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下班路上,下了一阵及时雨,也就是说,把我淋到家就立马停了的那种雨。哎呀!在家不行善,出门大雨灌啊!哎,及时雨啊,就想到了我们山东好汉,及时雨~宋江哥,摸着脸上的雨水,我在想,哎!江哥面部刺字,到底刺了个啥?精忠报国?还是发配江州?还是电视上的“囚”字?</p><p class="ql-block"> 好奇心让我查一查!这一查还真不得了。</p> <p class="ql-block">原来啊,宋代刺字刑罚在字体、位置、图案等方面有严格规定,主要依据罪行轻重和刑罚类型:</p><p class="ql-block">-1.字体大小:轻罪用小字,重罪用大字。例如,1085年诏令要求抢劫犯在耳后刺环形标记,内书“贼”字;徒、流刑刺方形,杖刑刺圆形。</p><p class="ql-block">-2.图案与形状:刺字不仅是文字,还可能结合几何图案。例如:</p><p class="ql-block"> - **耳后刺环形**:初犯盗窃或轻罪;</p><p class="ql-block"> - **面部刺方形或圆形**:重罪或累犯。</p><p class="ql-block">- 3.内容格式:刺字内容通常包含罪名、发配地及服役信息。例如,何涛脸上被刺“迭配……州”(具体州名未填),武松、林冲等则刺有“迭配孟州”“迭配沧州”等字样。</p> <p class="ql-block">关键是为了降低犯罪率,当时刺字还得字体明显,那么江哥的脸上应该有两块方形刺字,一块是所犯罪型,一块是处分程度。</p><p class="ql-block">刺字之人不能在朝为官,但是可以下乡为吏。真实的宋江招安后就是被安置在了江南地区。</p><p class="ql-block">嘿嘿嘿,也就是说,确有宋江之人,但无刺字之事。说到刺字,还有个笑话讲来听听。</p> <p class="ql-block">康熙年间,有个盗窃犯被面刺字了,新任县令是个乡试毕业的,学问浅薄,但是呢,新官上任三把火,又要做,不做显得没学问,其他项目水深,不得要领,但是认识几个字啊!于是,要看看这个刺字刑罚执行力度。结果查到这个盗窃犯的时候,翻来覆去终于发现有个“窃”字啊,誒,写的潦草了,民间写法,连笔字,少了一笔。哎呀,哪能如此执法不严呢?皇家法度怎能亵渎!县令立即下令:刮了去,等到创面平复,重新刺字!于是,刮的该罪犯鲜血淋漓,满目疮痍!刚刚恢复,又被刺字,又刺的血痕累累惨不忍睹。</p><p class="ql-block"> 虽不知该罪犯心理阴影面积有多大,但是该罪犯问候了县令家里多少辈祖宗肯定超过十八。</p><p class="ql-block"> 该罪犯激愤之下作诗一首:当场吟诗一首:“手把菱花(镜子)仔细看,淋漓鲜血旧痕斑。早知面上重为苦,窃物先防识字官。</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