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圆明园**大水法**是清代皇家园林圆明园西洋楼景区的核心景观之一,也是中国历史上最壮观的欧式喷泉建筑群。它由乾隆皇帝下令建造,融合了中西建筑艺术,但在1860年英法联军侵华时遭到严重破坏,如今仅存残垣断壁,成为近代中国遭受侵略的历史见证。 <br><br> 1. 历史背景与建造 <br>- 建造时间:大水法建于清乾隆十年至二十四年(1745—1759年),由欧洲传教士**蒋友仁**(Michel Benoist)设计,他虽非专业建筑师,但凭借数学知识和欧洲喷泉技术完成了这一工程。 <br>- 名称由来:“水法”即“喷泉”(法语“fontaine”),而“大水法”意为“大型喷泉群”。 <br>- **技术特点**:在没有现代水泵的情况下,大水法依靠高台蓄水池(“锡海”)和重力供水系统驱动喷泉,位于海晏堂的十二生肖兽首也采用类似原理。 <br><br>- 2. 建筑结构与景观特色 <br>大水法以**石龛式建筑**为主体,形成壮观的喷泉群: <br>- 猎狗逐鹿喷泉:中央椭圆形水池内有一只铜梅花鹿,鹿角喷出八道水柱,周围十只铜狗喷水直射鹿身,形成“猎狗逐鹿”的生动场景。 <br>- 狮子头水帘:石龛下方有大型狮子头喷水,形成七层水帘。 <br>- 双喷水塔:左右各有一座13层方形喷水塔,塔顶及四周共88根铜管同时喷水,蔚为壮观。 <br><br>3. 历史劫难与现状 <br>- 1860年毁坏:英法联军焚毁圆明园,大水法仅剩大理石石柱和残垣。 <br>- 后续破坏: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后,遗址进一步损毁,20世纪60年代又遭人为破坏。 <br>- 现代保护:2008年起,圆明园管理处设立警戒线并加固遗址,2018年采用三维扫描技术记录其现状。 <br><br>4. 文化意义与旅游信息 <br>- 圆明园象征:大水法的残柱已成为圆明园的标志,2008年被选为圆明园官方标识。 <br><br>如今,大水法遗址不仅是重要的历史遗迹,更警示后人勿忘国耻。其精巧的设计与悲惨的命运,使之成为中西文化交流与近代屈辱史的双重见证。</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