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荆州实验小学“灵动课堂教学实践之小组合作学习的行动研究”课题研究简讯</p> <p class="ql-block"> 2025年5月5日,“灵动课堂教学实践之小组合作学习的行动研究”课题组成员在张青老师的带领下,通过腾讯会议开展阶段性研究汇报,何燕妹副校长应邀参与并指导。</p> 一、研讨内容:进度、问题与思考 <p class="ql-block">1. 推进情况汇报</p><p class="ql-block"> 各成员围绕班级分组策略(如“动态分层分组”“兴趣导向组合”)、合作任务设计(如跨学科项目式学习、情境化问题解决)及评价方式(如积分制、成长档案袋)展开实践,累计开展小组合作教学20余课时,覆盖语文、数学、心理健康、班会等学科。</p><p class="ql-block"> 老师们尝试引入“合作技能可视化量表”,通过记录学生倾听、质疑、补充等行为数据,量化合作效能。</p><p class="ql-block">2. 研究共性问题</p><p class="ql-block"> 阶段性调整小组成员时,频繁变动导致合作默契度下降,而长期固定则引发“小团体固化”;小组长轮换缺乏系统培训,新任组长常因管理经验不足导致任务推进低效。小组座位调换上,有身高差异、成员配合度、性别搭配等困难。</p><p class="ql-block"> 小组讨论中,有学生因基础薄弱、表达信心不足,常被学优生“代劳”,合作能效上有差异。</p><p class="ql-block"> 小组合作在各学科衔接上不够紧密,要用发展的眼光关注每一个学生每一个阶段性的变化。</p><p class="ql-block">3. 班级实践收获</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盛文君老师通过写课题研究日志,深度剖析每一节研究课,发现“可视化合作契约”(如共同制定讨论规则)可降低小组冲突率30%。</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高艳红老师采用“任务拆解法”高效用好小组合作评价量化表(将复杂问题分解为子任务),推动小组讨论有效时长从8分钟延长至15分钟。</span></p><p class="ql-block"> 刘娟老师通过“小组长轮值制”,使班级沉默学生参与度从20%提升至45%。</p><p class="ql-block"> 李雯老师从五个方面分享了自己成熟的小组管理经验,她发现学生在课堂上互动的时间占比长达30%以上,学生的参与度提升了,团队意识增强了,学习能力也得到了提高。</p><p class="ql-block"> 其他几位老师也分别从理论学习、学科类学习、班级管理中方面的小组合作,谈了自己在现阶段研究中的收获和思考。</p> 二、专家指导:聚焦分工与主题 <p class="ql-block"> 何燕妹副校长指出:</p><p class="ql-block"> 1. 强化分工意识:课题组成员需严格按前期分工(任务设计、评价机制、课堂观察等)深耕细分领域,避免“大杂烩”式研究。</p><p class="ql-block"> 2. 锚定汇报课主题:后续汇报课须围绕“小组合作策略落地”设计,例如“如何通过角色分工提升全员参与度”“任务难度梯度对合作深度的影响”等,突出研究针对性。</p><p class="ql-block"> 3. 深化理论与实践结合:建议定期开展理论学习,用理论指导实践改进,避免“经验主义”。</p> 三、下一步调整方略 <p class="ql-block"> 1. 优化研究分工</p><p class="ql-block"> 按“任务设计组”“评价观察组”“课堂调控组”明确成员职责,定期提交细分领域研究日志,张青老师统筹进度。</p><p class="ql-block"> 2. 规范汇报课设计</p><p class="ql-block"> 5月20日田佳佳老师需完成“小组合作专题汇报课”,主题需提前提交课题组审核,重点呈现合作策略的应用效果。</p><p class="ql-block"> 3. 加强理论赋能</p><p class="ql-block"> 开展“理论+实践”双轨研讨:定期开展共读理论章节,结合课堂案例讨论。</p><p class="ql-block"> 4. 完善问题解决机制</p><p class="ql-block"> 建立“问题-对策”台账,对共性难题,定期分享破解经验。</p> <p class="ql-block"> 后续课题组将以“机制结构化、任务情境化、评价过程化”为导向,聚焦“让每个学生在合作中找到恰切的生长点”,通过精准诊断与迭代改进,推动小组合作从“形式参与”向“深度建构”跃迁。</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