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龙门石窟

红萝卜

龙门,曾是洛阳南面天然的两山对峙门户,伊河从中穿流而过,远望犹如一座天然门阙,相传为大禹在治水中所开凿。在此之前,龙门山是一个相连的整体,不分东西两山。伊水在龙门山之南积聚,受阻于此山无法向北流出,形成了一片汪洋,时常洪水泛滥。因此,大禹凿开龙门山,使龙门山分为东西两半,伊水便得以从两山中间向北流出。其东山于武则天建香山寺后专称“香山”,西山则继续称“龙门山”。 龙门石窟开凿于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493年)前,历经东魏、西魏、北齐、隋、唐和北宋诸朝,营造长达400余年,是世界上营造时间最长的石窟之一。现存窟龛2300余个, 佛塔近八十座,碑刻题记2800余块,造像近11万尊。作为中国四大石窟之一的龙门石窟,在洛阳众多古迹中亦是数一数二的存在。 清明过后,洛阳气温节节攀升 ,最高时已超过30度。为避开人流高峰和高温,我们选择下午四点左右到龙门石窟游览。 新建的三重石阙门给人一种庄严、大气的印象。 我们主要选择游览西山石窟,这里汇聚了90%的石窟造像,是景区精华之所在。 龙门石窟实景图,上为西山,下为东山(香山},游览路线自右向左。 进入景区,伊河在我们的左手边静静的流淌,随着微风水面上泛起一层层涟漪。走过龙门桥,河对岸一座恢宏的寺庙坐落在葱葱郁郁的绿色山林中,非常醒目,那就是香山寺。可惜原寺已于元期末年被毁,此寺为清康熙年间于异地重建。 伊河中的游船 沿着伊河向南走,右手山崖𤩹上开凿着或大或小的窟龛,游人需沿着栈道登上小小的平台,才能近距离看到1000多年前的石刻造像。 这些窟龛中有北魏时期最具代表性的大型皇家洞窟——宾阳三洞;有窟顶雕有一朵高浮雕的大莲花而得名的莲花洞;有唐高宗年间完工雕刻着整齐排列15000尊小佛的万佛洞。 宾阳三洞,图片来自网络 莲花洞中的浮雕,图片来自网络 莲花洞中的实景 万佛洞中的造像 万佛洞旁边的这尊观世音造像,通高85厘米,跣足立于覆莲座上。她面庞丰腴,发髻高束,长颈细腰,左手拎净瓶,右手持麈(zhǔ)尾搭于右肩,头略微向右侧,整个身躯呈S形,尤其是身上的璎珞,在腹前穿圆环交叉,再下垂过膝转向身后。繁缛华丽的服饰,简洁明快的衣纹线条,娴熟细腻的雕刻刀法,堪称唐代石刻艺术的精品。据说梅兰芳先生还专门学习、模仿她的举止,为京剧《洛神》中的身段表演增加了更丰富的色彩。 龙门石窟研究院采用数字技术对石窟文物进行虚拟修复,利用文献资料、图像信息,按照一定规则进行修补,复原其历史样貌。最终复原后的观世音造像面庞丰腴,气质高贵,神情悠闲矜持,尤其是生动的面部,让人无论在哪个角度看都有不同的审美享受。 各窟龛中的造像,有的庄严肃穆,有的端庄慈祥,虽然遭受了不同程度的损坏,仍能看出中国古代石刻艺术的高超技艺。 宝相庄严 <p class="ql-block">盘膝而坐</p> 华丽的服饰、衣纹线条 这尊造像身材孔武有力,很像现在的"肌肉男”。 各种祥云图案 石塔 形态各异的小造像 <p class="ql-block">这些造像原来都是彩绘的,“剪刀手”的菩萨还是个网红。</p> 山腰的奉先寺是龙门石窟中最大的露天窟龛。这里的卢舍那大佛是整个石窟群中最震撼人心,是唐代石窟艺术的巅峰之作。 奉先寺造像群采用“一佛八胁侍”格局:<br data-filtered="filtered">主尊卢舍那佛<br data-filtered="filtered">左侧迦叶、文殊菩萨、北天王、金刚力士<br data-filtered="filtered">右侧阿难、普贤菩萨、南天王、金刚力士<br data-filtered="filtered"> 图片来自网络,请橫屏观看 卢舍那大佛开凿于唐高宗咸亨三年(672年),这是唐高宗李治为其父皇李世民做功德而建的。当时还是李治皇后的武则天为这个工程捐助了两万贯胭脂钱,用当时的粮食价格换算过来相当于现代的六百多万人民币。佛像一凿就是3年9个月。 卢舍那大佛通高17.14米,头部4米,耳长1.9米,面部轮廓圆润饱满,眉如新月,双目垂视,嘴角微扬形成"神秘微笑"。这尊大佛据说是以武则天48岁时容貌为原型,融入了唐代以丰腴为美的审美观,雕刻技艺精湛,呈现出一种睿智而慈祥、鲜明而圣洁的效果,令人敬而不惧,具有高度的艺术感染力。 卢舍那大佛 文殊菩萨 北天王和金刚力士 普贤菩萨 1500年来,龙门石窟经历了诸多磨难,其中有大自然的因素,如风化、水蚀及地震,对佛像形成损毁、颜色剥落;也有人为破坏,如唐武宗的“会昌灭佛”、后周世宗的灭佛;还有大量的盗凿与破坏,许多佛像和珍贵文物被外国列强盗走,仅佛头总数就达1063尊,现藏于法国、美国、日本等国的博物馆及私人收藏。 无头的佛像 <p class="ql-block">2022年8月,卢舍那大佛清理、修缮工程完成,龙门石窟众多窟龛中的造像维修保护还在进行中。游览中看到文物工作者在现场认真地工作着,借助科技手段,使国宝焕发新的生命。</p> 洞内的文物工作人员 清理修复中的洞窟 龙门石窟之行,不仅让我领略了中国古代石刻艺术的辉煌成就,更让我对先人的智慧与创造力肃然起敬。这片土地上的每一个石龛,每一尊石像,都承载着厚重的历史记忆,值得我们用心去感悟和珍惜,保护好古人留下来的宝贵遗迹。 “龙门”两字由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陈毅元帅题字,遒劲有力,为景区标志性景观之一。 伊河与龙门桥、铁路桥,请橫屏观看。 龙门石窟夜景,图片来自网络,请橫屏观看。 摄于2025.4.7/ 写于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