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学录里的伏笔,终成余生里的情书

王老师

<p class="ql-block">  整理旧物时翻出泛黄的同学录,看到他当年写的那句“愿未来的我们都能成为想成为的人”,指尖轻轻抚过字迹,唇角不由得扬起笑意。谁能想到,当年教室里隔着两排桌椅的少男少女,会在命运的巧妙安排下,从同学变成携手半生的爱人。</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学生时代的我们,是彼此青春里的模糊剪影。他坐在教室后排,总爱咬着笔杆望向窗外,阳光穿过他乌黑的发梢,在课本上投下细碎的光影;我则是前排认真记笔记的女生,偶尔回头借橡皮时,会撞上他略带腼腆的笑。那时的我们,像两条平行的轨道,虽在同一空间,却各自朝着不同的方向延伸,唯一的交集不过是作业本上偶尔的批注,或是课间闲聊时关于一道数学题的争论。毕业后,我们如同蒲公英的种子,散落进不同的城市,渐渐断了联系,唯有同学录里的寥寥数语,成了青春里最温柔的注脚。</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命运的奇妙,在于总在不经意间埋下惊喜。三年后的某个周末,我接到父亲电话:“有个熟人给我介绍了一个相亲对象,让我去见面。”……见面那天,他穿着橘色的短袖体恤,淡紫色的裤子,阳光帅气的向我走来。“多年不见,你越来越漂亮了。”我们开始以“重新认识”的姿态相处,聊学生时代的糗事,聊这些年各自的经历,曾经模糊的轮廓逐渐变得清晰,那些未说出口的话,终于在时光的缝隙里找到了答案。</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结婚那天,朋友在婚礼上笑言:“我这媒人当得太轻松,你们分明是早就写好的缘分。”是啊,若不是当年同一片屋檐下的相知,又怎会有后来介绍后的相惜?婚后的日子,琐碎却温暖。他会记得我生理期时的口味,悄悄煮好红糖水;我也熟悉他加班晚归的节奏,总会留一盏灯、温一碗汤。当两个孩子相继降临,我们在奶瓶与尿布的忙碌中,学会了如何成为父母,也在深夜轮流哄睡的默契里,读懂了“夫妻”二字的重量。记得女儿第一次叫“爸爸”时,他红着眼眶手足无措的模样;记得儿子第一次学走路,我们张开双臂等他摇摇晃晃扑进怀里的瞬间,那些平凡的片段,早已织成了我们生命中最珍贵的锦缎。</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如今,儿女已长成少年,偶尔翻看他们的课本,会想起我们当年的书桌;周末全家去公园散步,听他们叽叽喳喳讲述学校里的故事,丈夫总会悄悄牵住我的手,掌心的温度一如当年。那本泛黄的同学录,早已被收进书柜最深处,而当年那个在纸上写下祝福的少年,正坐在我身边,陪我看四季流转、岁月变迁。原来,最好的缘分从不是突如其来的相遇,而是命运在时光里埋下的长线,让我们在各自成长后,以更成熟的姿态,赴一场早已写好的约。</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有人问我们婚姻长久的秘诀,我总是笑着说:“大概是因为我们既有老同学的知根知底,又有新恋人的新鲜感。”从同学到夫妻,从陌生到熟悉,再从熟悉到更深的懂得,这一路,我们既是携手前行的伴侣,亦是彼此青春的见证者。那些藏在同学录里的伏笔,那些经人介绍后的重逢,最终都成了岁月写给我们的情书,字里行间皆是:“原来你也在这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