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阳禅窟寻幽记

必有一禅

<p class="ql-block">美篇昵称:必有一禅</p><p class="ql-block">美篇号:3973382</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四月的凤阳,春意正浓。4月19日这天,我随宏瑞合唱团的伙伴们一同前往安徽滁州凤阳旅游。凤阳是我岳母的家乡,虽然来过多次,但探访禅窟寺还是头一回。</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清晨,我们乘坐旅游大巴从定远出发。车窗外,皖北平原的麦田泛着新绿,远处起伏的山峦在晨雾中若隐若现。一个小时不到,我们抵达了凤阳山国家地质公园。这座公园位于凤阳县城南35公里处,东接白鹭岛国际生态旅游度假区,南靠东城遗址,西临金山滴水寺,北近明皇陵,总面积达55平方公里。</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进入景区,最引人注目的就是那列红色的小火车。车厢漆成鲜艳的红色,在青山绿树间格外醒目。我们乘坐小火车缓缓驶入景区,微风拂面,空气中飘来淡淡的花香。同行的老张兴奋地说:“这感觉就像回到了童年!”</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下了小火车,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道山门,“禅窟古刹”四个鎏金大字熠熠生辉,“桃林虎窟唐踪宋迹千古文章,姑峰玉泉溪光流彩一代绝景”引出我无限遐想。</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穿过山门,顿时被眼前的景象震撼:参天古木遮天蔽日,阳光透过树叶在地上投下斑驳的光影。导游小王告诉我们,这里的森林覆盖率高达96%,是个天然氧吧。果然,深吸一口气,整个人都神清气爽起来。</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大家看那边的电子显示屏,”小王指着路边的一块屏幕说,“这里实时显示负氧离子浓度,现在显示是每立方厘米28000多个。”我好奇地问:“负氧离子有什么好处?”小王笑着解释:“它们被称为‘空气维生素’,能增强免疫力、改善睡眠质量。这里的最高记录达到36000多个呢!”</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沿着石板路漫步,我们来到一座名为“鹤桥”的小桥。桥下溪水潺潺,几只白鹤雕塑栩栩如生。桥旁假山石垒成的“三峰竞秀”景观,让人不禁想起“三山半落青天外”的诗句。同行的荣美姐忙着拍照,说要发“朋友圈”。</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禅窟寺的历史可以追溯到西汉武帝年间,距今已有两千多年。最初因满山桃花而得名“桃花寺”,后历经多次改名。说到这段历史,小王如数家珍:“隋朝时叫虎窟寺,唐朝为避讳改称蝉窟寺,直到宋代大文豪苏东坡来游,才正式定名为禅窟寺。”原来还有如此曲折,忽然想起山门对联的上联“桃林虎窟唐踪宋迹千古文章”。</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寺庙后院,我们见到了著名的玉蟹泉。泉水清澈见底,泉眼处果然有几只通体洁白的小螃蟹。“这就是玉蟹,”小王说,“因为这种独特的螃蟹,加上苏东坡题写的‘玉蟹泉’三个字,这里成了景区的一大亮点。”我蹲下身,轻轻搅动泉水,那些小螃蟹立刻敏捷地躲进了石缝中。</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最让我震撼的是山崖上的摩崖石刻。这些石刻最早可以追溯到唐代,历经千年风雨依然清晰可辨。小王指着一处题刻说:“这是唐元和三年,也就是公元808年的作品,比敦煌莫高窟还要早呢!”石刻中,我最喜欢明代朱轮的诗:“三月莺啼花满山,天风飞暖树无间。不知洞内何年月,石自嵯峨水自潺。”寥寥数语,却道尽了此地的幽静之美。</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寻迹石刻后,我们开始探访禅窟洞。刚走到洞口,就感到一阵凉风袭来,暑气顿消。洞内灯光璀璨,形态各异的钟乳石在彩灯映照下美不胜收。导游介绍说,这个溶洞总长3000多米,但目前只开发了500多米供游人参观。</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看那边,”小王指着洞壁上一组天然形成的钟乳石,“这就是‘八相成道’景观,象征着释迦牟尼成佛的八个阶段。”我们顺着他的指引,看到了“兜率议事”、“太子出世”等栩栩如生的景观。同行的摄影爱好者老陈不停地调整相机参数,想要拍下这些奇观。</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走到洞穴深处,面前突然出现一段陡峭的台阶。小王提醒道:“这是最后的140级台阶,笔直向上,没有休息平台,大家量力而行。”我深吸一口气,开始攀登。汗水很快浸透了后背,但当爬完最后一级台阶,重见天日的那一刻,所有的疲惫都化作了欣喜。</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站在洞口长廊上,远眺群山起伏,近观古寺巍峨,忽然明白了“禅窟”二字的深意。这里不仅是地理上的洞窟,更是心灵修行的道场。两千年来,多少僧人在这里打坐参禅,寻求心灵的解脱。</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回望渐行渐远的禅窟寺,我想起苏东坡的诗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今天的游览,不仅让我领略了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更感受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这趟禅窟之旅,注定会成为我难忘的记忆。</p> <p class="ql-block"> 整理于2025年5月5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