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版权认证是很严格的,它必须经查古今中外无同样或类似作品,以确保作品的唯一性,才能获准登记,一经登记其作品就受到知识产权保护,因此这个登记是很有价值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导读:</p><p class="ql-block">一、“青城玄墨 ”: 幽天之色</p><p class="ql-block">——兼议青城玄墨玄色之起源;</p><p class="ql-block">二、“青城玄墨”:大写雄风与玄墨妙象的哲学建构;</p><p class="ql-block">三、融汇道家哲思与艺术精神的书画品牌——味江溪云“青城玄墨”五人书画展后记;</p><p class="ql-block">四、玄墨洇染:顾恺之笔锋里的魏晋精神觉醒;</p><p class="ql-block">五、青城玄墨 问道恺之;</p><p class="ql-block">六、玄墨化境</p><p class="ql-block">——试论“青城玄墨”艺术品牌的道学转译与美学构建</p> <p class="ql-block">一</p><p class="ql-block">青城玄墨 幽天之色</p><p class="ql-block">——兼议青城玄墨玄色之起源</p><p class="ql-block">孙友军</p><p class="ql-block"> “青城玄墨”世界非物质文化遣产一颗熣灿的明珠;</p><p class="ql-block"> “青城玄墨”道家玄学书画创作中的一盏指路明灯;</p><p class="ql-block"> “青城玄墨”优秀传统文化继承创新一张亮丽明片;</p><p class="ql-block"> “青城玄墨”新时代中国画大写意的一个响亮品牌。</p><p class="ql-block"> 玄学之玄来于《老子》“玄之又玄,众妙之门。”玄学以《老子》《庄子》《易经》为宗,称“三玄”。此三玄与扬雄天玄、地玄、人玄有异曲同工之妙。扬雄在《檄灵赋》中说:“太易之始,太初之先,冯冯沉沉,奋抟无端。”太易即太一,这个“一”正是古代术士们眼中的道,也是万物之始和天地之母。《老子》即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扬雄撰《太玄》,将源于老子之道的玄作为最高范畴,并在构筑宇宙生成图式、探索事物发展规律时以玄为中心思想,是汉朝道家思想的继承和发展。</p><p class="ql-block"> 中国书画,始于墨韵,直追意韵,终于神韵。无论是谋间布白,还是曲折浓淡、虚实形意,皆有意韵流转于其间。所谓韵,是踏雪寻梅、携琴放鹤的旷逸,是春江鱼乐、溪山烟雨的幽远,是秾芳依翠、桃园柳荫的清新,是注入了自然生命和社会生命的生命重建,因而“神韵”是中国书画审美的至高境界。道家玄学的核心概念是“神”。“至虚而善应,则以道为称;不思而玄览,则以神为名。”由此顾氏提出“传神”论。顾氏强调“荃生”,生则有神,荃生即荃神。亦出《庄子》:“荃之所以在鱼,得鱼而忘荃。”引伸之,形之所以在神,得神而忘形,故顾氏云:“四体妍蚩,本忘关于妙处。”从理论上突破了模拟外形的束缚。</p><p class="ql-block"> 中国绘画与道家哲学思想有着非常重要的关系,在长期的绘画演变发展中,道家思想发生着重要内在作用。道在绘画中的体现就是画道。画道通于宇宙自然之道,反映着绘画艺术的根本规律,是绘画活动一切技法形式的内在依据。道家玄学“得神而忘形”是我们打造“青城玄墨”艺术品牌,倡导中国画大写意精神的重要理论依据。</p><p class="ql-block"> “玄墨”之玄色,起源于先秦时期。那时玄代指蓝、绿色。所谓幽天,幽为远山的颜色,色调蓝绿。周代玄多用于指天,颜色基本固定在蓝色色域,绿色色域由幽字指代。春秋末新产生了汉字青,青迅速成为颜色词,指代蓝、绿色调,所以玄天变成了青天。玄、幽两个字失去了颜色义,幽由于指代远山剩下了幽静、静谧的词义,玄指天剩下了神秘、不明的词义。</p><p class="ql-block"> 到了汉代,玄被重新定义认为天的本色是月已落,日未出的颜色,即源始于一天的开始、太阳从地平线出来的时候,天空呈现出的黑中透红的颜色,这一刻非常时间短,古人记录的就是那一刹那的颜色,取名“玄”。古人对自然的敬畏,后“玄”意为“天之色”。至此衍生出红黑的色域。玄色起源于玄武,玄武是一种由龟和蛇组合成的一种灵物。玄武的本意就是玄冥,武、冥古音是相通的。</p><p class="ql-block"> 玄色作为一种传统的中国颜色,与一般的黑色相比,玄色中可能包含微弱的暗蓝或暗红紫色调,它更近似于黑色,玄字本身就是描述悠远深邃、沉静神秘的意境,具有庄重内敛的象征意义,使其看起来更加丰富和有深度,被广泛用于书法、绘画、服饰和建筑等方面 。</p><p class="ql-block"> 玄色作为“青城玄墨”原创作品的主色调,将努力追求踏雪寻梅、携琴放鹤的旷逸,春江鱼乐、溪山烟雨的幽远,秾芳依翠、桃园柳荫的清新,努力承载自然和社会的生命重建。(孙友军甲辰初夏於锦官城南苑无知堂)</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附:“青城玄墨”书画品牌由联合国亚洲艺术基金会签约画家李力知;大写意花鸟画家、郭石夫入室弟子、大风堂门人邓崇祝;“中国杨州新八怪”签约画家、诗书画印一体文人画家、“水墨佛竹”创始人孙友军;中国书画家电子商务协会常务理事、书画E家(成都)子晓艺术馆馆长、水墨毛边绘画技法创始人李晓初;中书协会员、著名书法家肖茂光将军共同发起,并成立“青城玄墨诗书画院”,孙友军任首任院长。</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青城玄墨”首次亮相博鳌论坛:</p> <p class="ql-block">二</p><p class="ql-block">不去模仿任何东西,去见万物的性灵——得意忘形的断想(五十七)</p><p class="ql-block">青城玄墨:大写雄风与玄墨妙象的哲学建构</p><p class="ql-block">•孙友军•</p><p class="ql-block">一、道法为基</p><p class="ql-block"> 青城玄墨艺术品牌由五大书画名家联袂创立,以《老子》"道生万物"为哲学根基,构建起七维美学体系:美丑相对论揭示艺术辩证法则,"朴拙自然"确立终极审美理想,"守本变新"贯通古今文脉。这一理论框架将道家"玄之又玄"的宇宙观转化为水墨语言,以"得神忘形"为创作圭臬,在形神辩证中实现魏晋玄学与当代艺术的跨时空共振。</p><p class="ql-block">二、传神为魂</p><p class="ql-block"> 品牌承顾恺之"传神论"衣钵,重构"悟对通神-迁想妙得-神仪在心"三位一体创作论。通过佛学"动静之辨"与玄学"象外求道"的思维融合,将人物品藻的"目送归鸿"升维为水墨的"玄赏"体系。在创作实践中,艺术家以"神韵"超越形似藩篱,使画面气韵既存荆浩"六要"之骨相,又得庄周"得鱼忘筌"之超逸,实现顾恺之"荃生"理念的当代转译。</p><p class="ql-block">三、雄风为骨</p><p class="ql-block"> "大写雄风"以道家"大象无形"破笔墨程式:其"大"非尺寸之巨,而是通过"遗形取神"完成物象的哲学提纯;其"雄"非蛮力之显,乃是以简拙笔致重构"荒率中见浩荡"的宇宙图式。创作中摒弃工细雕琢,以枯笔焦墨直抒胸臆,在"冷寂朴茂"的意境中达成"天人合一"的终极表达。这种"减笔美学"既存梁楷泼墨遗风,又暗合八大山人"墨点无多"的现代性启示。</p><p class="ql-block">四、玄墨为韵</p><p class="ql-block"> 玄色体系承载着华夏色彩哲学的精微:从周代"玄天"到汉代"玄冥",其色域在青黑之间构筑起"悠远深邃"的视觉秘境。品牌以玄墨为介质,既延续了顾恺之"春蚕吐丝"的线性美学,又创新出"黑中透绛"的独家色谱。通过控制松烟墨的纳米级颗粒分布,使画面在微观层面呈现"月落日出"的天象玄机,将《老子》"众妙之门"的哲思转化为可感知的物质形态。(乙巳四月初三於海南金典心城无知堂)</p> <p class="ql-block">三</p><p class="ql-block">融汇道家哲思与艺术精神的书画品牌——味江溪云“青城玄墨”五人书画展后记</p><p class="ql-block">•孙友军•</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在李力知、邓崇竹、孙友军、李晓初、肖茂光(依年龄为序)味江溪云五人联展中,"青城玄墨"这一独特的书画艺术品牌,宛若太极图中阴阳交汇的光华,绽放出深邃而隽永的艺术魅力。此品牌由中国书画家(香港)电子商务协会、环球旅居(香港)出版社及书画e家(香港)投资收藏分享平台联合孵化,经五位艺术家数年淬炼而成,既承载着对传统笔墨的当代诠释,亦暗合道家"道法自然"的哲学精髓。</p><p class="ql-block"> 一、道器相生:中国绘画的玄学基因 </p><p class="ql-block"> 中国绘画与道家哲学的渊缘,可溯至《老子》"大巧若拙""大音希声"的美学观照。其揭示的美丑辩证、朴归本真的艺术规律,恰如水墨氤氲中的虚实相生。 魏晋玄学以"三玄"为宗,将"神"的概念推至审美巅峰。顾恺之"传神写照"论突破形似藩篱,其"迁想妙得"的创作观,实为"澄怀观道"的艺术实践——通过"玄悟"洞见物象之神韵,以"捷悟"捕捉天地之精微。这种"得鱼忘筌"的艺术思维,正是"青城玄墨"倡导大写意精神的理论圭臬。</p><p class="ql-block"> 二、大象无形:玄墨雄风的精神图式 </p><p class="ql-block"> "青城玄墨" 之 "大",乃《庄子》"独与天地精神往来"的哲学观照;其"雄",则显《周易》"天行健"的宇宙气象。观其作品,笔锋游走处可见"解衣盘礴"的酣畅,墨韵皴擦间暗藏"澄怀味象"的幽微。画家以"逸笔草草"写天地大美,借"似与不似"传造化真如,将道家"致虚极"的空灵与"守静笃"的沉郁熔铸笔端。这种"心斋坐忘"的创作状态,使作品呈现出"大音希声,大雪无痕"的高古意境。</p><p class="ql-block">三、玄色问道:墨韵中的宇宙观照 </p><p class="ql-block"> 玄色溯源可至先秦"玄衮"之制,历经汉唐演变,终成"天地玄黄"的哲学象征。其色若晨昏交替时的苍穹,既蕴玄武七宿的星象密码,又含"玄之又玄"的众妙之门。作为品牌核心视觉符号,玄墨之色非止于视觉表象,实为"五色令人目盲"的返璞归真——以墨之浓淡枯润,演绎"道生一,一生二"的宇宙生成;借水墨交融之态,诠释"人法地,地法天"的生命哲学。 </p><p class="ql-block"> 本次联展既是对"青城玄墨"艺术理念的实践检验,亦是问道者知行合一的修行历程。虽部分作品尚未臻"迹简意澹"的化境,然正如《道德经》所言"大器晚成",我们愿以此次展览为新的起点,在"玄之又玄"的艺术道路上继续参悟。时值乙巳暮春,于海南金典心城无知堂谨记,冀方家指疵,共襄艺道。(岁次乙巳四月初六於海南金典心城无知堂)</p> <p class="ql-block">四</p><p class="ql-block">玄墨洇染:顾恺之笔锋里的魏晋精神觉醒</p><p class="ql-block">•孙友军•</p><p class="ql-block">玄墨之源 </p><p class="ql-block"> 建康城头飘散的五石散青烟里,顾恺之在绢帛上落下第一笔玄墨时,整个华夏的美学基因正经历着剧烈嬗变。他案头的《老子》竹简与天竺传来的《维摩诘经》贝叶并置,恰似两条文明暗河在此交汇——玄学解构着汉代经学桎梏,佛学催动着形神思辨,而顾恺之的狼毫,正在这思想漩涡中淬炼出"传神论"的锋刃。当他在瓦官寺壁画维摩诘像点睛的刹那,围观士族突然看见"清羸示病之容,隐几忘言之状"流转出智慧灵光,这恰是"荃生"理论的视觉实证:形骸不过是承载神韵的容器。</p><p class="ql-block">神遇之境</p><p class="ql-block"> 手挥五弦易,目送归鸿难"——顾恺之在洛水边观察飞鸟时顿悟的创作密码,将中国绘画从"状物"推向了"通神"的维度。他笔下的谢鲲非要置身岩壑方显林下风致,画裴楷必添三毫以彰俊朗神采,这种"悟对通神"的造境智慧,暗合《庄子》"目击道存"的观物方式。正如其在《画云台山记》中设计的"西去山间清流萦回"场景,看似山水布局,实为人物精神的外化显影。</p><p class="ql-block">迁想之翼</p><p class="ql-block"> 当顾恺之在绢素上勾勒《女史箴图》时,笔尖游走于形神之间的精微刻度。佛家"迁"的时空观与玄学"妙"的本体论,在他"迁想妙得"的创作论中熔铸为独特的意象生成机制。画中冯媛挡熊的瞬间,宫裙褶皱里凝固的不只是勇毅身姿,更是士族推崇的"临危不惧"精神气度。这种将哲学思辨转化为笔墨程式的创造力,使得《论画》中"玄赏则不待喻"的审美体验,在千年后徐渭的大写意花卉中仍激荡回响。</p><p class="ql-block">墨道维新</p><p class="ql-block"> 青城山下的当代画者研磨玄墨时,顾恺之的"重神"基因正在宣纸上苏醒。当"以形写神"转化为水墨氤氲的意象流淌,当"神仪在心"演绎为笔断意连的气韵贯通,道家"得鱼忘荃"的哲学智慧,正通过"青城玄墨"品牌的重构获得当代诠释。这种跨越千年的美学对话证明:真正的艺术觉醒,永远是形而上之"神"对形而下之"技"的照亮与超越。</p><p class="ql-block">(岁次乙巳三月二十七月於海南金典柴门)</p> <p class="ql-block">五</p><p class="ql-block">青城玄墨 问道恺之</p><p class="ql-block">•孙友军•</p><p class="ql-block"> 中国绘画与道家哲学思想有着千丝万缕的重要联系,在漫长的绘画演变历程中,道家思想始终发挥着关键的内在作用。道在绘画中的体现即为画道,画道与宇宙自然之道相通,反映着绘画艺术的根本规律,是绘画活动所有技法形式的内在依据。而道家玄学“得神而忘形”的理念,更是我们打造“青城玄墨”艺术品牌、倡导中国画大写意精神的重要理论依据。</p><p class="ql-block"> 魏晋时期,玄学盛行,顾恺之的艺术思想便主要源于此。在当时“人的觉醒”思潮与玄学思想的有力推动下,艺术的内涵和表现方式都发生了深刻转变,审美特质逐渐凸显,并对整个艺术领域产生了广泛影响。顾氏身处这一时代大背景中,对先秦以来的绘画美学思想进行升华与提炼,呼应人物品藻遗形重神的倾向,让形神观进入绘画领域,使之成为艺术理论中的核心问题,由此开启了中国绘画美学的重神传统,这在某种程度上标志着中国绘画的“彻底觉醒”,也开启了中国画论的新时代。</p><p class="ql-block"> 玄学之“玄”,源自《老子》中“玄之又玄,众妙之门”的深邃表述。玄学以《老子》《庄子》《易经》为宗,被称作“三玄”。这三玄与扬雄的天玄、地玄、人玄有着异曲同工之妙。扬雄在《檄灵赋》中写道:“太易之始,太初之先,冯冯沉沉,奋抟无端。”这里的太易即太一,这个“一”正是古代术士眼中的道,它既是万物之始,也是天地之母。正如《老子》所言:“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扬雄撰写《太玄》,将源于老子之道的玄作为最高范畴,在构建宇宙生成图式、探索事物发展规律时,以玄为中心思想,这是汉朝道家思想的继承与发展。</p><p class="ql-block"> 中国书画,始于墨韵,追求意韵,最终归于神韵。无论是谋篇布局、布白设势,还是笔触的曲折浓淡、虚实形意,皆有意韵在其中流转。所谓韵,是踏雪寻梅、携琴放鹤般的旷逸情怀,是春江鱼乐、溪山烟雨般的幽远意境,是秾芳依翠、桃园柳荫似的清新气息,它是注入了自然生命和社会生命的生命重建。因此,“神韵”成为了中国书画审美的至高境界。</p><p class="ql-block"> 道家玄学的核心概念是“神”。“至虚而善应,则以道为称;不思而玄览,则以神为名。”基于此,顾氏提出了“传神”论。他强调“荃生”,认为生则有神,荃生即荃神,这一观点也出自《庄子》:“荃之所以在鱼,得鱼而忘荃。”引申开来,形的存在是为了体现神,得神之后便可忘形,所以顾氏说:“四体妍蚩,本忘关于妙处。”这从理论上突破了模拟外形的束缚。</p><p class="ql-block"> 魏晋玄学推崇“捷悟”“玄悟”,追求洞悉事物的实相本体,探寻万事万物的自由精神。顾恺之在论画时,也十分注重艺术对人的精神和心灵的影响,重视呈现作品的生命力及精神境界。就如他所说:“手挥五弦易,目送归鸿难。”顾恺之深知传神之不易,那么,该如何观察、把握并表现人的精神和心灵状态呢?出于对这一问题的思索,他提出了“悟对通神”的观点。他认为,凡生人,无有手揖眼视而前无所对者,以形写神而空其实对,荃生之用乖,传神之趋失矣。空其实对则大失,对而不正则小失,不可不察也。一像之明昧,不若悟对之通神也。</p><p class="ql-block"> “悟对通神”要求画家在创作时,通过把握人物的动态行为来体现其精神气质,从而深入人物的内心世界。人物在与画中其他对象交流时,方能展现出神韵,这与人物品藻在言辞互动中求真理、观察体悟人物气质的思维方式趋于一致。它们都不以概念逻辑为依据,而是依靠直觉的、体悟式的运思,由此便牵引出了“迁想妙得”这一艺术主张。</p><p class="ql-block"> “迁想妙得”与人物品藻的思维方式一脉相承,都具有玄学和佛学的思想基础。顾恺之在《论画》中提到:凡画,人最难,次山水,次狗马。台榭一定器耳,难成而易好,不待迁想妙得也。此以巧历不能差其品也。画人物、狗、马等鲜活的生命时,不仅要画出外形,更要画出生动的精神气韵,应当“迁想”以“妙得”。顾恺之所说“迁想”借用了佛学术语和思想。在魏晋时期,“迁”是佛学中讨论的重要命题,也是玄学中关于动静之辨的思想延续。在玄学和佛学中,“迁想”指的是不被可见的形象所拘束,超越具象事物的限制,尽情发挥想象力,正如顾恺之在《冰赋》中所说的“托形超象,比朗玄珠”。具体来说,就是要通过把握人物的外在形貌、言语动态,直抵其内心世界。</p><p class="ql-block"> “妙得”是“迁想”的结果。玄学中“象以求妙,妙得则象忘”以及佛学里“览通群妙,凝神玄冥,灵虚响应,感通无方”的说法,都是“迁想”之后的“妙得”。在顾恺之这里,所要“妙得”的就是人物之“神”。换言之,“迁想”的目的是为了“妙得”,从而得到超越形的本体之“神”。</p><p class="ql-block"> 与“迁想妙得”相关联的另一个命题是“神仪在心”。顾恺之认为:“神仪在心而手称其目者,玄赏则不待喻。”“神仪在心”既可以看作“妙得”的内涵,也指个体的审美感受,这种感受难以用具体语言形容,是一种“玄赏”。在品藻中,人们也意识到这种难以言说的状况,认为对人物和自然物象的“神”的把握是一种超越语言表达的心领神会。这种“神仪在心”的审美体验,在艺术鉴赏中被称为“玄赏”。</p><p class="ql-block"> 综观顾恺之画论中的各个命题,“神”在其艺术实践和理论中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神”与顾恺之画论中所提出的“悟对通神”“迁想妙得”“神仪在心”等命题相互关联,共同构建起了他的画论体系。</p><p class="ql-block"> 顾恺之将“神”作为绘画的主体和品画的最高目标,赋予了哲学中“形与神”这一古老论题以美学意义。在东晋时期,“神”在人物品藻中已完全属于美学范畴,其中包含着对人的种种生命特征和精神境界的赞美。顾恺之的人物画论与这种审美自觉的时代风尚相契合。他从画的本体、创作、鉴赏等各个角度提出并建构了传神理论,追求对具有生命本体意义的人的精神的推崇,并希望以此精神决定绘画的意味和价值,从而使绘画成为一种纯粹的艺术门类。至此,绘画真正有了美的自觉,成为了美的一种代名词。</p><p class="ql-block"> 顾恺之的“重神论”对中国画的发展影响深远,它是自汉末清议以来到魏晋人物品藻重神之风兴起之时绘画艺术结出的丰硕成果,是“魏晋风流”在绘画艺术上的卓越体现。</p> <p class="ql-block">“青城玄墨”首次筹备会在都江堰成功举行:</p> <p class="ql-block">玄墨化境</p><p class="ql-block">——试论“青城玄墨”艺术品牌的道学转译与美学构建</p><p class="ql-block">•孙友军•</p><p class="ql-block">一、水墨艺术的哲学筑基</p><p class="ql-block"> 《道德经》“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生成论,在"青城玄墨"艺术实践中转化为“墨分五色、水演万象”的创作方法论。艺术家以笔为槖籥(tuó yuè,指调节气机),纸作太虚,通过“负阴抱阳”的笔墨辩证法,将道家“有无相生”的宇宙生成论具象为水墨氤氲的视觉场域。李力知在长期的山水画创作中,巧妙融合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水墨、焦墨、泼墨与色彩,形成了独具个人特色的重彩山水风格。其画作以积墨法叠七重墨韵,取青城山骨之刚健,运用斧劈皴犹如太华削成般气势恢宏。观其山石皴擦,笔尖似含万钧之力,墨中尽显五色玄机。远望,画面中山峦起伏,契合郭熙“三远”之法(高远、深远、平远);近察,苔点浑厚,深得荆浩“六要”(气、韵、思、景、笔、墨)真传。尤其是以“渴笔焦墨”描绘寒林古木,枝如屈铁,尽显张璪“外师造化”之奥义,恰似《淮南子》所述“清阳者薄靡而为天,重浊者凝滞而为地”的宇宙开辟图景。</p><p class="ql-block">二、道学美学的当代转译</p><p class="ql-block"> (一)朴拙自然观:溯源《老子》“复归于朴”的终极理想,邓崇祝的花乌以“宁拙勿巧”的笔触,实现“既雕既琢,复归于朴”的审美超越,其中锋运笔,如刻金石般刚劲有力,起收藏露之间暗合“永字八法”之精要。其点画如坠石般沉稳,撇捺似犀象般雄浑,将《散氏盘》的斑驳古意化作笔下的战笔渴墨,在宣纸上重现青铜器的“金石气”。尤为值得一提的是其飞白技法,枯润相生,若虫蚀木,既得蔡邕“飞白书”之妙,又复现《石门颂》摩崖风化之迹,堪称“锥画沙”“屋漏痕”的当代演译。</p><p class="ql-block"> (二)美丑辩证论:突破谢赫“六法”的形制规范,建立“以丑孕美”的审美范式。孙友军的“水墨佛竹”、“焦刻摩崖”、“残荷玄冥”以金错刀刻、斑驳肌理重构金石美感,将铜锈的残缺转化为时间的勋章,实践着《庄子》“臭腐复化为神奇”的美学命题。其墨渖渗化之间,暗藏黄公望“山川浑厚”之法理。细观其运笔,如屋漏痕般自然流畅,干裂秋风而润含春雨。特别是以“焦墨生刻”之法描绘摩崖碑版,墨色氤氲处可见龚贤“积墨法”遗韵;其佛竹作品犹存倪瓒“逸笔草草”之趣;残荷之作于枯寂中透露出勃勃生机,堪称“墨分五彩”的极致呈现。</p><p class="ql-block"> (三)守本变新论:李晓初深得道家“大象无形”之真谛,以毛边纸为创作载体,充分发挥其独特渗化特性。墨色浓淡交融,枯润相生,干笔皴擦出山石的肌理质感,湿墨晕染出云雾的氤氲缭绕,留白之处似有清风徐徐流动。画面以山水为魂,峰峦叠嶂、溪涧蜿蜒,既有传统山水的笔墨韵味,又借助毛边纸特有的毛糙质感,赋予作品质朴苍劲之感,生动展现出自然山水的雄浑与灵秀。在虚实相生之间,传递出独特的东方美学意境与文人情怀。</p><p class="ql-block">三、玄鉴之境:形神辩证的跨时空共振</p><p class="ql-block"> 《周易》“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的哲学分野,在肖茂光山水花鸟系列中获得视觉转译。他以八大笔意以写见意,通过“得神忘形”的减笔语言,使其作品在墨色晕染中升华为“玄之又玄”的宇宙意象。这种“离形得似”的创作观,延续了顾恺之“传神写照”的魏晋玄思,又取法青藤白阳,却又能自出机杼。其书其画似陈淳泼墨,石绿皴擦间可见恽寿平写生遗韵。胭脂与花青相互碰撞,生出霞蔚之美,既得任伯年赋色之妙,又复现八大“墨点无多泪点多”的意象张力。其笔底春色,不拘泥于摹形似,而重在求神遇,正是张彦远所言“意在笔先,画尽意在”的最佳诠释。</p><p class="ql-block">四、墨象无极:道学美学的未来向度</p><p class="ql-block"> “青城玄墨”构建的玄墨体系,其实质是践行《文心雕龙》“原道心以敷章”的文艺观,直达道的本质。其“水墨玄化”理论通过三重转译实现古今贯通:将“道法自然”转译为玄墨化境,将“玄同彼我”(消除物我对立)转化为观看伦理,将“气韵生动”升维为空间诗学。正如黄宾虹所言“国画民族性,非笔墨无所见”,这一理论框架不仅赓续了千年文脉,更以“玄墨”为媒,在全球化语境中构筑起东方美学的阐释体系。(岁次乙已四月初九於海南金典心城无知堂)</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注:“玄同彼我”的观看伦理,本质是以道家“齐物”思想重构主客关系,通过消解对立、整体观照、无为克制与共情共鸣,实现从“征服凝视”到“和谐共在”的转向。这种伦理不仅适用于艺术领域,更能延伸至生态、社会与文化实践,为当代提供一种超越人类中心主义的观世智慧。</p> <p class="ql-block">“青城玄墨”走进四川新华科技学院:</p> <p class="ql-block">“青城玄墨”走进杨雄故里子荣书院:</p> <p class="ql-block">“青城玄墨”走进川音艺谷:</p> <p class="ql-block">“青城玄墨”走进全国最大琥珀腊梅科研基地:</p> <p class="ql-block">“青城玄墨”走进景德镇御景紫砂艺谷创作基地:</p> <p class="ql-block">孙友军,字泮桥、一竹禅悟,号无知堂、永清斋、明坤庐、深善堂、天星寨。诗书画印一体文人画家,中国“扬州新八怪”签约画家,经文化部文化遗产保护部专家委员会评定为“国家一级美术师”。首创的水墨佛竹、焦刻摩崖造象、“寻仙不辞远”山水画、碑版遗韵书法、“三草太极膀书”等系列作品均获国家知识产权保护认证。</p><p class="ql-block"> 现任中国文人画会理事、学术委员会委员,成都理工大学工程技术学院艺术系客座教授、四川新华科技学院青城玄墨大写雄风研究院副院长、三才书院特聘导师、麓曦桃源书院艺术总监、四川省作家协会会员。</p><p class="ql-block"> 曾任原成都军区机关报巜战旗报》编辑,中央军委机关报《解放军报》专职记者,原成都军区理论研究室研究员,原十三集团军炮兵旅副政委,中共成都市委宣传部新闻出版处处长,全国十大晚报之一《成都晚报(党报)》副总编辑,成都日报报业集团党委副书记、常务副总经理(正局),成都市政协常委、文史委员会主任,四川省新文人画院院长,四川省政协书画研究院副院长、荣誉副院长,四川省湖州竹派研究会会长。</p><p class="ql-block"> 毕业于四川大学哲学系,发表出版政论、新闻、文学等作品300余万字,著咏竹诗词百首,有散文和美术评论数篇见诸文集及报刊。书画作品在国内外大展中先后12次获得金奖、特等奖、一等奖、银奖。作品被包括英国珍宝博物馆、中国核聚变博物馆、中央人民广播电台、香港美术研究院、巴金文学院、扬州画派书画院、泰国泰中友好协会等在内的17家艺术机构及党政军界名流王光英(全国人大副委员长)、励无畏(全国政协副主席)、梁光烈、王蒙、郭玉祥(济空司令)、马占民(北空司令)、蒋明君(联合国国际生态组织主席)、袁隆平、杨澜、董嘉跃等收藏。先后七次在抗州、成都、都匀、庆阳、香港等地举办书画展。先后向有关慈善机构捐献作品一百三十余幅,参与在北京、成都、深圳、香港的义拍义卖,所得善款全部用于灾后重建、抗击新冠肺炎和救助贫困户儿童上学等。发起“中国禅墨慈善万里行”,累计已达十余万公里,走进二十五个堂馆院寺,共捐献作品二百三十余幅。曾于2009年12月12日应邀赴京为国防部创作水墨佛竹长卷《佛竹报平安》,受到国务委员、国防部长梁光烈上将的接见,并题词:“友军佛竹,日新徳业”。</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