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在五一小长假的欢声笑语中,或许你已怀揣着对远方的憧憬,踏上旅途,探访名山大川,品味各地美食。然而,在这热闹的时节,还有一群人默默耕耘在田野之间,将一株株嫩绿的秧苗插入水田。这是中国农村一年中最繁忙的插秧季。清明与五一期间,我回到豫南的故乡,漫步于广袤的田野,不仅领略了新农村的秀丽风光,更亲眼目睹了育秧与插秧的场景。当代农民不违农时,披星戴月,辛勤劳作。农业现代化的飞速发展,让我对传统农耕有了全新的认识。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这片生机盎然的田野,感受农耕文化的深厚魅力,探寻那些最美插秧人的身影。</p> <p class="ql-block">清明时节,我探访了农村的育秧工作。与过去相比,如今的育秧方式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几乎看不到传统的秧田育苗,也少见每家每户独自育秧的景象,取而代之的是塑料大棚和玻璃厂房中的机械化集中育秧。我们这里有一句农谚:“清明泡早种,谷雨下半秧。”然而,如今在清明时节,第一批秧苗已经茁壮成长,即将移栽到大田中。这种新型育秧方式旨在应对早春多变的气候,尤其是低温和雨水的侵袭。通过大棚育秧,可以精准调控温度与湿度,为秧苗提供最佳生长环境。这不仅促进了种子的早发芽,还确保了秧苗的健康生长。此外,大棚育秧还能提前育苗时间,增加积温,从而提高水稻产量与品质。玻璃大棚机械化育秧更是大幅节省了劳动力与水资源,人工控制环境条件,使秧苗更加均匀、健壮、整齐,为广大农户提供高质量的秧苗。</p> <p class="ql-block">插秧前的水田,宛如一面巨大的镜子,映照着蓝天白云,美得令人心醉。插秧不仅是一项农事活动,更是一种传承千年的农耕仪式。农民们遵循“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自然规律,在谷雨立夏前后将育好的秧苗移栽到大田中。今年,我们这一带遭遇了持续干旱,去冬以来就没下过像样的雨了。村民们充分利用现有储备的水源,使一大部分田地得以插秧。据说,相关部门近日正在组织人工降雨,期盼这一切做法能够感动龙王,确保插上的秧苗不被再旱死掉。</p><p class="ql-block">插秧前,必须将秧田整理得平整如镜,这可不是为了让稻田倒映蓝天好看,这是插秧前的必备工序,是为了确保灌溉与施肥的均匀性,更有效地管理水分,减少病害的发生。过去,人们依靠人工和牛拉平田,如今则用打浆机进行机械化平整作业,显著提高了效率,缩短了农时,节省了人力与物力。你看,整田的机器在田间穿梭,仿佛在绘制一幅充满生机的画卷,令人振奋不已。</p> <p class="ql-block">科技的发展,让插秧方式悄然发生了变化,传统智慧与现代技术在这里完美融合。春夏之交,是农民最忙碌、最辛苦的时节。过去,我们的先辈们面朝黄土背朝天,年复一年地劳作。如今,机械化已深入农村,田野里几乎看不到多少劳动力。在偌大的田畈上,几百亩甚至上千亩的水田,只需一台机器便可完成作业。然而,当代农村的青壮年大多进城务工,田间劳作的人手本就稀缺,机械化无疑是大势所趋。但即便如此,起早贪黑仍是农民的日常。清晨五六点,他们便已吃过早饭,开始一天的劳作。开插秧机看似轻松,但实际上需要长时间集中精力,方向盘不停地转动,体力消耗极大。更何况,期间仍然有许多肩挑手提的工作,都属于重体力劳动。更让我惊叹的是,我遇到了一位技艺高超的美女插秧机手。在人们的刻板印象中,“女司机”常被调侃,而在水田中操作插秧机的难度更是可想而知。然而,这位美女不仅对机器驾驭自如,更展现出英姿飒爽的风采。她是田野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也是最美插秧人的代表。</p> <p class="ql-block">目睹今年的插秧过程,我感慨万千。无论插秧方式如何变化,人们对土地的敬畏与对丰收的期盼始终不应改变。每一粒米饭,都凝聚着农民的辛勤汗水与无限期待。从插秧到收获,一粒米要经历约130天的生长周期,其间饱含无数辛劳与付出。五一劳动节,让我们向所有辛勤耕耘的农民致敬!当我们享用香喷喷的白米饭时,切莫忘记“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