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家的年(二)

乐乐

<p class="ql-block">  我们全家从08年就住在宝鸡了,到现在已有十七个年头。然而,街坊们仅仅是见面点头、打招呼的交情,只有少数几家能发展到互相串门的程度。而在农村老家,家家屋宽院敞,院门大开,宽阔平坦的水泥路西通八达,想去谁家,抬脚即到。可不论你进了哪家的门,纯朴的乡民都会拽着你端茶倒水递饭,以招待至亲的礼仪招待你。这样单纯亲热的感觉,住在城市单元房里的人们,是鲜少能够体会的。</p><p class="ql-block"> 农村是完全开放的熟人社会,而城市则是半封闭式的陌生人社会。一套单元房,门一关,就是一个独立的小天地,吃、喝、拉、撒、睡在里面全部都能解决。人在享受便利的同时,也失去了一部分作为自然人的天性。住在里头,触摸到的阳光和微风是隔了玻璃滤镜的;迎面走来的人,看似近在咫尺,实则远隔天涯。过去人常说的“远亲不如近邻”,在当下的城市则变成了“近邻约等于陌生人”。人人都紧闭着家门,也紧闭着心门,总是带着三分警惕、五分戒备、小心翼翼地审视着靠近自己的每一个人:他是什么人?来干什么?有何企图?而像在农村那样,人与人之间毫无保留、掏心掏肺的交往,在喧嚷的城市里那可是稀缺之物。</p><p class="ql-block"> 让我们无比贪恋的,除了农村的人情交往,还有在老家过年的那种神圣庄重的仪式感。</p><p class="ql-block"> 凤阁岭一带还保留着很多传统的年俗,其中最重要的一项就是祭祖。每年腊月二十七、二十八这两天,爸都要把一沓沓冥币裹在黄纸里,扎成长方形的牌位样子的纸包,再在上面用半文言的句式恭敬地写上要供奉的祖先的名号和敬祝语。等到大年三十傍晚,男人们便用红色的长方形木盘托着写好的“牌位”、香烛、烧纸等,去祖坟上虔心恭迎一趟,把几代祖先郑重地“请”回家,供于上房的堂桌上,与全家人一起过年。供桌上的牌位两边各点着一盏长明灯(如今是插电的),靠里侧放置了八个小碟,里面盛有各色水果、干果、糖果、点心等,靠外侧陈列着烛台、香炉、酒盅、茶碗、献饭之类。</p><p class="ql-block"> 过年期间(从三十傍晚到初三下午),男人们早中晚三次先要净手,给祖先上香、烧纸、叩拜之后,一家人才能开始吃饭。这几天来家里走动的亲戚,一进门也是在主人的带领下,先给这家的先人上香、烧纸、磕头,随后还要给家里的长辈们磕头行礼。完毕后,主客方才落座。虽然主人一再谦让着说“免了,免了,快请坐吧!”,但这些礼节在讲究的客人那里,仍是必不可少的。大约这些把年俗礼节当作信仰一样遵守的乡民们,少做一样就好似心上缺了一块吧。他们又怎能忍心让自己的心头有所缺失呢?!</p><p class="ql-block"> 此外,逢年过节,厨房里刚出锅的新鲜饭食,如,油饼、饺子、哨子面、各样肉食等,都要先盛一碗端上供桌敬献给祖先,之后其他人才能享用。</p><p class="ql-block"> 那几天先人案前香火不断,一直要到大年初三下午三点以后,几家亲房相约把祖先的“牌位”送回坟上烧化,再烧一大堆纸钱,放一大串震天响的鞭炮,恭送完祖先,这才算过完了三天年。凤阁岭地区对于供奉祖先这点,家家户户都是很讲究的,反正比我的老家阳平那边要重视得多。</p><p class="ql-block"> 然而,这并非某些人误以为的讲迷信,而是一项十分庄严的祭祀文化——祖先崇拜。祖先崇拜是基于对亡故先人的追忆与敬畏而产生的一种祭祀活动,是中国人传统的信仰习俗之一。我也是渐渐理解了它的内涵的。我们或许不知道自己要去往何方,但不能不知道自己从何而来。祭祀祖先就是不断在告诉我们:你从哪里来?你有怎样的成长历程?你背负着怎样的历史使命?这样,人才不会忘本,哪怕走了再远的路,也不会忘了当初为什么而出发。</p><p class="ql-block"> 近两年,每当看着爸爸和先生在先人案前恭恭敬敬地上香、烧纸时,我似乎清晰地洞察到了这个家族逝去的人与活着的人正在跨越时空,以某种庄严的仪式进行着宏大的精神上的沟通。这样先人虽已逝去多年,且很多与我素未谋面,但他们却不断地用自己的精神力量关照和影响着儿孙后辈,实现了另一种形式上的永生。</p><p class="ql-block"> 尤其是今年祭祖时,我的两个女儿也跟在先生身侧像模像样地下跪、磕头。目睹这副场景的我,竟不觉看呆了,待回过神时,才发觉早已泪湿脸庞。因为,透过女儿们虔诚叩头的那一瞬,我仿佛看到了某种血脉上,甚或超越于血脉的家风、传统,乃至更广泛的文化意义上的承袭。</p><p class="ql-block"> 我想,这就是我们每年回老家过年的意义之所在——感受农村热气腾腾的年味,传承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假若在城市过年,方便自是方便,然而这些看不见摸不着的内涵,怕是要淡得多了。我想,在这个文化思潮日益多元化的现代社会,需要有人开拓创新,也需要有人传承和守旧。</p><p class="ql-block"> 为此,哪怕路途遥遥,哪怕辛苦劳乏,哪怕天气寒冷,哪怕用水不便,我们全家也要奔赴那个祖祖辈辈生活过的地方,那个祖先为我们留下“耕读传家”的宝贵精神财富的地方!因为,与踏足乡土,人所得到的灵魂放飞和心灵慰藉相比,这点困难又算得了什么呢?!</p><p class="ql-block"> 树高千尺不忘根。无论我们的枝叶伸展得多高多远,总有那么一个地方——老家,是这个家族根脉的发源地,是家族所有成员的心魂得以回归、休憩,并不断汲取精神力量的温煦港湾。</p><p class="ql-block"> 2025年3月9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