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难忘的同学聚会

南充市自媒体协会蓬安办事处

<p class="ql-block"><b> 一次难忘的同学聚会</b></p><p class="ql-block"><b> □宋学东</b></p><p class="ql-block"><b> 2025年4月2日,是一个美好又难忘的日子。原蓬安县锦屏中学(又称三中),1965级三个班上的同学们,兴高采烈的聚会在相如故城东门口边的喜乐汇酒家,隆重举行毕业六十周年首次聚会活动。大家可想而知,毕业后各奔东西,六十年后能相聚在母校,深情回忆那激情燃烧的岁月,回味那不平凡的三年初中学习生活,滔滔不绝地互相讲述那三年难忘的往事,怀念故去的学校领导,教学经验丰富的任课老师,拿出珍藏了六十年的毕业证书和毕业集体照,是多么令我们称奇和羡慕不已。</b></p> <p class="ql-block"><b>  我有幸受蓬安县司马相如研究会委派,应聚会活动主办方邀请,给我的锦屏中学前校友们,现场讲述锦屏中学的历史过往,感到欣慰和高兴。因为我生长在相如故城南门口,1965年7月,考入蓬安县锦屏中学,后又转入蓬安中学。1969年3月,初中毕业,响应党中央号召,上山下乡在锦屏镇,后又在新建的锦屏中学校任教二十多年,对锦屏中学,可如数家珍。尽管这次意义非凡的同学们聚会活动,过去了一个多月时间了,但我还时不时的回味起那些令人感动的一幕幕聚会活动场景来。</b></p><p class="ql-block"><b> 大家知道,1958年,我国建立了人民公社制度。全民大炼钢铁运动等,全国轰轰烈烈的大跃进由此展开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b></p><p class="ql-block"><b> 我们蓬安县也不例外,尤其是在1958年这一年,可说是文教事业大跃进年。蓬安县先是成立了杨家初级中学校(老一中),接着又建成了蓬安县徐家中学校(老二中),当然这两所中学都是新建的,远离县城几十公里,便于学生们就近入学,是大好事。接着又建成了蓬安县锦屏中学校(老三中)和蓬安师范学校。蓬师校主要是招收营山,蓬安,仪陇三县的初中毕业生就读,为各县培养合格的小学老师。</b></p><p class="ql-block"><b> 1957年12月,蓬安县委、县政府及县级各单位,为顺应发展需要,迁入一江之隔的周口城关镇内,在原县委、县政府、蓬安县大礼堂(城隍庙),兵役局(现武庙),解放前办的兴华中学等处,稍作改建,锦屏中学就可正常教学。当时,蓬安师范学校正在修建之中,招收的三县学生,就暂时借读在原兴华中学等处。</b></p> <p class="ql-block"><b>  上午九点,聚会活动正式开始。按照安排,大家沿着东门城墙观赏。蓬安县司马相如研究会唐晓零理事长,生动详细地给同学们讲述了东门城墙上的雕塑和图画,介绍了东门壕遗迹。大家又在相如县衙前广场边合影留念。在相如县衙里,这次聚会活动的主要筹备人,原重庆大学副校长唐一科,还给大家通报了十多年前,参加蓬安县成立1500周年庆典活动,还专程到母校参观(当时还是蓬安监狱),母校变化不大的场景。</b></p> <p class="ql-block"><b>  当聚会活动的同学们,兴致勃勃来到玉环溪边的长卿祠时,我介绍到,这里解放前是天主教堂,解放后是蓬安县人民法院所在地。当同学们步上熟悉的台阶,环顾四周,听说这是老法院,顿时记忆闸门打开了。这个说这间屋是我们当年读初一时的教室,那个说,那间屋是我们几个同学的寝室。大家忙着合影留念,六十年的校园情结是那么的深厚和难忘!</b></p><p class="ql-block"><b> 我这时有些不解地问道,这里六十年代初,是我的母校一一陵江小学教师们的宿舍区,1963年5月中旬,为了庆祝六一儿童节,我当时读四二班,我与我们班上的三名男同学,四名女同学,每天放学后或星期天,我们就到这过道边来排练节目,歌颂劳动光荣的舞蹈《花喜鹊》,这个我记得很清楚。稍后一同学解释道,1962年下学期,我们读锦屏中学初一时,住的是周家院子(与我们的教室仅隔着各家井),上课在老法院里,吃饭在大礼堂。读初二时,我们班就搬入上面点的兴华中学住宿和上课了。女同学们就搬入了文庙内,新修的女生院了。这下我恍然大悟了,1958年,蓬安县政府和各机关单位,陆续搬入新县城周口城关镇,老法院和原机关幼儿园(周家院子),就由新建的锦屏中学占用了。1963年,老法院就划入一墙之隔的陵江小学校,作了教师宿舍。原县机关幼儿园,搬入周口木桥幼儿园后,这儿原周家院子,就作了锦屏中学学生寝室五年。1963年,有名气的周家院子(原蓬安县城中镇镇长,开绸缎庄的花园式房屋)就作了蓬安县教师进修学校。原县退教协红烛队员吕世玉,她老爸吕校长就住在进校修,她就在陵江小学读书,比我高一个年级。和我姐宋孝英同学,她俩很要好的。</b></p><p class="ql-block"><b> 有一个邵姓同学,还问我认不认识西街上王ⅩX同学?那年秋天,王XX同学翻过高高的周家院子院墙,去广柑林里摘大橙子,被我逮到了,他向我不停的认错,求我放了他。第二年,王XX同学也考入锦屏中学就读。碰到他,还聊起了这件事。我不由得笑了起来。周家院子房屋少,但树林子面积大,种有不少的果树和花草,在里面很难见到头上的阳光,树木茂盛,遮天蔽日。我小时候就在那里面读了一年的幼儿园,所以现在还有深刻印象。</b></p><p class="ql-block"><b> 丰盛的午餐后,大家边喝茶聊天,边听着一些爱好文艺的同学们放声歌唱。有的就互相攀谈起来,诉说着当年学习生活的艰辛。</b></p><p class="ql-block"><b> 有位家住在石门乡的杨姓女同学告诉我说,那些年她年龄小,个子矮,家离学校六十多里山路。初一时国庆节放假,她回家假满了,就不想到学校唸书,是慈祥的父亲,硬又把她陪着到锦屏中学。再后面几年,父母亲干脆不叫女儿回老家,是父亲每个月担着红苕和米,咸菜等送到学校,下午又步行返家。那些年,农村来的学生,都是自带口粮,到学校蒸饭。那时学校劳动课多,每周一个上午,专门在各班的莱地里灌粪松土,大种蔬菜。可想而知,能安心坐在课堂里读书,是件幸福事。当年学习生活的艰辛,困苦多多。但艰苦环境最能磨练意志。后来通过自己努力,杨同学毕业时,竟幸运的考上了成都军区卫校。毕业后分配到自贡市部队医院工作,一干就是三十年!</b></p><p class="ql-block"><b> 有一位被大家称为才女的王大姐,成绩优异。她告诉我说,她家住在群乐乡,虽说是城镇户口,每个月不带口粮来,但也要从家里带些咸菜什么的来。有一次周日,从家里返校,走到两路口一深沟里,咸菜瓶子带带断了,咸菜倒了一坡坡,她伤心的哭了起来。</b></p><p class="ql-block"><b> 这次聚会活动,她特地从成都市过来,因老伴患有脑梗病,行动不便,是她推着轮椅,带着老伴来参加活动。这种不怕困难,同甘共苦等精神,深深感动了大家。</b></p> <p class="ql-block"><b>  有的同学指着珍贵的毕业照片说,那些年,大家都节约,照毕业照,男女同学都大都打着赤脚,没有什么面子思想。有的说学校领导姚世凯校长、李杰主任,也同老师们一样,站在边上。没有官架子,没搞特殊化。</b></p> <p class="ql-block"><b>  午后三点钟,同学们又去东门口城楼下合影留念。因为当年,大部分东北部来的同学,到蓬安相如故城读书,进的第一个大门口,就是东门口。</b></p><p class="ql-block"><b> 后边大家又在樱花大道观赏美景,载歌载舞,热闹非凡。跳集体舞,更是把这次聚会活动推向了高潮。</b></p><p class="ql-block"><b> 大家后又坐上小火车,游览了樱花大道。巍峨的龙角山,倒映在绸缎般的嘉 陵江碧波上,周子古镇下河街,财神楼,红军街等景点,一一映入大家的眼帘,那是多么熟悉的地方,彭家沟造船厂,嘉陵江老一桥,又让我们心驰神往,浮想联翩,激动不已。</b></p><p class="ql-block"><b> 一天的聚会活动就这样在欢声笑语中落下帷幕,大家恋恋不舍,互相道别,期盼来年再相聚!</b></p> <p class="ql-block"><b>  文/图/宋学东 编剪/孙德明</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