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在潮州彩塘镇,流传着一句俗语——"砂陇祠堂,下美沈厝" ,砂陇祠堂指的便是始建于清同治九年(1870年),历经14年精工细作方才落成的从熙公祠。这座祠堂以其巧夺天工的建筑艺术,成为潮州古建筑群中一颗璀璨的明珠,承载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与精湛的工艺美学。</p> <p class="ql-block">震撼人心的石雕艺术</p><p class="ql-block"> 从熙公祠最令人叹为观止的,当属镶嵌于门楼石壁上的四幅石雕。这些石雕分别以“士农工商”“渔樵耕读”“花鸟虫鱼”等为题材,每一幅都如同一幅立体画卷,将不同时空的人、事、物巧妙浓缩于同一画面。工匠们运用“之”字形构图,打破时空界限,精心选取最具戏剧性的瞬间进行雕琢。比如在展现“渔樵耕读”的石雕中,渔夫撒网、樵夫担柴、农夫耕作、书生诵读的场景相互交织,人物神态各异、动作生动,仿佛能让人听见潺潺水声、林间鸟鸣与朗朗书声。其中最负盛名的当属“牛绳”与“网绳”雕刻。坚硬的花岗岩在匠人的刻刀下褪去粗犷,化作柔韧的牛绳与细密的渔网。牛绳缠绕于牛鼻,绳结处的磨损痕迹、麻绳纤维的缠绕方向,皆精准还原真实质感;渔网雕刻更显匠心,每一个网眼规整对称,网丝交错处的凹凸纹理,甚至风吹过网面的轻微弧度,都被凝固在冰冷的石材之上。这种以刚刻柔、化石为丝的技艺,将石雕的厚重与灵动完美结合,成就了中国建筑雕刻史上的传奇。</p> <p class="ql-block">精妙绝伦的木雕艺术</p><p class="ql-block"> 从熙公祠的木雕艺术同样水准一流,分布于门楼内侧、抱印亭和后厅,主要类型涵盖金漆木雕、黑漆木雕等。选材上,匠人们精心挑选防蛀、质硬的樟木,确保木雕历经岁月仍能完好保存。题材丰富多样,花鸟虫鱼灵动鲜活,飞禽走兽栩栩如生,神话传说中的仙人神兽充满奇幻色彩,历史典故里的英雄豪杰气势不凡,生活场景中的市井百态热闹非凡,每一处雕刻都充满浓郁的地方特色。历经百年沧桑,木雕的纹路依然清晰锐利,仿佛时间并未在它们身上留下太多痕迹。</p> <p class="ql-block"> 木雕的垂花柱头与门楼外的垂花柱头遥相呼应,运用金钱、如意、梅花等设计元素,每一个图案都寄寓着多重吉祥意蕴。如意状图案在古建筑中极为常见,这种龙的变种“螭龙”,自古以来便被视为美好吉祥的象征,寄托着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p><p class="ql-block"> 其中,最为精彩的当属“鱼龙变化”木雕。其灵感源于“鲤鱼跳龙门”的古老传说,常被用来比喻金榜题名、一朝显贵,赞美那些光宗耀祖之人。这一木雕作品制作精细入微,鱼龙造型活灵活现,边沿由中国结(如意绳)组成的若干圆圈,精巧别致。鱼龙的前右爪子抓着一幅立轴画,前左爪和后爪均抓着如意绳,通过巧妙运用谐音,“如圆”即“如意”,“立轴画”之“立”有“成”之意,如意绳与“成”谐音,整体立意便是“如愿成龙”,充分展现了人们对实现理想、飞黄腾达的美好愿望。</p><p class="ql-block"> 另一幅名为“切莫心猿意马”的木雕,极具警世意义。画面由猿、马、喜鹊、杏桃等图案组成,喜鹊口叼羽毛,取谐音“切莫”;猿被刻成人形,穿上背心,胸部挂着写有“王”字的牌子,象征“心猿”,它双眼紧盯着马,即“意马” ,整体寓意警示子孙做人要立场坚定,不可三心二意。此外,因画面中有杏桃,民间也将其称为“切逃心猿意马”,无论哪种解读,都饱含着先辈对后代的谆谆教诲。</p> <p class="ql-block">绚丽夺目的嵌瓷艺术</p><p class="ql-block"> 从熙公祠屋脊、檐下的嵌瓷艺术同样令人眼前一亮。这是一种运用剪裁的瓷片镶嵌在屋脊、檐下照壁的独特建筑装饰艺术。在技法上,分为平嵌、浮嵌和立体圆嵌等多种形式;题材丰富,人物神态逼真,山水意境悠远,龙凤威严华美,花鸟虫鱼灵动可爱。嵌瓷作品虽常年经受风吹日晒,却色釉不退,每逢雨水冲刷后,反而更显光泽,在阳光下熠熠生辉、光彩夺目,为祠堂增添了绚丽的色彩与独特的艺术魅力,远远望去,宛如一幅流光溢彩的画卷,彰显着潮州古建筑艺术的独特风采 。</p><p class="ql-block"> 从熙公祠这座凝聚着古代工匠智慧与心血的建筑,凭借石雕、木雕、嵌瓷等多种艺术形式的完美融合,向世人展示着中国古代工匠“致广大而尽精微”的艺术追求,诉说着中华传统技艺的无穷魅力。</p>