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江南---无锡行(3)

豆豆芽

<p class="ql-block">到无锡的第三天,我们来到无锡的南长古街。在高楼林立的无锡中心,温婉绵长,古香古色的南长街是一个柔情似水的心灵归处,南长街内的清明桥历史文化街区,是大运河畔典型的江南水乡,被誉为“江南水弄堂,运河绝版地”当来往的船只悠哉悠哉的穿行在青砖黛瓦、木阁水榭之间,船桨咿呀作响,柔波依次泛起,江南的盛景也就如画卷般铺展开来。淡绿色的水面,深绿色的树影,青瓦白墙石拱桥,构成了一幅幅水墨丹青画卷。</p> <p class="ql-block">美女正在庙桥上拍照,突然大风来袭,手中的遮阳伞瞬间变成反光板,用尽全力,才拽住差点就脱手而去的雨伞。</p> <p class="ql-block">开心快乐的阿姨,没有年龄忌跘无惧拘束的行为,感染了同在桥上照相的外国小帅哥,征得我们的同意,愉快的加入了我们这个快乐群体。</p> <p class="ql-block">冒着蒙蒙细雨,顶着昏黄的沙尘暴,游走在无锡的古运河南长街,早期住在古运河边的枕水人家,好多都已经搬离了此地,无数的商业店铺的入住,让游人一路走过,有吃有喝。</p> <p class="ql-block">东林书院石牌坊始建于明万历三十二年(1604年),又称马头牌坊,是东林书院的标志与象征。它位于书院建筑群导入部位,起烘托整个建筑作用,使书院建筑显得庄重、古朴。明天启六年(1626年),阉党毁书院,石坊同时被毁。明代原石坊上题“观海来游”“洛闽中枢”等字样。清康熙年间(1662年—1722年),改建木坊。清乾隆五年(1740年)恢复石坊,坊额上改题“东林旧迹”“后学津梁”字样。此坊为三间四柱五楼构架,通高7.24米。石坊上雕饰有二龙戏珠、丹凤朝阳、狮子滚绣球、鲤鱼跳龙门等精美图案。通体设计合理,结构严谨,是石构建筑珍品。</p> <p class="ql-block">无锡东林书院是中国古代著名书院之一,以“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为宗旨,倡导经世致用,批判宦官专权,形成影响深远的东林学派。丽泽堂、依庸堂‌:核心讲学场所,依庸堂内悬有名联“风声雨声读书声”。东林书院不仅是无锡的文化地标,更是中国士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精神的见证。</p> <p class="ql-block">踏入这方千年庭院,青石板路刻着岁月平仄,古木檐角流淌着人文墨香。轻抚斑驳碑刻,似闻“风声雨声读书声”穿越时光而来,先贤的思辨与情怀在廊柱间静静生长。</p> <p class="ql-block">不必刻意追寻典故,且随光影漫步——苔藓爬上砖墙的姿态,漏窗剪裁的云影,都在诉说着传承的温柔。在这里,喧嚣自会沉淀为内心的涟漪,每一步,都是与历史的默契对话。</p> <p class="ql-block">漫步无锡东林书院,青砖黛瓦间流淌着六百载春秋的智慧低语,<span style="font-size:18px;">千年书院藏哲思,一方文脉润江南。这</span>里曾是杨时"程门立雪"求学处,亦见证顾宪成"风声雨声读书声"的家国情怀。粉墙映着"东林旧迹"石坊,泮池倒映着"实学救世"的千年回响,匾额楹联间藏着对"读书、讲学、爱国"的赤诚守望。如今来此,可静听古柏述往事,细品文化展里的岁月沉淀,让先贤的思辨与风骨,在浮躁时光里,为心留一片清宁。</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匆匆游走了无锡的一些景点,发现了许多美好,也留下了一些遗憾,就要离开无锡了,酒店驻地附近也留下一点足迹,表示我们曾经来过。</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