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殷墟博物馆一日志愿行:</p><p class="ql-block"> 触摸三千年的文明温度</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作者:辛秀梅 </p><p class="ql-block"> 摄影:彭 捷</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站在殷墟博物馆斑驳的青铜手面前,手机屏幕上的时间显示着下午六点四十分,一天的志愿工作即将结束。耳边留着各位志愿者讲解员的声音温度,手里拿着记录了一天的笔记,脑海中回荡着游客们惊叹的话语,这短短八小时的志愿服务,却像一把钥匙,为我打开了一扇通往殷商文明深处的门。</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清晨第一次穿上志愿者马甲,戴上“乐游安阳”专班志愿者证件时,内心满是忐忑。尽管提前一周的时间翻阅了大量有关殷墟博物馆的介绍,熟读并背诵了群里发放的讲解词,但面对前来咨询的各地游客时,声音仍微微发颤。一位来自天津的白发老者驻足在刻满甲骨文的龟甲前,轻声问我:“这些文字真的能解读出古人的生活吗?”我指着展板上“雨”“禾”等字样,讲述先民如何通过占卜祈雨、记录收成。老人眼中闪烁的光芒,让我突然意识到,这些跨越三千年的符号,此刻正通过我们的讲述,重新焕发生机。</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最触动我的,是一位70多岁的奶奶带着五岁小孙女在下午五点之后才来到殷墟博物馆参观,可由于老人无法给小孙女讲解,只好租赁了电子讲解器,但电子讲解器又操作不好,只好向我们求助。我和蔡爱红、单凤芹、 龙素敏、徐莎莎四位老师轮流为祖孙俩讲解。期间小女孩拉着我的手悄悄说:“我长大了也要穿上红红的马甲”孩子的这句话是我今天听到的最美的语言,虽然已经站了一天精疲力尽 但心里很暖。也让我真切感受到文化传承的力量——文明的火种,正是在这样的真诚与传承中代代相传。</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期间,很幸运遇到了一位来自安阳本地的吴老师,他给我简单讲述了他的爷爷也曾经和吴培文老先生一起保护国宝“司母戊鼎”的艰辛故事,当年为了躲避日本宪兵队的搜索,几经周折想方设法进行保护,直到1945年,日本无条件投降后,才让国之重器—司母戊鼎再次面对这个世界。看着眼前这些沉默不语的文物,远比课本上的文字更能诉说护宝人的忠贞不渝。原来历史从来不是遥不可及的传说,而是无数普通人用双手创造的真实过往。</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一天的志愿服务,让我对“传承”二字有了更深的理解。作为连接文物与观众的桥梁,志愿者不仅是知识的传递者,更是文明的守护者。那些青铜器上的绿锈、甲骨上的裂痕,都在提醒我们:唯有用心聆听历史的低语,用行动让文化“活”起来,才能让祖先的智慧在新时代继续闪耀。离开博物馆时,夕阳为殷墟博物馆镀上一层金色,这一刻,也让我真正明白了华南理工大学何镜堂院士的设计理念—“破土而出 钟鼎传世”的深远意义。我想,作为一名古都安阳的志愿者,这段与三千年历史文明对话的经历,将永远镌刻在我的生命里。</p> <p class="ql-block">站在殷墟博物馆斑驳的青铜手面前</p> <p class="ql-block">这些跨越三千年的符号,此刻正通过我们的讲述,重新焕发生机。</p> <p class="ql-block">小女孩拉着我的手悄悄说:“我长大了也要穿上红红的马甲”孩子的这句话是我今天听到的最美的语言,虽然已经站了一天精疲力尽 但心里很暖。也让我真切感受到文化传承的力量——文明的火种,正是在这样的真诚与传承中代代相传。</p> <p class="ql-block">看着眼前这些沉默不语的文物,远比课本上的文字更能诉说护宝人的忠贞不渝。</p> <p class="ql-block">唯有用心聆听历史的低语,用行动让文化“活”起来,才能让祖先的智慧在新时代继续闪耀。</p> <p class="ql-block">作为一名古都安阳的志愿者,这段与三千年历史文明对话的经历,将永远镌刻在我的生命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