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晨雾渐散,洛水悠悠,上午九时,洛阳大运河博物馆敞开大门。站在馆前,历史的跫音似在砖石间悠悠回响。这座位于洛河与瀍河交汇处的建筑,宛如一部厚重的史书,以起伏的屋檐勾勒隋唐宫阙轮廓,借唐三彩斑斓釉色诉说千年风华。指尖轻触外墙陶瓷挂板,温热之感竟与千年前窑火温度悄然重叠,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就此拉开帷幕。</p> <p class="ql-block"> 踏入博物馆,一楼大厅敞亮而静谧,宛如时光的入口。序厅三面墙壁上,砂岩浮雕《国运泱泱 天工开物》气势磅礴,每一道纹路都镌刻着往昔的辉煌。由LED屏幕矩阵构成的“人”字形运河,灵动地串联起洛阳、余杭、涿郡,千艘帆船破浪前行的动态画面,让我仿佛听见了桨橹摇曳、号子震天的声响,那个运河之上商贸繁荣、货通南北的时代,竟如此鲜活地在眼前铺展开来。</p> <p class="ql-block"> 沿着展线前行,来到“天工国运 一统中华”展厅,这里着重展现了隋唐大运河的“诞生”。通过丰富的文物和详实的史料,我了解到洛阳因其优越的地理位置,成为了隋唐大运河开凿的关键节点,东都洛阳城的营建与运河的贯通紧密相连,那些古老的水工技术,更是古人智慧的结晶。</p> <p class="ql-block"> 回洛仓遗址出土的“大业元年”刻铭砖静静陈列在展柜中,它标定了隋唐大运河的时空起点,让我真切感受到历史的厚重。</p> <p class="ql-block"> “隋唐盛世 国运繁华”展厅的场景复原堪称神来之笔。踏入新潭码头,木质栈道吱呀作响,仿佛能感受到挑夫肩头扁担的颤动;南市的店铺林立,丝绸店的绫罗、瓷器铺的唐三彩,让人恍若置身“货财二百二十行,四面立邸,四方珍奇,皆所积集”的国际贸易中心。</p> <p class="ql-block"> 最动人的是纱幕投影中,白居易与运河的故事徐徐展开。这位曾在洛阳任官的诗人,或许就是在运河边的垂柳下,写下“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州古渡头”的千古名句,运河不仅滋养了城市,更成为文人墨客灵感的源泉。</p> <p class="ql-block"> 二楼的“千年运河 万物通济”展厅,从制度、仓窖、舟船、南北货物等多个角度,生动展现了隋唐大运河的“运转”。镇馆之宝“洛阳运河一号古沉船”无疑是全场焦点,它静静躺在展厅中央,船身虽历经岁月洗礼,却依旧能让人想象到当年在运河上穿梭往来的繁忙景象。</p> <p class="ql-block"> 据介绍,这艘沉船发现于隋唐大运河的漕渠故道,有力地证明了洛阳汉唐漕运体系的经久不衰。</p> <p class="ql-block"> “隋唐盛世 国运繁华”展厅采用了场景复原的方式,搭建了新潭码头、南市等历史场景,让人有了一种穿越历史的奇妙代入感。漫步其中,壁画上描绘的隋唐洛阳城上元夜盛景和白居易故居栩栩如生,纱幕投影讲述的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和高僧义净与洛阳及运河的渊源故事,更是让我感受到了运河文化的多元与包容 。</p> <p class="ql-block"> 继续前行,便来到了展示通济渠汴河故道考古遗址层的区域。300平方米的遗址层清晰地展现了北宋至民国多个朝代的遗物堆积,不同时代的瓷器残片、瓦砾等静静诉说着岁月的变迁,见证了隋唐大运河从盛到衰的历史轨迹。</p> <p class="ql-block"> 最后,在“古今辉映 源远流长”展厅,通过一段时空隧道,我从历史回到了现代。这里通过影片和实物呈现了中国大运河的申遗之路,洛阳在其中所做出的贡献令人敬佩,也让我深刻意识到运河遗产保护和传承的重要性。</p> <p class="ql-block"> 展陈区内一艘艘形态各异的船只模型与文物遗存,宛如凝固的时光标本。从气势恢宏的漕粮转运漕船,到穿梭市井的商用驳船;从专供皇室的华丽龙舟,到承载民生的摆渡小船,每一艘船都承载着独特的历史使命。它们曾在大运河的碧波上往来如织,有的肩负着南粮北运的重任,维系着王朝的经济命脉;有的承载着丝绸、瓷器等珍贵货物,推动南北商贸的繁荣;还有的连接着两岸百姓的日常,成为文化交融的流动载体。</p> <p class="ql-block"> 这些船只不仅是水上运输的工具,更是大运河千年航运史的鲜活见证,无声诉说着这条黄金水道上的繁华与沧桑。</p> <p class="ql-block"> 来到三楼,“一粒米的漕运之旅”多媒体互动体验展让我眼前一亮。这里大量运用多媒体互动技术,以一种生动有趣的方式讲述了一粒米从征收、运输至抵达洛阳的全过程。步入“城与运”360°环幕影厅,第一人称视角将隋唐大运河沿线的主要城市串联起来,沉浸式的观影体验,让我仿若亲身经历了一场运河沿线的奇妙之旅,感受到了城市与运河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 。</p> <p class="ql-block"> 当我站在大运河博物馆的展厅,与历经岁月洗礼的古船四目相对,昔日漕运的繁忙盛景、舟楫往来的烟火气息,瞬间化作无尽的感慨,在心底久久回荡。船底附着的青苔,是岁月赠予的勋章,每一抹绿意都沉淀着运河的记忆。</p> <p class="ql-block"> 大运河博物馆内,古船默然伫立,斑驳的船身镌刻着往昔的繁华与风雨,凝望它的瞬间,时光长河仿佛在眼前奔涌,万千心绪翻涌难平 。船帆虽已化为尘埃,龙骨却依然倔强地挺立,诉说着曾经劈波斩浪的豪情。想象着它曾载着漕粮穿越四季,在晨雾与暮色中穿梭,见证过帝王南巡的威仪,也承载过百姓生活的希望。如今它安静地栖身展馆,却让我在这方玻璃展柜前,触摸到了中华文明流动的血脉,感受到历史从未停歇的脉搏。</p> <p class="ql-block"> 展柜中,出土的唐三彩雕像静静陈列,却似有一股无形的力量扑面而来。马匹体态矫健,四蹄微曲,仿佛下一秒就要奔腾而出;人物俑眉眼生动,文官峨冠博带,武将威风凛凛,斑斓釉彩在岁月侵蚀下仍不失明艳。它们整齐排列,宛如重现昔日皇家仪仗的威严。凝视着这些承载历史的陶塑,我的思绪穿越千年:长安城的坊市间,胡商的驼铃与诗人的吟诵交织,洛阳漕运码头货船云集,正是这繁荣昌盛的时代,孕育出如此瑰丽的艺术珍宝。</p> <p class="ql-block"> 一尊通高126厘米的三彩天王俑格外引人注目,其色彩绚丽、造型威武,彰显着唐代高超的陶瓷制作工艺和独特的艺术审美。</p> <p class="ql-block"> 大运河博物馆内,一座极具设计感的旋转楼梯宛如时空纽带,串联起古今。螺旋攀升的步道仿佛运河波涛凝固的形态,悬空的玻璃围栏将展厅全景尽收眼底。拾级而上时,古船的身影在视野中不断变换:仰视可见船帆曾经扬起的高度,平视能看清船板上细密的榫卯纹路,俯视则领略整艘古船与展厅布局的巧妙呼应。如今,这座兼具功能性与艺术性的楼梯已成为网红打卡地标,人们在此用镜头记录建筑与文物的交融之美,也在流转的光影中,完成一场与千年漕运文明的隔空对话。</p> <p class="ql-block"> 时至今日,大运河依然焕发着新的生机。在经济领域,它推动了沿线城市旅游业的蓬勃发展,在生态层面,通过河道整治与湿地修复,大运河构建起绿色生态廊道,为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重要支撑;在精神传承上,2014年大运河申遗成功,标志着这条人工奇迹正式载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它不仅是历史留给我们的物质财富,更化作中华民族坚韧不拔、开拓进取的精神象征,激励着当代人在新的时代浪潮中续写开放包容、互联互通的新篇章。</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