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终关怀•医生手记 心与心的交映(123)

法慧居士

<p class="ql-block">  早晨,我正沉浸在邢肃芝老人的《雪域求法记》中,主管医生的一条微信消息打破了这份宁静——71床的患者要求自动出院,返回江西老家。回复消息后,这段时间围绕71床患者的种种经历,瞬间在我脑海中清晰浮现。 71床的患者,是我们科室开科以来第一个自己签署《安宁疗护告知书》的病例。也正因这份特殊性,让我在处理此事时,内心满是担忧,生怕引发不必要的医疗纠纷,给科室和医院带来麻烦,每一步都走得小心翼翼。 </p> <p class="ql-block">  12天前的一个下午,这位42岁的女性患者从急诊科转入我们科室。当时值班二线医生到急诊抢救室会诊,看到的是一位卵巢癌晚期患者,癌细胞已多处转移,肝脏、骨、淋巴结无一幸免,她呈现出恶病质状态,胸腹水严重,还饱受顽固性疼痛的折磨。更特殊的是,她的陪人只有年近70岁且不识字的老母亲,所有的治疗决策都只能由患者自己做出。 </p> <p class="ql-block">  患者在慎重考虑后,拒绝转入ICU,同意放弃对原发病的治疗,坦然接受死亡,只希望通过对症处理来减轻痛苦,并要求入住我们安宁疗护科。她亲自签署了《安宁疗护告知书》并按下手印。值班二线医生见患者本人已签字同意,且从法律层面来说,患者本人是第一序列决策人,便将她收入了科室。 </p> <p class="ql-block">  可到了第二天早上,当我思考科室当天的工作时,71床患者的情况让我心头一紧。我突然意识到,患者的家属们究竟是怎样的态度?他们能接受对患者进行安宁疗护吗?如果就这样让患者住下去,万一患者离世,家属们会不会来闹事?在前往单位的地铁上,我完全没心思玩手机,满脑子都是这些问题,还在设想最极端的情况会给科室和医院带来怎样的危害,以及接下来该采取哪些措施。以至于本该在国际医学中心站下车的我,恍惚间在郭杜西站就下了车,最后只能骑了两站共享单车才赶到医院。</p> <p class="ql-block">  一到医院,我便急忙和主管医生、护士长沟通这件事。我们先耐心地给患者的老妈妈解释什么是安宁疗护,老妈妈表示完全接受。为了保险起见,在监控和手机录像的见证下,我们把所有的告知书念给老妈妈听,之后让她在女儿名字旁边按下手印。通过老妈妈,我们还拿到了患者丈夫的手机号码。 </p> <p class="ql-block">  经过多次尝试终于联系上了患者丈夫,丈夫说妻子患病后带走了家中所有的积蓄去看病,自己已经有半年多没和妻子联系了,目前在江西老家照顾两个不到8岁的儿女,实在无法来医院照顾妻子。不过,他对安宁疗护没有异议。主管医生和他加上了微信,把所有的告知书拍照发给他过目。我们还联系上了患者的父亲和弟弟,告知了患者目前的病情。即便做了这么多工作,我们心里还是不踏实,各种担忧始终萦绕心头。 </p> <p class="ql-block">  好在,经过我们的努力,患者的病情有了明显好转。曾经的顽固性疼痛已得到缓解,不再影响她的睡眠;胸腹水也消失了,她甚至已经能够下床活动。而患者丈夫那边,在我们的不断沟通下,他终于同意带着一双儿女来西安接妻子回江西老家。 </p> <p class="ql-block">  我平时有个爱好,就是时常观照自己的内心,审视各种念头并加以对治。以前有时还会暗自得意,觉得自己做得不错,但经过这件事,我才发现自己还有很大的进步空间。我们的观念往往决定了我们的人生,有时候,是我们自己内心充满了恐惧和疑虑,才会把一切都想得很糟糕。最高贵的尊严,或许就藏在最破旧的衣服里;最真挚的善意,也可能隐藏在我们看不见的角落。我们不能因为偏见和误解,而错过生命中那些温暖的瞬间。当误解和偏见涌上心头时,不妨给陌生人一个机会,也许就能发现照亮灵魂的光芒。</p> <p class="ql-block">  作者简介 :曹诚,主任医师,西安国际医学中心医院舒缓医疗科主任。擅长急危重症和老年医学。是西安市老年医养结合学会安宁疗护专委会副主任委员,陕西省医师协会医养结合专业委员会常委,陕西省抗癌协会安宁疗护专委会常委,陕西省保健学会医学人文专业委员会常委,陕西省急诊医师协会委员,陕西省老年医学医师协会委员。陕西省保健学会医养结合专业委员会委员。西安市首届医师节市级“最美医生”称号获得者。是中国西北地区安宁疗护工作的实践者和开拓者之一。在实践中创立的安宁疗护三原则被卫健委在全市推广,被大多数同行所认可。2016年至今参与创办两家安宁疗护中心,均成为西安市安宁疗护示范单位。先后给超过500位的患者提供过临终关怀服务。联系电话13891969851(微信同号)</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