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细语流年,小学时光</p><p class="ql-block"> 作者 泉水叮咚</p><p class="ql-block"> 我是在村子里上的小学。那时叫大队,整个大队只有一百来户人家,却分散居住在一条五里多长的狭窄山沟里。小学校位于村子中间,距离我家三里来路。每天在土石混合的路上来回往返四趟。上学时居住在山根地边家家户户的孩子们相跟一起到学校,我们在土石混合的路上一走就是五年。</p><p class="ql-block"> 小学校位于西山脚下,离教室十来米处有一棵高大粗壮的核桃树。东边紧邻村里唯一的一条小路。小路的傍边流淌着穿村而过的小河。小学校周围与小河两边除去山就是庄稼地。小路与小河有好几处交汇在一起,夏天发大水的时候,上学就得趟河而过。石子土路也变得泥泞不堪。</p><p class="ql-block"> 春暖花开的季节里,桃花、杏花、梨花递次盛开,最后开放的是香气扑鼻的栗花,与此同时,各种野花也漫山一波一波地开。不同的花香聚集在一起把小村酿造的如酒巷一般,惹得蜂蝶和知名不知名的昆虫争相来洗花香浴。花香与各种候鸟的鸣叫交织在一起,小村就成了一幅春光明媚的自然画卷。我们就在鸟语花香山沟里的小路上蹦蹦跳跳的去上学。夏天路边的庄稼地一天一个样的陪伴着我们。一场雨之后,仿佛能听到玉米拔节的声音。地里的蝼蛄也不怀好意的叫着,小河里青蛙此起彼伏地叫个不停。最热的天气里知了不知疲倦的抖着精神,知了、知了的没完没了。秋天黄橙橙的谷穗压弯了腰,高粱玉米成熟的香味萦绕在小村里,萦绕在小学校的周围。冬天一场大雪过后,我们趟着雪,打着雪仗去上学。到了学校还要堆起一个大大的雪人,那是最有趣,最快乐的日子。</p><p class="ql-block"> 如果不上学我最喜欢下雨天和下雪天。那时不用到山里去拾柴火,不用去打猪草,不用去干小孩子们应该干的一切营生。大人们都到生产队的饲养处去开会或者打扑克。我便可以猫在东厢房的小屋里自由自在地翻看我家唯一一本故事书。</p><p class="ql-block"> 说起那本故事书,它的名字已经记不清了,但是里边的故事有几个还记得清清楚楚。如《打黄狼》、《东郭先生》、《南国先生》、《牛郎织女》、《神笔马良》、《神奇的桃树》等等。冬天到山里拾柴火有时候也揣上那本故事书,累了坐在石头上休息,我就和小伙伴们一起念故事,那时我们就会忘记疲劳。可以说我对那本故事书真得是爱不释手,简直着了迷。</p><p class="ql-block"> 有时候我也会拿一块儿糙纸板照着一张过时的《唐山劳动日报》抄写上面的文章,学上面的题头刊画。类似于现在孩子们做的手抄报吧!</p><p class="ql-block"> 大概是最喜欢的东西也最容易失去的缘故吧!我那本爱不释手的故事书,不知怎的被邻居家一个比我大十几岁的表亲侄子知道了,非要借去看。我自然是不情愿的。他管我父亲叫舅爷。然后他就去找我父亲求情,让我把故事书借给他。父亲发话了我不敢执拗,就答应借给了他。过了大概十来天的功夫,我实在忍不住就去找他要,他恳求说再让他看两天,两天后一定还,我相信了他。</p><p class="ql-block"> 两天后我去他家要,只见我那本心爱的故事书,已被他一页一页的拆开泡在一个大水盆里。当时我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也不敢相信那是真的。定了定神再一看,简直把我气懵了。当时我就气得大哭起来,一直质问他“为什么,为什么?”。他最后也没有回答我为什么。直到现在,我也不知道他当时为什么那样狠心的对待一本故事书。现在我只记得从水盆里捞出被泡得字迹模糊的书页哭着回了家。自此我家唯一一本,也是我爱不释手的故事书就毁在了一个不守信用人之手。父亲看到如此情景,也后悔当初不该把书借给他。自那之后每次从他家门口过时,我总要朝里边瞪上两眼,狠狠地跺上两脚。在写这些文字时,那位邻居表亲侄子早已作古多年。如果不是为了写这篇文章,这件事情也许不会被提及。虽然我心爱的一本故事书被他恶意损毁,但它对我小学时的作文起到过很大的作用。</p><p class="ql-block"> 上小学的时候,我的第一任老师是一位学识渊博,三笔字写得都非常漂亮、四十多岁的谭老师。谭老师中等身材略微有些发福,标准的普通话,讲课声音洪亮,三间房的大教室坐在后排都能听得清清楚楚。</p><p class="ql-block"> 那时是复式班,村里的小学只能读到四年级,五六年级就要到外村去读。但我们却赶上了学制要缩短的年代,小学被缩短为五年。村里的小学一到五年级只有他一个老师,语文、数学、音乐和体育四门课程全由他一个人承担。记得谭老师总是先给高年级学生布置自习,然后从低年级到高年级开始讲课。有一次他给高年级的讲课,我们低年级的写作业。我写完作业之后没事做,就听老师给高年级讲课。听着听着就搞起了小动作。我在作业本的背面用铅笔画了一个人,还在旁边写上“老师”二字。因为我坐在前排,这些小动作自然逃不过老师眼睛。</p><p class="ql-block"> 等到老师讲完课走到我的课桌前,以检查作业为名翻看了我的作业本。看看我的作业都写对了,然后指着写有“老师”二字的小人悄悄地对我说,“老师有你画得好看吗?”。我当时心里特别害怕,也不知道怎样回答他的问话。因为谭老师有些秃头,我却画的满头黑发。见我窘迫的样子,老师离开了我的课桌去检查其他同学的作业。从那以后我特别敬重老师,因为他没有当众批评我的小动作,而是用一句幽默诙谐的话语化解了我的尴尬。</p><p class="ql-block"> 从那以后,我再不敢在课堂上搞小动作,上课时除认真听讲,积极回答问题,还学会了作笔记,自习时完成作业后,我就背课文。到现在有些内容还能记起。</p><p class="ql-block"> 有一次,老师布置了一篇记叙好人好事题目的作文,我写了一篇《一分钱的故事》。文中我借鉴了几处故事书中的描写方法,并引用了几个词句,那篇作文被老师当作范文在课堂上念了一遍。这件事之后我就有了“学习好”的名声。</p><p class="ql-block"> 从那时起经常有邻居找我给远方的亲戚写信,当然是他们口述我给代笔,作一些语言组织。写完之后再念一遍给他们听,有不满意的地方经过修改还得重抄。通过这样的锻炼也促进了我的学习,让我感到了上学的快乐。</p><p class="ql-block"> 谭老师的字写得好,板书一笔一划工工整整,标准的楷书,也让我受益良多。我经常照着黑板上的字和他批改作业的批语进行临摹。虽然只是学了一些皮毛,但也使我的字摆脱了蜘蛛爬。</p><p class="ql-block"> 我上小学的时候正赶上轰轰烈烈的年代,村里进驻了工作队。有一个姓董的工作队员看到学校临街的墙上有一块黑板,他看黑板上什么也没写,就找谭老师说,把黑板上写上伟人的语录。当时谭老师把那个任务交给了我,我虽然有些胆怯和紧张,但还是认认真真写了一段人们耳熟能详的领袖语录“政策和策略是党的生命,各级领导同志务必充分注意,万万不可粗心大意。”我怀着紧张的心情写完后,谭老师和工作队的老董同志都说我写得好,同学们也都向我投来了赞许的目光。有一天工作队的老董同志到我家吃派饭,还当着我父亲面夸奖了我,说我的字写得好,并鼓励我要好好学习,不要辜负父母的希望。</p><p class="ql-block"> 大概是四年级的时候,不知什么原因,说我们的语文书有问题,让全数上交并退回书费。当时我觉得语文书的封面特别好看,就给撕下藏了起来。谁知我的那本书交到上面后,说没有封面不给退钱,并把书退还给我,当时我还觉得挺高兴,这下我又有书可念了。</p><p class="ql-block"> 上小学时也是“深挖洞,广积粮”最紧张的年代。那时我们除去上课之外,每天下午都要拿上镐头和铁锨到学校东边的山脚下去挖防空洞。防空洞的地址选在了黄土比较厚实的一个大山包。男同学负责刨土铲土,女同学则负责抬土,挖了很长时间,也没有挖出两米长的洞。放假了,防空洞就不挖了。等到再开学,那里就成了嬉戏打闹的好去处。</p><p class="ql-block"> 在轰轰烈烈的年代里实行贫下中农管理学校的教育制度 。参与我们村小学管理的是一位苦大仇深,大字不识的长者。他圆头大脸,满脸的络腮胡子都已花白,说起话来声若洪钟,记得他在课堂上给我们讲过旧社会给地主扛长工受剥削、受压迫、吃不饱、穿不暖的悲惨经历。他要求我们珍惜当下的幸福生活,珍惜当下的学习机会。在他的话语中字字都透着对新社会、共产党的无限热爱之情。</p><p class="ql-block"> 轰轰烈烈运动到了最高潮的时候,我们真得就没书可念了。那时谭老师就每天给我们讲故事,并在黑板上抄写毛主席诗词让我们学习背诵。直到现在有许多首还能熟悉地背诵,记忆犹新。就是这样一位兢兢业业的优秀教师,却在一夜之间变成了国民党的中统特务,被拉到大街上弯着腰、低着头、脖子上挂着大牌子、头上戴着高高的纸糊的大帽子挨批斗。那时年幼的我们怎么也想不明白到底是为什么!从那时起,谭老师就离开了课堂,离开了我们。但是他慈祥的面容,上课时的洪亮声音,黑板上工整漂亮的粉笔字始终留在了我们的记忆中。估计我写这些文字的时候,谭老师早已不在人世了,原来的小学校也已经在几十年前就变成了庄稼地。现在想想人生的意义不在他活了多大年龄,而是在若干年以后还有人能够记起他,他的生命就是闪光的,谭老师就是这样一位人。</p><p class="ql-block"> 若干年以后,村里的小学校历经搬迁合并直到消失。现在那里已经变成了农田。前些年放寒假回老家,当我路过小学校遗址时,看到当年挖的防空洞还残存着破败的痕迹,已经有了一人多高的蒿草。离学校不远处的那棵核桃树依然高大挺拔,只是又增加了六十多个年轮。它见证了小村历史的变迁,也目睹了小学校的一路兴衰。当年的孩子们都已年过花甲,有的走出小村在外闯荡生活,有的在村里打拼也生活富足。站在小学校遗址上,仿佛又回到了当年的课堂,仿佛又听到了谭老师讲课时洪亮的声音,仿佛又听到了朗朗的读书声。仿佛又浮现出了一张张稚嫩的笑脸。不禁感叹:时光如流水,日月如穿梭,曾经的孩童都已步入老年,有的已经到了另一个世界,真得是生命短暂,世事无常。惟愿我们把握好当下,开心快乐,健康幸福过好每一天。</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