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今日立夏。</p><p class="ql-block">立夏,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7个节气,夏季的第一个节气,交节时间在每年公历5月05-07日。此时北斗七星的斗柄指向东南方,太阳黄经达45°。历书:“斗指东南维,为立夏,万物至此皆长大,故名立夏也。”时至立夏,万物繁茂。立夏后,日照增加,逐渐升温,雷雨增多。立夏是标示万物进入旺季生长的一个重要节气。</p> <p class="ql-block">二十四节气,是上古农耕文明的产物。农耕生产与地理气候资源息息相关,优越的地理气候资源是诞生农耕文明的重要条件。中国位于欧亚大陆东部,东边面临太平洋,南边距离印度洋很近,两个大洋对中国气候有着深刻影响。夏季,从两个大洋吹来的湿润气团,给东南部地区带来丰沛降水。</p> <p class="ql-block">中国气候的一个突出特点是雨热同期,即作物生长的季节也是降水最多的季节,这对作物生长极为有利。立夏是夏天的第一个节气,此后世间万物都因温度的升高和降水量的增多而进入最为旺盛的生长期。</p> <p class="ql-block">立夏,表示告别春天,是夏天的开始,因此又称“春尽日”。关于立夏,元人吴澄《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解释为:“夏,假也,物至此时皆假大也。”这里的“假”即“大”之意,是说春天的植物到这时已经长大了。立夏以后,正式进入雨季,雨量和雨日均明显增多。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夏季是许多农作物旺盛生长的最好季节,充足的光照和适宜的温度以及充沛的雨水给植物提供了所需的条件。万物繁茂,始于立夏。它是农耕文化对于节令的反映。</p> <p class="ql-block">立,是建立、开始的意思。夏,在古语里是大的意思。万物至此已经长大,得名立夏。由于中国幅员辽阔、南北跨度大,各地自然节律不一。立夏时节,中国只有福州至南岭一线以南地区呈现“绿树阴浓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的夏季景象;而东北和西北的部分地区这时则刚刚有春天的气息。</p> <p class="ql-block">立夏节气的气候特点之一,是阵雨雷雨过程明显增多。降水增多且强度增强,系冷暖空气对峙以及近地面暖湿气流上升产生的对流天气等因素所致。立夏是标示万物进入旺季生长的一个重要节气。</p> <p class="ql-block">古代一些作品将立夏分为三候,一候蝼蝈鸣,二候蚯蚓出,三候王瓜生;说的是这一节气中首先可听到蝼蝈在田间的鸣叫声(一说是蛙声),接着大地上便可看到蚯蚓掘土,然后王瓜的蔓藤开始快速攀爬生长。在这时节,青蛙开始聒噪着夏日的来临,蚯蚓也忙着帮农民翻松泥土,乡间田埂的野菜也都彼此争相出土日日攀长。</p> <p class="ql-block">立夏这天,许多地方有吃“立夏饭”、吃蛋、称人和尝三新等习俗。</p> <p class="ql-block">进入立夏时节,人们的新陈代谢加快,心脑血液供给不足,常使人烦躁不安,倦怠懒散。应合理安排作息时间,补充营养物质,采取正确的养生保健方法。</p> <p class="ql-block">立夏后气温升高,运动可选择散步、慢跑、瑜伽、游泳等项目。立夏后天气渐热,易使人烦躁,应注重情志调养。立夏饮食应坚持清补为主,可以适当食用乌梅、山楂等酸味食物,或苦瓜、莴笋、莲子等清心泻火的食物,减少咸鱼、腊肉等高盐高油食物的摄入。</p> <p class="ql-block">立夏之后,脾胃不好的人不可过量食用冷饮,以免损伤脾胃,引发腹泻,可选择易于消化、补而不腻的食品,如百合莲子绿豆粥、海带薏米排骨汤等。</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