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23</p><p class="ql-block"> 美丽的塞外山城张家口,是我们3班同学第一故乡,这里的山美水美空气更美,一年四季没有雾霾,没有污染。夏季凉爽是南方人避暑的首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这里美食也很独特,全国唯一的糖尿病首选莜面,也是我们最喜欢吃的食物,是张家口的一大特色。</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我们只要回张家口必定要带些走,还有当地的鲜粉条、不同口味的现做的圈圈烧饼和麻饼,好吃极了!</p> <p class="ql-block">三班同学“文革中”五六年级小插曲</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啊朋友再见,那熟悉的旋律仿佛又将我带回了那个特殊的时代。在南斯拉夫电影《桥》的主题曲中,我们三班的同学也经历着属于自己的故事。像珍藏多年的珍宝,今天同学们贡献出,我把它穿成一个精美的项链供大家欣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1968年,我们正值小学六年级,军代表和工人阶级代表入驻学校,那句响亮的口号“工人阶级领导一切!”至今仍萦绕耳畔。</p> <p class="ql-block"> 大约1968年,我们三班的同学迎来了工人阶级代表马老师。他是一位正儿八经的一线产业工人,来自铆焊车间。</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马老师没有一点架子,与同学们相处得十分融洽。他喜欢给我们讲故事,脸上总是挂着笑容。即使是在批评人的时候,他也是笑着的。我至今还记得他批评我的情景,但批评完后我并不害怕,反而觉得他很亲切。</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可惜后来失去了联系,但三班的同学永远记得马老师,以及和他在一起的美好时光。</p> <p class="ql-block"> 24</p><p class="ql-block"> 1969年,解放军叔叔入驻学校,带来了军训、野营拉练和农村体验生活。</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一次野营拉练,我们从张家口中午出发,翻过几个山头和村庄,直到天黑才到达目的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我困得睁不开眼睛,走路摇摇晃晃,深一脚浅一脚。两位同学拉着我的手说:“我们拉着你,不会让你摔倒。”</p><p class="ql-block"> 这种纯洁、纯真的友情让我至今难忘。</p> <p class="ql-block"> 我们夜间行军,摸黑走到下花园电厂大礼堂,在长椅子上睡了一夜。</p><p class="ql-block"> 第二天起来继续翻山越岭,终于到了一个小山村,住在农民家里。忆苦思甜的课让我们不忘阶级苦,翻身不忘共产党。</p><p class="ql-block"> 然后我们吃了一顿忆苦思甜的饭,一大锅玉米面窝窝头、玉米面糊糊和野菜。三班的同学边吃饭边说:“我们不忘记过去的苦,牢记今天的幸福生活,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p> <p class="ql-block">在这个村要住好几天,农民家里都是大土炕。女生立刻将土炕整理打扫干净,打开行李铺床。一位男生还拿来很多稻草铺上,说这炕太硬,垫上这个好一些,还不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这就是三班同学随时都可以见到的 ,相互帮助的淳朴又善良行为。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这一幕幕画面像过电影一样,反复浮现在眼前,至今难以忘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未完待续)</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