作用。</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曙光堂”是古田干部学院的大礼堂,位于学院正大门内,穿过金水桥和广场即可到达。它与万源楼、溯源湖在院校中轴线上连成一线,整体建筑气势恢宏。“曙光”二字源于古田会议会址,旨在传承这一历史渊源。“𥌓光堂”曾举办过纪念古田会议90周年大会等重要纪念活动,是传承红色基因、弘扬革命传统的重要平台。</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阅兵台”及“阅兵场”是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革命遗址,“ 阅兵台”坐北朝南,背靠着青山绿水,面向着广阔的田野。它是一个相对简单而庄重的建筑,台下有台阶可供上下,整体风格与当地的自然环境和历史氛围相融合,虽历经岁月,但依然保存完好,见证着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阅兵场”是一片宽阔而平整的大草坪。可以想象当年红军战士们在这里整齐列队、口号嘹亮、步伐铿锵地接受检阅的场景。</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会址景区的“文光阁”是古田会议附属旧址群中的红四军哨所旧址,清嘉庆年间始建,这是一座三层宝塔式砖木结构楼阁,安静低调地伫立在古田会议会址不远处。青瓦飞檐,梁柱雕花精美,整体建筑风格古朴典雅,与周边的自然环境和历史建筑相得益彰。</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古田会议召开前夕,红军第四纵队承担起会议期间的保卫任务。为防范敌人的袭扰和破坏,确保大会的顺利召开,第四纵队张鼎丞、傅柏翠派出兵力,在各来往要道设卡严密盘查,在会址周边设置了多个红军战士执勤哨所,“文光阁”便是其中之一。当时正值天寒地冻,红军战士不畏严寒,日夜坚守在“文光阁”等哨所,严阵以待,时刻防范和堵截国民党“会剿”军队的进犯,保卫着红四军第九次党代会的顺利召开。</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文光阁后面的“铁索桥”是会址景区内一处别具特色的景观,也是连接景区不同区域的重要通道。它横跨在波光粼粼的溪流之上,由粗壮的铁索和厚实的木板构成 。1929年古田会议召开前后,这处“铁索桥”发挥了重要作用。当时,红四军在古田进行军事整训、筹备会议,“铁索桥”成为连接各军事据点和后勤保障区域的关键通道,方便了物资运输和人员往来,为会议的顺利举行提供了支持和保障。</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古田会议旧址左侧有一幅巨大的浮雕墙,巍峨的“星星之火 可以燎原”题刻依山而立,苍劲雄浑的字体在青灰色岩壁上熠熠生辉。毛泽东以高瞻远瞩的战略眼光,用“星星之火 可以燎原”的论断驱散迷雾,点燃了革命必胜的信念火种。题刻选取天然岩石为载体,与周围苍翠的林木、古朴的旧址浑然一体,昭示着真理的力量将穿越时空,始终指引着前进的方向。阳光洒落题刻上的鎏金文字闪耀着光芒,仿佛将那段峥嵘岁月的精神火炬传递至今。</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在这片充满红色记忆的土地上,“红军桥”静静横跨于潺潺流淌的溪流之上,它不仅是一座连接两岸的交通要道,更是那段波澜壮阔革命历史的无声见证者。“红军桥”原名三汲桥,距古田会议旧址约150米 ,桥身由坚实的条石筑成,稳稳地扎根于溪流两岸。桥面上,石板被岁月打磨得光滑,仿佛在诉说着往昔的故事。桥体呈古朴的拱形,与清澈的溪水相互映衬,形成一道独特的风景。其建筑风格极具当地特色,融入了闽西地区传统的建筑元素,虽历经风雨,却依然散发着古韵之美。</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1929年红四军进驻古田,四个纵队分别驻扎在周边多个村庄。“三汲桥”是古田的主要通道之一,又是联系红四军政治部、司令部、古田会址以及各纵队驻地之间的必经之路。红军官兵往来穿梭其间,故而成为红军放哨歇脚的场所,也因此被称作“红军桥”。古田会议召开之际,“红军桥”肩负起了重要的使命,它是红军传递情报、运输物资的关键通道,为会议的顺利举行提供了有力的后勤保障。</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站在红军桥上,思绪被拉回到那个战火纷飞却又充满热血与激情的年代。想象着当年红军战士们迈着坚定有力的步伐匆匆过桥,他们的眼神中透露出对革命理想的执着与坚定;又仿佛能看到当地百姓怀着对红军的信任与支持,忙碌地穿梭在桥上,为红军送粮送水,军民鱼水情深的画面在眼前徐徐展开 。如今,“红军桥”作为重要的革命遗迹,已成为古田会议会址景区的一部分,吸引着无数游客前来参观瞻仰。桥的周边环境清幽宁静,在新时代的阳光下,“红军桥”闪耀着独特的红色光芒。</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离开“古田会议会址”时,夕阳的余晖洒在大地上,给这片红色的土地披上了一层金色的外衣。回首望去,“古田会议永放光芒”八个大字在夕阳的映照下更加夺目。这次古田之行,收获颇丰。一座院落,留下绵延不绝的历史回响;一次会议,点燃熊熊不熄的信仰之火;一份决议,凝聚长盛不衰的精神力量。重温红色记忆,感悟初心使命,汲取精神力量,意义非凡。</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